言论

参考法则亦要乐活/陈天文

上回谈了4321法则,接着探讨其他。

双10法则是说保险保额不要超过家庭每年收入的10倍,同时家庭总保费支出不 超过家庭收入10%。其实,保额设定在家庭开销的10倍更现实贴切。举例:家庭收入10万令吉,扣除储蓄投资2万,实际家庭开销约8万,家庭人寿、 意外理想保额是8万乘10年,等于80万令吉。



钱用在刀口上,第一选择是投保在赚取收入的夫妻(家庭支柱),而且重点是人寿与意外险。

在大马,政府诊所与医院提供最基本,也许是不理想的保护网,所以,个人与家庭的医疗保险,如果开销状况很紧张,可以舍弃不买。

又比如你的家庭年收入是10万,保费不能超过1万。这样你就可以用最少的钱去获得足够多的保障。

极端理财生活大负担



另一个财务定律是房贷三分一法则。 这法则就是每月房贷供款不超过家庭每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这可控制大家的风险,也确保不影响生活质量,否则一但碰到意外开销,就会不知所措。

基本上我们可以不理这法则,银行在控制风险及放贷评估时已帮我们估算,确保不超额借贷。

还有一个80法则,就是随着年龄增长,把总资产的某一比例用于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上。这个比例的算法就是用80减去你的年龄再乘以100%。比如你今年35岁,那么可以用你资产的45%投资到股票等等风险高的投资。算法是(80-35)*100%,等于45%。

金融市场发展到现在,各种经济学法则多不胜数,并不是每个定律都能准确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某些法则传递的是风险把控概念,作为投资者应该根据当前的经济趋势与自身资产来合理的配置理财产品,80法则这类法则只能作为参考。

究根结底,理财最终目标是提升生活素质,目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累积,财富的创造仅仅是为了生活质量的保证。如果因为过度投资风险高产品产生心理压力,或者过度节省、过度储蓄,理财就成为一种负担,毫无生活乐趣可言。

最后还要提醒,家庭理财规划要全面考察家庭收支、资产财务情况之后制定。要根据家庭风险承担的能力、不同阶段家庭的需求等灵活使用,确定合理的家庭理财目标和投资理财方案。

反应

 

言论

冷眼有心分享 股民应珍惜/陈天文

一周前,大师冷眼点评油气行业,小撮自以为是的读者针对内容在南洋网嘲讽、批评,语气极不客气。

其实,去年同样在南洋网就有攻击冷眼的言论出现,原本笔者就想发文谈谈不堪入目的霸凌留言,但因事忙而作罢。

在这行动管控令期间,大家可能没出门关系,时间多了,发现网络上出现不少视频、股市分享,有高素质的,有一般水准的,免费是前菜,入会员,付费课程才是隐议程。

没有绝对的对错,付费获取知识与分享原本就是合情合理的,问题是费用与内容素质对等吗?又或者我们能够实行这些策略吗?

我们也该分清楚哪个分享是为赚取生活费,哪个是有心教育群众。

冷眼是前者还是后者呢?

很多读者看的是网络版,一分钱不用花,就算是付费的报纸版,除了新闻报道,若读到一则有水准的分析评论,你只花少少购报钱,却有人把钱“袋进你口袋”。

笔者曾在《南洋商报》服务,获得免费职员配报,加上从18岁就投身股海,对冷眼的分享与分析,从不放过,也对他有一定程度了解。

记得冷眼在最近一次公开演讲,《南洋商报》礼堂不只爆满,还在外另设2处同步转播,而听众则来自半岛各地。

大师常说,要会捕鱼,不要靠他人分配鱼只。他介绍个股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最近一次,给了二、三十只精选股,避免他人闲话说他进场后让群众推高股价而牟利。

长年累月钻研股票

大师以前在文章里曾提到,他尽量不去婚宴、应酬、交际,不看连续剧,不看电影,扭开电视机只是看新闻。有正职,如果工余每天几小时,长年累月的钻研股票,坚持的做,不简单。成果要付出代价,所走的路径也不是所有人愿意追随。

早年,网络不发达,资讯不像现在唾手可得,投资者唯有依赖报纸提供挂牌公司资料,或者公司年报,而冷眼对年报及资料收集的规模,相信没任何大马人能望其项背。

股神也好,大师也好,终究是人不是神,不是仙。世界级的巴菲特也一样踢到铁板,例如从早期的特易购公司,到如今的四家航空公司、报纸业务、及银行业,他皆止亏脱手。

曾经听期货老手分享,100个交易,60个做对,已经很完美。股票来说,80%买对,该还是不错,更何况买错还可转舵买别家股票报仇。

冷眼到了这个年纪,还有心有力,愿意分享知识经验,股民该珍惜,换是我,早就含饴弄孙,游山玩水去了。

(稿费捐南洋基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