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私专奖学金SPM须全A+
王鸿财:学生或弃考华文

侯燕琴(右)赠送纪念品予林景清(右二)。左起王鸿财和许小莲。

(吉隆坡2日讯)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近日接获学生反映,国内多所私立大学在发放奖学金时,规定包括华文在内的所有科目必须考获A+成绩。

华理会主席拿督王鸿财说,这项奖学金准则让报考华文,但没有获得A+成绩的学生感到无奈。



华理会设工作坊探讨 

他指出,该会本周六将召开会议,就私立大学以大马教育文凭(SPM)所有科目须考获A+,才获颁发奖学金一事开设工作坊,与有关大学洽谈与研讨当中问题。

询及有关规定是否影响学生就读的意愿,他说,由于是私立大学,因此学生也无法做出任何投诉,在无法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下,如果仍选择入学,就必须自行负担学费。

他没有进一步透露是哪一些私立大学在发放奖学金时作出上述规定。稍早前,王鸿财在SPM华文训练营开幕礼上指出,为了对就读私立大学学生公平,他们会与有关私立大学沟通,向对方提及大马国情,希望如公共服务(JPA)奖学金般,不会将华文科列为考量。

王鸿财说,许多人认为华文科难以考取A+,因此将影响学生申请奖学金,惟早前教育部已澄清,申请JPA奖学金者,华文科是否考取A+是不受影响。他也说,随着中国投资者遍布全球,显得华文地位逐渐重要,再者,希望家长以孩子未来着想,勿因为面子问题,不让孩子考取华文。



“未来不少中国投资者注资大马公司,想必会先录取报考华文者,所以鼓励华校生继续报考华文。”

吉隆坡中华独中董事长丹斯里林景清作为今年SPM华文科考生,他也在现场勉励考生,勿抱太大压力应考。出席者有吉隆坡教师联谊会主席侯燕琴、吉隆坡教育厅华文科督学许小莲、训练营主讲老师叶凤梅、黄雪蓉、赵凡慧、邱秀莲、叶秀凤、陈瑞玉、林佩芬和黄筱韵。

华文班应仿效宗教课
“仅剩一学生也要授课”

华理会副主席彭德生说,教育部理应仿效宗教课作法,就算华文班只有一名学生,都派出一名老师授课。

“国中和国民型中学欠缺华文师资,是学生不报考华文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教育部以学校拥有多少班华文科比例,才决定派出多少华文科教师,当中计算法出现问题,以致师资无法达到校方要求,让学生必须在放学后,才有机会学习中文。

“教育部在2000年从华小吸纳500名教师,成为国中或国民型中学老师时,并非全部老师都选择教华文,以致中学华文老师不足。”

反应

 

要闻

表扬长期服务贡献 报协致敬7前辈

(吉隆坡19日讯)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举办“2025金蛇狂舞庆蛇年新春团拜午宴”,近百名报业耆宿前辈家眷日前齐聚,在欢庆新春佳节叙旧之际,也向7名国内华文报业资深报人前辈致敬,表扬他们长期甚至终生为华文媒体服务及贡献。

这7名报界前辈服务年代,跨越了六十年代到千禧年,他们的坚守与奋斗,让华文报伟大事业延续至今。他们一生埋头苦干,不追求名利,风雨不改,日日为华社送上丰富精神粮食、最新资讯。

筹备30周年纪念特刊

世华媒体集团总编辑拿督郭清江、《星洲日报》总编辑陈汉光主持颁发资深报人表扬状给这7名得主,他们是杜代庆、冯时能、方秋泉、郑谭运、李必和、黄燊发及吴仲达,是对他们所付出的认同与褒扬。

较早时,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会长叶茂和致词时说,报协今年将庆祝成立30周年,以李前建为首的编委会已积极筹备出版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报协纪念特刊,将收录东西马华文报的历史与现况,以及华文报资深报人讯息等。

他透露,报协有很多资深老报人会员,今年开始会每年颁发资深报人奖3次,除了继续表扬资深报人,也让会员们多多相聚。

这项蛇年聚餐及颁发资深报人奖活动得到多名热心赞助人的支持,他们有拿督管保光、冯时能、方秋泉、郑金水、叶茂和、廖宗明、覃健文及伍万兴等。

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首届资深报人奖得主简介:

杜代庆杜代庆律师在《南洋商报》服务多年后,加入马化同时也攻读伦敦大学法律系外课程,考获法律执业文凭当上执业律师。他是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的创会成员之一,担任多届会长,带领协会出版5本宝贵丛书。

冯时能冯时能1963年入行,一生服务《南洋商报》,从小记者步步高升,出任过经济组主任、新闻编辑、副总编辑至最后总编辑,1994年退休再战商场,担任一家上市公司高级总经理及业务顾问。冯时能以“冷眼”笔名发表系列股票投资知识与心得,出版多本股票投资专著,是读者及投资者眼中的“股神”。

方秋泉方秋泉上世纪70年代在《南洋商报》担任记者一段时期,过后离开报界自行创业,目前是金鹏集团董事经理。他虽离开报界好一段日子,但他与报界保持着紧密联系,经常慷慨解囊,资助并支持着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的各项活动,体现着他对社会、对新闻界的深厚情感。

郑谭运郑谭运的新闻生涯可以追溯到1952年,从14岁的派报员开始,23岁晋升为钟声报发行部主任,隔年转任通报、达报、儿童报发行部及账务部收账员,之后改任通报记者至副采访主任,1985年转当广告营业代表,次年升任《中国报》广告组长,工作了整整几十年。即使退休后,郑谭运依然在多个社团担任要职,续服务社会。

李必和李必和1968年加入《南洋商报》记者行列,先后负责采访机场、体育、工商及国会等新闻线。之后转行投身广告界。在近10年的记者生涯中,李必和参与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UJ南洋商报分会的成立及NUJ总会筹募会所运动。李必和也是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创会成员之一,并担任了两届副主席职。

黄燊发黄燊发终生服务《南洋商报》,从60年代每周工作7天的记者生涯开始,一直到1993年杪告老离开服务35年的商报。在2001年又重回《南洋商报》工作再结前缘,他担任过的职务包括采访主任、副总编辑、总主笔等。黄燊发先生一生为《南洋商报》倾注了心血,35年的岁月,执着和奉献精神,为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仲达吴仲达的报业生涯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初任《马来亚通报》美术设计及编辑,数年后任职《生活报》、《新生活报》总编辑。80年代任《建国日报》执行编辑,《通报》总编辑特别助理、广告部策划,《通报》总经理,90年初出任《通报》总编辑。千禧年后到印尼两家报章当总编辑。他也是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发起人之一。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