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小股东权益模糊
LEAP推8个月仍有疑惑

彭南明:小股东持有股票不会吃亏。

(吉隆坡13日讯)对于市场质疑,杰出企业家加速器平台(LEAP)导致那些在上市前早已持股、却又未达专业投资者(Sophisticated Investors)条件的股东们,遭锁住无法交易,资深顾问解释,交易所平台规定原始小股东“准卖不准买”,不会侵蚀权益。

大马交易所自去年7月推出LEAP后,8个月时间已吸引5家公司上市,反映出市场对新平台具浓厚兴趣。



据本报了解,事实上,在LEAP刚开跑时,就已经有市场人士对小股东权益提出疑问,因为这个市场只开放给专业投资者交易,也就是高净值公司和高资产净值人士,似有罔顾小股东的疑虑。

但是,由于新上市LEAP公司的股东,普遍是公司发起人或相关人士,涉及的小股东人数不多,所以声音较微弱不被关注。

而且,根据交易所发布的上市LEAP条例文件来看,当中只是提到发起人和专业投资者的权益,但并未说明小股东在上市LEAP的公司所具备的权益。

直到宝利机构(BONIA,9288,主板消费产品股)在2月宣布,计划计划分拆旗下CRG集团上市LEAP之后,市场对LEAP将侵蚀原始小股东权益的声音越来越激烈。

其中一项最让市场担心的是,原始小股东在公司上市LEAP前已持有股权,但却不达到专业投资者标准,那持股权不就形同浪费?



对此,企业顾问公司LEAP策略私人有限公司董事彭南明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根据上市条例,原始小股东,只能够脱售股票,但不可以增持股票,也不能认购附加股。

同时,他说,亦没有强制原有的小股东必须在公司上市LEAP后,转换成专业投资者。

而本报也对此咨询大马交易所,但当局在截稿之前,仍未作出回应。

小股东有2选项卖股套现或守住

虽然有不少人认为公司上市LEAP将影响小股东利益,但彭南明认为,小股东持有股票不会吃亏。

他认为,小股东有两个选择。第一,脱售股票,直接套现,且没有时间限制;第二,则是继续持有股票。

“从已上市的公司来看,他们都准备好走向另一个增长阶段,未来价值会更高。因此,小股东守住股票可获更高回酬。”

CRG增长潜力大

以CRG集团为例子,他认为宝利机构小股东也会从中受惠。因此,建议小股东守住CRG集团的股票,因为未来增长潜力大。

“我认为,CRG集团旗下品牌很强劲,且有自己的目标市场,所以宝利机构才决定把该公司分拆出来发展。而选择上市LEAP,带出了一个很清晰的方向,就是为了吸引重要投资者,如私募股权基金,一起发展业务,推向更高峰。”

同时,他认为,宝利机构善用了LEAP平台。若是一家集团旗下有很多品牌,会无法让有潜力的品牌散发光芒,但分拆出来有助凸显特定品牌。

宝利机构建议早前将旗下CRG集团,分拆上市LEAP,这一创新手法,也成为马股首例,也让市场更关注LEAP对小股东权益的影响。

CRG集团是宝利机构的子公司,旗下品牌包括Carlo Rino和CR2。

根据2017年报,宝利机构股东人数多达4826人,扣除大股东及相关人士后,相信小股东人数不少。

这项分拆活动包括,将CRG集团更改为公众公司、将部分的保留盈利资本化为新股、分拆股项、以股代息将CRG的股票分配给宝利机构的股东。

一旦完成了以股代息,符合资格的股东将直接持有CRG集团的股票。接着,CRG集团将提呈上市申请,要求挂牌于LEAP。

公司规模变大 股东回酬更高

针对小股东无法认购附加股或加码,限制了他们的权益,彭南明却有不同看法。

他说,若是公司发行附加股集资扩展业务,虽然会稀释小股东的股权,但公司规模更大了,回酬更高了,最终小股东还是会获利。

“只要一个蛋糕变得更大,小股东会获得更大的回酬。”

他补充,一般在LEAP上市的公司,都有目标要转板至创业板或主板上市。

目前交易所仍未有清晰的转板条例,但他相信会在下半年公布有关详情。

若上市公司发送红股,小股东是否符合资格获得红股呢?

彭南明说,目前没有明确的条例。根据交易所发布的上市条例文件,仅提到若一家上市公司有意发送红股,必须先咨询交易所。

LEAP平台表现令人鼓舞

自去年7月推出LEAP平台后,在10月捎来首家公司上市,至今增加到5家。

彭南明认为,LEAP平台取得令人鼓舞的表现,股价皆走高。

Cloudaron 5个月翻2.2倍

其中,表现最出色的是首家上市的Cloudaron集团(CLOUD,03001,LEAP),截至3月13日,股价在短短5个月内激增2.18倍。

他说,随着有几家公司上市新平台后,市场也对整个平台的上市费用、筹备上市的时间和本地专业投资者的流动资金有更清晰的画面。

“目前,中小企业对上市LEAP平台有浓厚的兴趣,且不担心缺乏专业投资者。从新上市公司来看,反映出市场有一定的流动资金。”

他补充,上市LEAP的费用介于70万至90万令吉之间,而从筹备至上市所需的时间仅达5至6个月。

书到用时:

何谓专业投资者?
据2007年资本市场与服务法令第一部分第6和7附表,专业投资者分为受认可的投资单位、高净值公司以及高净值人士。
当中,受承认的投资单位必须是信托单位与私人退休基金,或受证监会承认的封闭式基金。
所谓的高净值公司,是根据1949年信托公司法下注册的信托公司,或在2016年公司法令受证监会认可为受托方的上市公司,旗下管理超过1000万令吉或同等值的外币资产。
此外,总资产超过1000万令吉的公司或合作伙伴,也可以归类为专业投资者。
高资产净值人士,则指的是在排除居住房屋的价值,个人净资产或联合资产超过300万令吉;或个人过去12个月的收入总额超过30万令吉,若是夫妻档,双方的年收入总额需超过40万令吉或同等值的外币。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IPO热潮已过,还是方兴未艾?/Eventure Group

随着大马交易所在2024年迎来了55家首次公开募股(IPO),不少投资者开始期待2025年是否会有更多公司上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然而,IPO数量的增加,是否真的能为股市注入更多活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2022年以来IPO市场的变化,以及更多IPO,是否意味着马股会更加繁荣。

首发股结构变化

自2022年1月起,马交所正式成为创业板(ACE)的唯一上市审批机构。这一变化让创业板的IPO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而马交所本身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仅要监管市场,还需考虑股东利益,这种双重身分使其推动更多IPO成为必然,同时也相当微妙。

到了2023年4月,马交所又进一步优化了从LEAP市场转至创业板的流程。过去,LEAP市场的公司若要上市成本,必须先下市再重新申请,非常繁琐。而新政策直接降低了门槛,让更多LEAP市场公司能顺利 “毕业”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板虽然没有盈利要求,但按照笔者掌握的情况,大部分投行对盈利有隐形要求。如果公司上一财年盈利未达500万令吉,且未来两年无法维持这个水平,大概率不会被考虑上市。毕竟,目前排队上市的公司实在太多了。

导致滥竽充数?

这些改革,确实让更多公司能通过IPO进入市场,但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这是否会导致滥竽充数?

表面上看,IPO数量的增加让市场显得更加活跃,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风险。

尽管监管有所加强,但市场中仍存在一些通过特殊手段“包装”盈利的公司。这类公司在上市前数据漂亮,上市后却难以维持,盈利迅速回落,最终让忠实股东蒙受损失。这类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投资者在选择IPO时需要格外谨慎。

虽然IPO看似让市场更热闹,但对于股市整体资金流是否真正增加,这还值得商榷。近期,外资持续撤离大马,这可能与政策、汇率波动或其他因素有关。

同时,本地投资者的年龄结构也出现老化趋势,较为年轻的一代资金,更多流向海外市场或近期热门的虚拟货币领域。从2024年的市场交易额也可以明显看出,市场的活跃度有限。

推动真正繁荣

IPO数量的增长固然让市场更具话题性,但要实现真正的繁荣,马股需要的不仅是更多公司上市,而是如何吸引资金回流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一方面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马来西亚股市的潜力,尤其是年轻一代。另一方面,政府和交易所也需制定政策,吸引外资回流或鼓励更多本地资金进入股市。

保护投资者权益

对IPO公司的质量把控应更加严格,避免低质量公司通过“包装”上市。此外,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让投资者能清楚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也能有效提升市场信心。

据了解,2025年预计将迎来60家IPO,其中,包括从LEAP市场升至创业板的公司。从表面上看,这确实让市场显得更繁荣,但是否能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仍需要时间验证。

繁荣与否,最终要看市场资金流是否改善、投资者信心是否增强,以及IPO公司能否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笔者认为,IPO数量增加只是短期现象,真正重要的是市场能否吸引更多优质公司,提升整体竞争力。

至于马股是否能凭借这波IPO热潮实现长期繁荣,就让2025年为我们揭晓答案吧。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