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才:提醒后人勿重蹈覆辙
513墓园当活教材

(吉隆坡29日讯)“513逝世者墓园”位于雪州双溪毛糯麻风病院东区回教堂后方,之前周遭的地段遭人非法开发,士拉央市议会已封锁地段及拉起警戒线。
文史工作者陈亚才及鹅麦县新村发展官徐灶生向土地局及市议会,争取将有关地段保留为文化遗产及作为义山用途;同时,陈亚才及一班热心人士也成立“双溪毛糯五一三墓园纪念仪式工委会”,以展开一系列美化及策划工作。
申请为雪州文化遗产
陈亚才指出,纪念仪式只是起点,工委会将向雪州政府申请在宪报上公布这片土地为513墓园保留地,并列为州级文化遗产、申请作为国家文化。
“举行纪念仪式是不想遗忘历史,反之要把此墓园当作活教材,各民族彼此携手共进;而那些玩弄种族情绪的人应被视为人民和国家的公敌,因他们破坏国家的种族团结。”
“513逝世者墓园”纪念、公祭和追悼仪式获得约百名社团代表、人民代议士和家属参与,由佛教、回教、基督教、兴都教和道教的宗教导师主持下进行,场面庄严。
约有20名513逝者亲属参与仪式,有部分自513事件后首次重返墓园拜祭,忆起悲剧发生时不禁落泪。
不希望被误解有隐议程
陈亚才指出,墓园占地约3000方尺,有超过100墓碑,其中两个是马来人、两个是印度人,其余是华人,当时百多位遇难者集体下葬后竖立墓碑;墓碑并排,提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墓园是历史见证和重要的遗产,如果后人任其荒芜甚至被遗忘,将对不起无辜牺牲者。
他说,有人建议在5月13日举行仪式,但他们选择周六是因配合清明节,加上难以评估维护513墓园所引起的不可预见因素,不希望有人误解他们有隐议程而来挑衅。

郑联君:失去9亲人
大会在各宗教导师分别进行约5至7分钟的祈祷和缅怀仪式后,默哀一分钟,最后,出席者、家属和来宾进行献花仪式,以对逝者表达敬意。
代表致词的家属郑联君指出,他在513事件中失去9名亲戚,而当天家里有15名亲友正庆祝他满月。
他说,当年住家位于甘榜班丹两层楼店屋,事发时火灾,母亲将他盖起来保护他;后来在联邦后备部队帮助下,他、母亲、舅舅和阿姨等6人才被救。
“10年前,我一直都有带母亲来祭拜,她一想起往事就伤心流泪,母亲现已过世2年,如果她在世看到今天的仪式也会感到安慰。”
他说,三大民族和平相处非常可贵,毕竟事发时自己还年幼,不了解实况,现在真心希望种族事故不会重演。
出席仪式者包括文史工作者陈亚才、隆雪华堂主席拿督翁清玉、双溪毛糯五一三墓园纪念仪式工委会财政陈松青、士拉央区国会议员梁自坚、梳邦区国会议员西华拉沙、彭亨士满慕区州议员李健聪、鹅麦县新村事务协调官徐灶生;代表进行仪式的各宗教导师有回教的乌斯达、佛教的觉诚法师、道教的严家建道长、基督教的卓光汉长老及兴都教的德兰拉玛。
印度教灵蛇正邪两极

报道|aNGie
摄影|陈奕龙/受访者提供
在印度教的神话传说里,蛇也占了多个重要角色,甚至不乏出现在印度庙宇的壁画和雕塑上,唯一般人基于对印度教的陌生而不熟知相关传说,往往看过就算,完全激不起一丝共鸣。
趁着2025乙巳蛇年的到来,且让印度教文化推手陈亚才为大家讲述“蛇”在印度教所扮演的角色。

文史工作者陈亚才指出:蛇在印度普遍被作为祟拜对象之一,乃因为蛇是所有水源相关的保护神。无论是任何水潭、井水、小溪、湖泊、河流甚至大海等等,都由蛇神所掌管。因此很多庙宇尤其是乡间的小庙都有供奉蛇神。据说在天旱时,甚至也有人向蛇神求雨。
蛇在印度教的形象有正邪两极,它既是邪恶的,也是天神的化身。在古老的神话里,它甚至被拟人化的存在,并形成一个蛇族“那迦族”(Naga)。
眼镜蛇为代表
Naga一字源自梵文,原意是蛇;在马来文的Naga则是指龙。就神话和信仰而言,蛇象征着永恒的时间轮回。它能蜕皮,即代表褪掉死亡之象。
印度神话里,蛇族是由梵天的孙子迦叶波(Kashyapa)和梵主之女卡杜(Kadru)所生的1000个孩子,这1000个孩子过后再繁衍众多,就成为蛇族。那迦族居住的地宫称作 Naga-loka。它们在印度神话中,有半神半魔或半神半人的形象。
那迦在造型上主要以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人头蛇身,另一种是以蛇的形象出现,基本上都以眼镜蛇作为代表,而且普遍上都以雄性为主。有些蛇神拥有超过一个蛇头,最常出现的是五个头或七个头。



寺庙常见蛇题材
在蛇族当中,有几个深具代表性的蛇神,普遍被作为印度寺庙建筑装饰及宗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通常以立体雕塑或平面绘画呈现。且让陈亚才逐一叙述:
●那迦与毗湿奴
印度庙中经常看到大神毗湿奴(Vishnu)躺在一条多头蛇身上的造型。该蛇即是阿难达(Ananta/也叫湿舍Shesha),它既是毗湿奴的守护者,也是他的座骑之一。据悉阿难达原有1000个头,由于上千个头很难绘制及雕塑,因此通常在庙宇看到的阿难达只以5或7个头代表。
要了解“那迦与毗湿奴”造型的故事前,先来稍微了解印度神话的宇宙观。根据印度神话传说,世界会经历4个时代,即满分时代(Krta)、三分时代 (Treta)、二分时代 (Dvapara)以及卡利时代(Kalpa)。世界会从创造到毁灭,周而复始地循环。当一切结束后,宇宙便会消解并回到原初状态,一切陷入寂静休止,再等待另一个世界的重生。
作为印度教3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他总共有10个化身。在上述造型上,毗湿奴是以那罗延(Narayan)的形象出现,这象征宇宙物质或能量,通过它,生命得以获得新的形式。
这个造型出现在世界终结后,毗湿奴躺在蛇神阿难达身上,飘游在无垠的宇宙之海,并思考着如何重建新世界。这时他的肚脐即蹦出一朵莲花,再由莲花长出梵天(Brahma)。梵天也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乳海搅拌
“乳海搅拌”是印度教非常著名的神话故事,其构图造型也非常独特。通常能在庙宇的雕塑或壁画上看到大海中有一座山,山的下方由一只乌龟托着,山腰缠绕着一条蛇,有两方人马分别在蛇头和蛇尾作“拉锯”状。
相传印度神话世界里的“神”也会死,除非喝下甘露才能长生不死。甘露的来源是在大海,必须要先把海水搅拌成为奶水(乳),再把奶水不断搅拌,最后就会成为甘露。
蛇头蛇尾一端对拉
然而海那么大,该要怎样着手搅拌呢?在神话中,众神把曼陀罗山移到海中充作“搅棍” 。大神毗湿奴则化身乌龟托着山作为支点。蛇王瓦苏吉(Vasuki)绕在山腰作为“搅绳”。再由两方人马各拉着蛇头蛇尾一端对拉以搅拌海水。
拉着蛇头的一方是比较邪恶的阿修罗(Asura),另一端的蛇尾则由天神拉着。两方拉来拉去,把海水搅拌成奶水,眼看再搅下去就会出现甘露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毗湿奴幻化成美女美莫希妮(Mohini)来迷惑这些邪恶的阿修罗,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天神们喝掉那些甘露。结果天神们就长生不老,而阿修罗却失去拥有不死之身的机会。从此以后,阿修罗和天神们即誓不两立。
●黑天制服蛇魔
蛇在印度教有正反两面,但即使是邪恶的蛇也有修行,拥有强大的法力,并会欺压百姓,一般天神并不是它的对手。
在印度教的故事中,有一个青年神祗站立在一条蛇的头上,那就是黑天制服蛇魔的造型。
黑天(Krishna)也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他的皮肤黝黑,其名字“黑天”的由来也出于黑皮肤,而“天”则代表神。被他站在头上的蛇魔叫卡里亚(Kaliya),拥有100个头。据说它非常邪恶且伤害人畜,而且法力无边。
这条蛇魔最终却被黑天给制服了,可见黑天的法力更为高强。这也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的一面。
●蛇神膜拜
陈亚才指出,蛇神在印度教的地位只是一般,它不属于“大神”等级,只属于低等次的神,也没有特定的功能。纵然如此,它也会被信众供奉膜拜。毕竟它是所有水源的保护神。
蛇神并没有专一的名称,在本国的印度庙也可以看到供奉蛇神。一般常见的是塑刻在石头上的雕像,以两条蛇缠绕在一起,蛇身重复交叉形成“8”字,这个造型代表“无限”;另一种造型是一条拥有多个头的蛇神,自身长长的躯体交叠延续成“S”字状。



供奉在山洞大树大石旁
除了和其他印度神被供奉在庙宇,通常蛇神也会独立的被供奉在山洞、大树下或大石头旁,而鲜少供奉在自家里。
陈亚才:“从古代印度的信仰里,所有自然界的东西都有神明存在。树有神明,大石头也有神明,尤其是很大棵的树和硕大的石头,都被认定有神明存在。加上这些地方皆有水源,而蛇神是保护水源之神,因此蛇神自然就会供奉在这些地方。”
我们可以在乡间的印度小庙看到信众以鸡蛋及荤食等供品祭拜蛇神,但在城市却鲜少有这种情形。因为正统的印度庙是素食的,供品主要是鲜花或素食。
而在乡间却没有这种限制,由于蛇喜欢吃鸡蛋,因此大部分供品都以鸡蛋为主,有些信众还会在鸡蛋壳上敲开一个小洞,他们相信蛇会来吃。除了鸡蛋,信众也会用煮好的咖哩鸡等荤食来供奉膜拜。
蛇神诞“那迦节”
一般神都会有“神诞”,蛇神也不例外,在印度教也有一个“那迦节”(Naga Chaturthi)。根据印历(Anjali Calendar)的记录,每年印历4月23日(Aadi 23)就是那迦节。以阳历推算,今年2025年的那迦节则是落在7月28日。
每逢那迦节到来,有供奉蛇神的寺庙就会进行特别的祭祀仪式,信徒也会前往膜拜及参与庆典。
除此,蛇也是一些大神身上的点缀品,例如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Shiva),其颈项就缠绕着一条眼镜蛇。在雕像及画作中,也常见蛇兜张开,在大神的头顶上作为保护伞。另外,在印度教也经常看到以蛇造型作为耳环、套索或祭祀绳等等。

关于《瑰丽的万神庙》
走过印度庙时,往往都会被其缤纷瑰丽的色彩所吸引,对于庙宇建筑的神像塑雕以及内里供奉的神祗也深感好奇。内在似乎缊含着不少奇幻绚丽的神话故事,唯可惜很多人对该些神明一无所知,对印度宗教文化也一窍不通。
陈亚才把多年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化为文字,以中文出版了大马第一本以印度教及印度庙作为题材的专书——《瑰丽的万神庙》,让中文读者对印裔宗教文化有所认识。
10年汇集心得
这部书的内容涵盖了印度的宗教、经典、建筑、民俗、神话和历史。
另外还附录了9篇文章及资料。书中也附有380多张彩照,超过10张图表、5张地图以及专有名词对照表。
据悉这些都是他近10年来所汇集的心得。他亲自到访全马各地的印度庙,和寺庙的宗教师交流,作田野调查,也透过专书增加知识。近年亦负起导览及授课的工作,把印度教的文化广传给有兴趣者。
很多人都好奇身为华裔的陈亚才,为何会撰写印度宗教相关书籍?他表示自小住在园丘,和印度人马来人相处在一起毫无隔阂,并且从小就能说流利的淡米尔语,对印度的文化自然毫不陌生。
书出版缘由
促成他出版这本书的缘由,主要是有一次他和朋友去谐街参观印度庙时,朋友表示印度庙里满天神佛却毫不了解,很难进入状况。他相信若是一名印度人走进华人神庙,大概对众多神祗同样感到满头雾水。因此他想到可以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帮助,除了导览印度庙,也开始更集中的去阅读相关书籍,到各地参观印度庙,有不明白的就请教宗教师和搞学术文化的印度朋友,慢慢累积了相关知识,直至如今时机成熟才总结学习心得,出版成书籍以方便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