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伟论评析/罗汉洲
为什么要废除死刑?据首相署部长刘伟强解释,死刑不能防范罪案的发生,而且又有无辜者被判死刑的风险。
自古以来,人们从未认为死刑可防范罪案发生,古代公开砍头以警惕人民,却依然不断发生严重罪行;造反者满门抄斩,却阻止不了造反、革命的事,现在反对废除死刑的人也从未说过死刑可防范罪案,但死刑可减少严重罪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没有死刑“侍候”,贩毒情况肯定更猖獗,谋杀事件肯定更多。
换言之,反对废除死刑者并非是要用死刑来防范罪案,而是要减少发生谋杀、贩毒等严重罪行,更重要的杀人填命是还受害者家属一个公道,同时也维护社会安宁。
但刘部长并未弄清楚反对者的理由就仓促用错误理由回应反对废除死刑者,于是成了顾左右而言他,答非所问了。
悍然和人民对着干
另一方面,不能否认有错判死刑的事,但普通的刑事冤狱事件更难以估计,不知多少没有犯罪的人被判坐牢,若按刘伟强部长的逻辑,岂非要废除坐牢这种刑罚?
刘部长说,死刑不能选择性废除。这话就反映出刘伟强不懂得分辨轻重缓急,要修法却不懂得权变取舍,拘泥刻板处事,但他又强调不针对此事举行公投,这话又显示他刚愎自用,却又害怕面对民意,上台不到半年,刘部长就悍然和人民对着干。
在下可告诉刘部长,若贩毒者以终身监禁替代死刑,人民或许能接受;惟谋杀、劫杀、奸杀者免死刑而代以监禁,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刘部长和希盟政府有听取民意的责任,须维持杀人填命的法律,那些先进国家的东西可不是样样都必须学习的。
现在说到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话题仍是老话题:统考。
马部长日前宣布教育部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针对承认统考问题征求各界意见,希望各界在是否承认统考方面达成共识。
没必要“达成共识”
“达成共识”,这句话令我大吃一惊,因为巫统、伊斯兰党、土权会及半岛马来学生会(不知道为何没有半岛华人学生会?)肯定反对承认统考,要他们接受统考无异于与虎谋皮,不可能成功,所以要想“达成共识”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这是否说华人要求承认统考一事——甭想。
再说,承认统考根本就没有“达成共识”的必要,请马部长回头看看,我国有许多政策都在没有“达成共识”之下实行,比如新经济政策就是在没有共识下实行。敦马在没有“达成共识”之下,于1990年延长新经济政策。
其他如把人民划分为土著与非土著、学校区分为全津贴与半津贴、不准用学校保留地兴建华小、土著买房享7%至10%折扣、只限土著供应商售卖文具给学校和政府部门、F级工程只限土著承包商等等政策,都在没有达成共识下实施。因此,何以偏偏承认统考就须“达成共识”?
我曾在本栏说过,希盟并非因为得到反对承认统考者的支持 才上台执政,而是因为得到95%华人的支持才得到执政权,华人的意愿是统考获得承认,但马部长却把华人的意愿交给反对者主宰,这是哪门子逻辑?分明就是有意否决统考,希盟忘恩负义!
当了官改变发声方式/罗汉洲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在党代表大会上表示,行动党不是“静静党”,也不是“做了官就不敢怒敢言”。但他强调,作为政府的一员,必须用不同方式发声,要“有逻辑和技巧地向首相有礼貌地传递想法、协商”。
实际上,陆兆福所说的“有礼貌地传递想法、协商”,正是马华的“看家本领”——内部协商。
然而,这种方式最终却被华社讥讽为“越削越伤”,也让马华因长期抱持协商策略而逐渐衰落。行动党须引以为鉴。
国父东姑阿都拉曼曾说:“反对党在外面大声呱呱叫,我都听不到;但马华在我耳边悄悄说话,我就听到了。”这与陆兆福的“有礼貌地传递想法”如出一辙。
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首相是否听到了,而是他是否愿意接纳、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行动党不能像马华那样,把意见传递出去就算完成任务。
静不静人民心中有数
行动党到底是不是“静静党”?人民心中自有评判。例如:吉隆坡机场“小黑屋”事件、浮罗交怡禁止穿短裤事件、肉骨茶列入国家遗产事件、非回教徒少女因在自己店里穿短裤被罚款事件、非回教徒人士喝酒跳舞遭取缔事件。
在这些备受华社关注的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仗义执言,民政党与马华也发声声援,而行动党成员似乎选择作壁上观。因此,有人戏言:“一位张庆信,胜过40名行动党国会议员。”至于行动党是否真的“静静”,人民心中有数。
当然,身为政府一员并不意味着不能公开发声。例如,前年教育部宣布推行“巴勒斯坦团结周”,尽管教育部长是公正党人士,但12名公正党国会议员仍联名发表反对声明。
邓小平曾说:“不论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同理,不论内部协商或公开发声,能解决问题才是好办法。行动党的“有礼貌传递想法”是否有效?
希望联盟1.0至今,团结政府已执政超过4年,从华社的整体反应来看,对行动党的评价可谓贬多于褒。行动党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因为“有逻辑和技巧地发声”“有礼貌地传递想法”效果明显不尽人意,值得深思。
凭实际表现赢华社支持
行动党的另一大败笔,是在2018年大选时许下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取消大道过路费、关闭莱纳斯稀土厂、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等。
当时,多位重量级领袖誓言“必定在任期内完成任务”,甚至豪言壮语:“若无法兑现承诺,我收工回家!”华社听后兴奋不已,最终却落得一场空欢喜。
此外,在华小四年级学习爪夷文课题上,尽管华社普遍反对,就连敦马哈迪医生都表示“华人不需要学爪夷文”,但行动党依然力挺该政策,并发表诸如:“学了爪夷文更像马来西亚人”、“学了爪夷文不会变成马来人”、“只是区区3页,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这些言论无疑让华社感到刺耳。
国阵时代,华人被告诫“要稳定,不要乱”,最终只能选择支持国阵;国阵倒台后,又有人以“难道你要包头做政府?”来吓唬华社,华人于是又选择支持行动党。
如今,行动党似乎已改朝换代,过去掌控党的旧势力式微,进入了“陆兆福时代”。然而,行动党能否凭借实际表现赢得华社心悦诚服的支持?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