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效益买保险/陈天文

现代的人民越来越能接受保险,希望能为家庭排忧解难,可是“子弹”有限,财务负担大,保险该如何买才能有效益?

现在市场上的保险类型十分繁杂,大家都茫茫然,该先买哪个呢?



考量1:先大人后小孩

很多作为家庭支柱的成年人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觉得自己身体健康、抵抗风险的能力强,往往先给自己的孩子、父母等购买了保险,却忽略给自己买一份。

其实,优先该给家里的主要财务支柱投保,因为他的赚钱能力强,是整个家庭的保障,是大靠山。如果支柱倒下了,家庭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所以,只有家庭支柱获得足够的保障,整个家庭的风险才能降到最低。

例子:丈夫月薪1万令吉,太太是家庭主妇,孩子两个,都读小学。如果丈夫不在了,或失去工作能力,孩子现阶段到成年人的未来10年开销怎么办?



考量2:先保障才理财

虽然现在保险的种类功能都有所增加,但保险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保障,然后才有理财等其他功能。因此购买保险也应该有先后顺序,先满足基本的保障需求,再考虑投资的需求。

保险类型主要分为保障型、储蓄型和投资型保险。保障型保险又分为医疗险、意外险、人寿险和严重疾病险。

考量2A:先防意外——无论是贫富还是长幼,人人都有发生意外的风险,而且意外带来的伤害是不可忽略的。

意外险保障范围包括大部分突发事故,如果有了意外险的保障,一旦出问题,至少可以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在所有类型的保险当中,意外险保费几乎是最低的,彻底贯彻保险的精髓,少少付费,高额赔偿。

考量2B:再防疾病——除了意外,疾病也是我们经常面临的风险之一,疾病治疗费用高昂,让不少家庭难以承受,如果有了医疗险和严重疾病险,大程度规避因疾病而带来的一系列财务风险。

考量2C:寿险殿后——寿险是无论任何原因导致的身亡都能获得保险公司理赔的一种保险。

考量3:避免重复投保

医疗险是容易让人重复投保的种类。

例子:A先生买了年度限额10万的医疗险,过后觉得医药费日益高涨,额度怕不够用,另行添加一份保单,年度限额20万。他自己想想,总共有30万元的医疗保障。

这情况,首10万医疗保额重复了,一部分的保费白白付了。

正确的做法是断了第一份保单,买个保额30万的。假设前份保单耗费每年1800令吉,后者2500令吉。30万保额的,应会低于4300令吉。

另一个做法是买个30万保单,但有免赔额首个10万令吉。但是严重疾病险与医疗险不同,就算你投保多份36疾病险,全部都会理赔。

看了此文,有人或许还不能贯通,找个负责任的保险业务员谈谈吧。

反应

 

言论

冷眼有心分享 股民应珍惜/陈天文

一周前,大师冷眼点评油气行业,小撮自以为是的读者针对内容在南洋网嘲讽、批评,语气极不客气。

其实,去年同样在南洋网就有攻击冷眼的言论出现,原本笔者就想发文谈谈不堪入目的霸凌留言,但因事忙而作罢。

在这行动管控令期间,大家可能没出门关系,时间多了,发现网络上出现不少视频、股市分享,有高素质的,有一般水准的,免费是前菜,入会员,付费课程才是隐议程。

没有绝对的对错,付费获取知识与分享原本就是合情合理的,问题是费用与内容素质对等吗?又或者我们能够实行这些策略吗?

我们也该分清楚哪个分享是为赚取生活费,哪个是有心教育群众。

冷眼是前者还是后者呢?

很多读者看的是网络版,一分钱不用花,就算是付费的报纸版,除了新闻报道,若读到一则有水准的分析评论,你只花少少购报钱,却有人把钱“袋进你口袋”。

笔者曾在《南洋商报》服务,获得免费职员配报,加上从18岁就投身股海,对冷眼的分享与分析,从不放过,也对他有一定程度了解。

记得冷眼在最近一次公开演讲,《南洋商报》礼堂不只爆满,还在外另设2处同步转播,而听众则来自半岛各地。

大师常说,要会捕鱼,不要靠他人分配鱼只。他介绍个股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最近一次,给了二、三十只精选股,避免他人闲话说他进场后让群众推高股价而牟利。

长年累月钻研股票

大师以前在文章里曾提到,他尽量不去婚宴、应酬、交际,不看连续剧,不看电影,扭开电视机只是看新闻。有正职,如果工余每天几小时,长年累月的钻研股票,坚持的做,不简单。成果要付出代价,所走的路径也不是所有人愿意追随。

早年,网络不发达,资讯不像现在唾手可得,投资者唯有依赖报纸提供挂牌公司资料,或者公司年报,而冷眼对年报及资料收集的规模,相信没任何大马人能望其项背。

股神也好,大师也好,终究是人不是神,不是仙。世界级的巴菲特也一样踢到铁板,例如从早期的特易购公司,到如今的四家航空公司、报纸业务、及银行业,他皆止亏脱手。

曾经听期货老手分享,100个交易,60个做对,已经很完美。股票来说,80%买对,该还是不错,更何况买错还可转舵买别家股票报仇。

冷眼到了这个年纪,还有心有力,愿意分享知识经验,股民该珍惜,换是我,早就含饴弄孙,游山玩水去了。

(稿费捐南洋基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