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独家】胡永仕市场经销有限公司
不一样的采石厂

今时今日的采石厂操作走向机械化。

胡永仕市场经销有限公司石厂经理林彦昊说,槟城要发展最需要什么?石头。

“就好比铺马路,在委任承包商后,承包商再找供应商,最终都是找采石厂(原料);要建学校、大桥,都是要靠石头;甚至填海也需要石头。”



他透露,要建一条马路,每公里就需要3万吨大大小小的石头;甚至火车轨道每公里也需要1万6000吨石头。

他说,采石在国家进步中是扮演角色,但一直以来,业者都默默地付出,而且采石厂都是封闭式、不开放,更造成外来者对采石厂的经营模式一知半解。

3D行业需专业

董事主席胡钦慎说,该厂近来是打破传统,欢迎媒体代表入内参观,更把该厂的经营模式坦荡地告诉记者。

采石厂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他们的已故父亲胡永仕所创立,父亲携领已故长兄胡金盛、二哥胡财盛和姐姐胡秀萍协助采石厂的营运和拓展;目前由董事主席胡钦慎、董事经理胡烈盛、董事胡福盛、胡秀萍与胡佑强营运。



胡钦慎说,采石属于3D行业,即困难(Difficult)、肮脏(Dirty)和危险(Dangerous),也有很多人把采石员当作是低下阶层的人,但其实采石是专业领域。

“石厂开采一般有5个步骤:开山、钻孔炸石、把大块石头化小、经过机器碾碎与出售。

“开采出来的石头一般上有四五个不同的尺寸,这工业还要使用炸药炸石,如果没有专业合格的文凭学识,再加上技术经验,一般人是应付不来的。”

ESP模式永续经营

该采石厂是在2012年开始,就有了宏愿、任务、价值观以及口号。

胡钦慎说,任何公司都一样,宏愿是赋予一个大方向,没有了宏愿,公司就无法良好拓展。

“我们的任务关注于品质增值、真诚服务、双赢政策;宏愿是‘实现石厂企业大家庭’;注重的是人力,每家公司是以员工为中心,即使走向科技机械化,如果没有人操作也是不行的,采石厂也一样。”

胡钦慎说,该厂也有树立价值观,分别是E、S、P。E就是环境(Environmental)及教育(Educational);S就是安全(Safety)及社会(Social);P就是生产率(Productivity)及人(People)。这三环中都是息息相关,以P的人力为基础来支撑环境及安全的项目。

他强调,以ESP的模式来管理采石业,可以永续经营。

“口号‘企业成就,精彩人生’就是我们的推动力。”

他说,在环境及教育这一环,身为采石业者,也要教育员工正确的工作态度。

要离开采石厂的罗里,都要经过自动清洗轮胎的系统,以避免给附近环境带来污染。

请司机吃午餐灌输安全意识

董事经理胡烈盛说,相信该公司是槟州首家推介“罗里司机日”的公司。他说,其实该厂并没有运输的罗里,都是顾客自雇罗里来其采石厂载石,所以,罗里司机也是“顾客”,他们会安排司机日,请司机享受午餐,在交流中把安全意识灌输给他们。

“我的目标是双赢,不希望他们带石头出去时,弄脏环境,所以向他们灌输道路安全的概念;也提醒要用帆布盖好罗里上的石头,以免在运输过程中掉下……很多路面上发现罗里掉下的碎石,都是人为的,所以我们要教育,慢慢影响司机的工作态度。

“我们也有一些司机守则,就把守则制成提醒的告示牌,就竖在采石厂外面。”

他说,在采石厂运作方面,他们也尽量照顾环境,石块在炸下来送入碾石机前,都会用花洒湿润石块表面以减少灰尘;同时,罗里在离开采石厂之前,还要经过自动清洗轮胎系统。

“因为如果离开采石厂的罗里很肮脏,就会影响周围环境;在采石厂内也有自动花洒定时洒水以减少灰尘;还有,采石厂出入口皆铺上柏油路,就是要减少灰尘,照顾环境。”

从采石厂望去的石山,开采工作还在进行,但给人整齐、舒适的感觉。

办培训中心履行社会责任

董事胡福盛说,除了照顾环境,教育方面,石厂也在2013年5月把原有的仓库转型成培训中心。

他相信这是全槟唯一有这培训中心的采石厂。这培训中心曾举行一些实际训练,也曾有来自各地的石厂经理参观,彼此交流。

采石厂也努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除了一些公益活动,也在采石厂附近的住宅区进行友好活动。

“虽然采石厂先存在,居民是过后才迁到采石厂附近,但我们也要让居民了解,石厂有遵守条规与操守;有时在佳节办活动联络感情,这就是双赢。”

注重员工福利

胡福盛说,在ESP的模式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一环,所以他们也强调员工福利。

“凡工作5年、10年、15年、20年、25年、30年的员工,我们都会赠送916金牌,要承认人家的付出,员工才有归宿感。”

他说,该石厂内有餐厅,经营者不必付租金和水电费,只是要求卖便宜,照顾环境,让员工和罗里司机在午休时间,可以有个环境优美的地方用餐;同时,他们也考虑到员工宿舍,在近期投入资金改善,美化后的宿舍就好像民宿一样。

“我们在改变,重新塑造采石员的形象,打破惯例,树立新榜样。我们也不打算与其他人竞争,而是超越自我,也没想去预测未来,而是努力创造未来。”

用心创新迎星级

胡福盛说,一般公司分价值型及营利型,很多公司都只顾公司的利润而忽略价值,但他们的是价值型公司,就是做到以人为本,有些以人为“笨”。

“走到今天,我相信最大秘诀是恒心,我们价值型的经营理念是‘企业成就,精彩人生’。

“采石厂虽然属于重工业,但我们结合制造业系统、旅游业的概念来营运与操作,营造出优秀的工作环境,把施工现场当作家园。”

胡福盛说,采石员不再隐居深山,而是与现今社会息息相关。

他强调,该公司的期许就是“用心、创新、迎星级”。

他们是用心在创新,以便将来有个星级评估时,该公司可以取得辉煌成就。

董事主席胡钦慎再次强调:“自我改革、实现计划、持续成长,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反应

 

专题

【视频】趁着尚存一口气 继续献一份力

丧礼常客(下篇) (由热爱华教人士感动赞助) 

报道|黎添华    摄影|黎添华、受访者提供    

视频|Artisan Production

2012年,语文课向来不好的阮伟伦毅然报考了华文。尽管最终成绩出来只得C,但这成了他这辈子最义无反顾的骄傲。

阮伟伦曾是华教之旅的参与者,当年他因为这活动首次听到林连玉等华教斗士的故事,而当得知自己能参与这活动,是一群长辈在背后低声下气地向丧府筹款后,心里十分激动,因此他坚持报考华文。可惜的是,随着“丧礼常客”们一个个地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后,他开始意识到未来可能将不再有这样的活动。 

对阮伟伦来说,以前他总认为自己能说中文是与生俱来的,而在校内能念华文更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了解 我国曾数度险些没有华文的历史后,他才发现一切承载了许多的心酸,不少人的付出。 

“林连玉的伟大是为华教争取地位,而前辈们(丧礼常客)的付出则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地位。他们奔波劳碌去募捐,100令吉,200令吉这样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真的很不简单。” 

如今他因为掌握中文,多次当上友族同胞与中国商业伙伴的桥梁,成为陌生游客的翻译,当大家都惊讶于他为何能说得一口流利中文时,他心中笃定踏实之余,更多是感恩。

惟,因为年岁渐长的关系,还能走动的、还在世的‘丧礼常客’是越来越少的。伟伦就担心,若这些前辈不在了,未来就可能更少学子能到访林连玉墓园,甚至再也无法好好认识华教。 

目前,年仅26岁的伟伦能做的,就是协助带领学弟妹参加华教之旅,而且还连续五年如此奉献。他表示,自己无法像前辈们那样到丧府募捐,但看着前辈们如此付出,自己也想尽一些绵力。

宣传不足被质疑

伟伦的担心是存在的,记者在构思这个专题期间,2位“丧礼常客”就先后不幸地离开人世,一位则行动不便,无法参与采访,而另一位85岁的前辈方光烈更是拿着助行器参与短片拍摄。

在他们年岁渐长之际,家人都希望他们减少活动,然而他们却似乎担心做的不够,所以越是趁着自己尚存一口气就做得越多,其中林连玉基金槟州联委会代主席刘国权便是一个例子。 

77岁的他因为年纪渐长,体力不佳,所以家人希望他减少活动,然而他却在最近这几年,从外围支持力量,加入成为一分子,甚至最近当选副主席,再成为代主席,丝毫没有减少自己的参与程度,反而还越走越核心。 

“越来越少人参加,先行一步的反而更多,所以我必须得继续下去。” 

在参与丧礼募捐的过程中,他发现始终有人会对他们的身分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质疑为何募捐后却不见任何作为,面对这些声音,他没有难过,倒是认为是组织的宣传仍不足。其实募捐所得都会用来资助林连玉纪念馆的基本开销、职员薪金、华教活动等。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在捍卫母语教学,文化传承上做得 更多,因此需要社会资助。

观念阻碍募捐

“民众不会怀疑林连玉基金,只是他们以为我们拿了钱就应该举办中秋、新年等活动,再不就该颁发奖学金之类的。但这些已经有其他社团组织负责了。我们募捐是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另外,他们在募捐上也会遇到一些观念阻碍,如,民间始终觉得捐助庙宇,布施出家人的功德比教育更高,因此他们每次在丧府上的募捐所得并不多。 

刘国权在接受访问时很大部分时间是惆怅的,因为他在乎这个组织,却也因为眼下的状况,不免担心起来。他甚至表示,有时自己的体力不佳,加上组织里头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时候一些计划都有心无力。

如今,哪怕能做的不多,能改的有限,刘国权已经不想再去思考了,因为眼下他只想尽力完成当下的工作,有多少做多少。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鞠躬尽瘁”了。 

定位尴尬 角色受限

曾是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要员的方国华是促成这次报道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心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关注该会,同时也希望让为华教默默奉献的“丧礼常客”们能被历史铭记。 

尚未步入乐龄的国华是因父亲方光烈才接触到该组织的,然而加入近10年来,他开始发现组织的青黄不接,同时也发现到组织的社会定位有些尴尬,因而担心组织会一天会被淘汰。 

“我们不像董总或教总,他们能在教育课题上代表华教直接发言,我们的定位则更像是辅助的角色,发挥比较有限。”

希望历史记载

再来,他也发现年轻人会因为组织里头的乐龄人士占了95%,因此加入该组织的意愿不大。 

和阮伟伦一样,他坦言,自己也担心组织会有瓦解的一天,尤其越来越少人加入,而现有的成员则一个个离世。面对这样的无奈,他只希望历史能给予这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长辈们一份记载,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寥寥几笔,至少能让他们募捐时,不被怀疑、不被轻视、不被打发,更重要是,这份记载能让他们的出现,成为槟城华教奋斗史上的一个被知晓的曾经。 

新生代的安全感Vs.华社的危机感

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总会面对的问题,其中该会全国副主席谢蔡梧就发现,当华语因中国的强大而越受到重视之际,该组织的角色扮演便越发可有可无。

当年,林连玉的斗争理念通过该会得以延续,而多次母语教育受到威胁之际,该组织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由于华文成了华裔子弟入学后的一种‘理所当然’,以及越来越多友族学习华语后,如此大环境是否还需要林连玉基金,这值得探讨。 

“现在的家长或学生都很安逸,没有危机感。因为他们一入学就能念华语,所以大家可能认为不需要重视华教,也不担心华教会消失,甚至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林连玉基金。” 

这也是为何,积极推动华教之旅的阮伟伦和方国华就发现,过去国校华裔生参与华教之旅较积极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念华语是何其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反之不少独中生就直言自己是被老师派去的,因此兴趣缺缺,意愿不大。

惟,谢蔡悟强调,该会不是只注重华教,而是母语教育。此外,他们更在意母语教育上的公平发展及全民团结,同时关注的命题也开始更广。

“现在越来越多友族念华校,甚至学习华文,我们希望办好华教,让友族认识我们。过去我们懂得国语而了解他们,如今他们若能了解我们,无疑进一步促进族群友爱。”

换言之,其实该组织关注的课题,远远超过我们是否能继续念中文那么简单,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结果让该组织越走越艰辛,而槟城这群风烛残年的老人们也还得一家家奔波筹款。如今,该组织积极转型,希望能接触更多友族群体,同时也进一步地与年轻人接轨,希望为组织带来新气象,同时也能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结语:坚守到最后一秒

“林连玉”3个字对关心本地华教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然而,在其120岁冥诞,以及被褫夺公民权60周年的今天,或许还有更多的名字值得被书写、被认识、被铭记。 

数十年来,许多华教人士都做出了程度不一的付出,其中,槟城这群“丧礼常客”更是默默地在自己逐渐殆尽的日子里,安分守己地守护华教。他们以最卑微的姿态,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不求回报奉献,“林连玉”这个名字或许就只停留在某个阶段。 

还记得为老人们拍摄短片那天,我问起丧礼募捐会坚持到何时,身后一把声音大声笑说:“直到我们的丧礼那天”。回过头时,我只看到一群笑弯了腰的顽童,豁达纯真,却找不到这把声音的主人。无疑,“丧礼常客”们会在生命殆尽的分秒中,坚守到最后一秒,即便最后捐款捐到自己的身后事上。 

要是哪天,里头的成员都不在了,组织也走不下去了,至少这些曾为华教而奔命于丧礼的老人们,曾出现在这份文字记录中,而正在阅读此文的您,至少也听到了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名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