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一带一路成经济新发动机
金福机械布局抢先机

马金福与马荣辉(后)父子搭档,策划重新布局及拓展市场。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全球最响亮的政策口号。它以改善亚洲基建、提振全球经济的“中国崛起2.0版”;它通过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改变世界的经济秩序。

金福机械(马)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马金福说,近一两年,国内外的经济放缓,特别是建筑领域的发展渐趋滞后,一带一路会是下一轮成长的新发动机,预料只要撑过明年,2018年的经济将逆袭而上。



他说,隆新高铁、东海岸的联线铁轨交通,还有衔接沙巴及砂拉越的泛婆罗洲大道的施工建设,都将能激活经济。

他领导的机械公司总代理经销中国厦工装载机,及中国“合力”叉车的总代理,作为国内重型机械翘楚的金福机械,将重新布局,策划扩展新的行销渠道,准备迎战未来,抢攻另一轮营销市场的新天地。

马金福强调,结合着中国厦工及重型机械的技术研发及借着物流供应及管理水平等软硬件方面的实力,专业的营销服务团队帮助构建完善的销售渠道。

“我们拥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正是我们的优势。”

他说,使用厦工机械的最大效益,在于它的价格优势、操作性能好、节省耗油、低廉的维修保养开支,能很好的调控成本,就能有效转换为利润。



他还说,2000年的新千禧年,给重型机械带来极畅旺的市场。那些年,业绩飙升、效益增长、屡创佳绩,然而,两三年前,因随着全球经济放缓,重型机械的业绩下滑。

他说,1997年区域经济风暴的经济形势虽然严峻,却没有今日那般差,他希望政府实施善治及谨慎理财,更有效地管治国家的资源,才能避免资源魔咒。

坐落在芙蓉板底路、巍峨壮丽的“金福机械大厦”。
坐落在芙蓉板底路、巍峨壮丽的“金福机械大厦”。

具价格优势  中国品牌走俏

金福机械董事经理(销售)马荣辉说,金福机械目前专营代理经销各种优质的重型机械,包括神手、铲坭机的装载机,还有压路机、割路机等。

装载机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采取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打造价值链营销,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才能在新形势下抢占先机。

他说,以往国内市场多由日本、韩国的二手机械市场的垄断;基于二手机械配套及部件紧缺,而且不易翻新,及缺乏售后服务等原因,而使到二手机市场渐趋萎缩。

“随着中国在机械产品质量的提升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近十年来,中国品牌的机械在海外市场更逐渐走俏。

投资千万设维修中心

“其实,中国产品的品牌极纷繁,也容易引起混淆,却有很多让人瞩目、深具技术含量的优质产品,从中国成功发射天宫神舟的宇航探测器,及骄人的精密军工业,更是直追美俄,是让人侧目的成就。”

他说,很多中国制的重型机械行销至东盟国家、非洲,甚至中东区域国家。

多年前,金福机械就大胆扩大投资,耗资逾千万令吉洽购双溪加笃卡车货运中心的地段,作为后援基地。

“在双溪加笃的维修中心,我们除了进行整机组装,还提供旧机回收、翻新组装的配套服务,及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援。”

他说,一台要价20多万令吉的中国装载机,远比日本制的机械便宜近半,还有质量保修期、快速交机及保养服务;还有经过翻新的农业用机械,也给用户节约大笔营运成本。

“我们拥有近万种的机械配件,各式部件应有尽有,给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机件保养维修、及时的装备补给和支援,尽速协助客户解决任何的装备故障问题。”

中国制装载机更具价格优势。

培养下一代传承家族企业

马金福身为家族企业的掌舵人,也作好代际传承的准备。

他说,马荣辉协助拓展行销市场,马莹莹负责财务管理,马珊珊处理电脑资讯的数据管理;维修部的技术支援是马国华的重点职务。

他强调,要实现实效管理,公司还须引进电脑系统,及采用新的管理方法。

“2018年,公司会策划拓展新的领域,布局增设卡车行销。”

他说,公司也注重培训卓越技术人才,完善售后服务, 例如还与学院合作,给学生提供技职训练。

他披露,今日的年轻人都会嫌弃此油渍斑斑的行业,因怕肮脏、怕辛苦,而不愿涉足其中,这些态度都必须纠正过来。

近万种各式机械配件,给用户提供及时补给和装配支援,解决一切装备的故障问题。

当学徒累积经验创业

金福机械公司创办人马金福现年60岁,迄今在重机械领域累积有40多年的经验。

小时家境清贫,12岁辍学后就到社会闯荡,先在吉隆坡一家机械供应商当学徒;那时他负责推销机械配件,是一名兼当杂工的职员,每月只赚区区10令吉的薪酬。

他每天搭巴士上班,每个月就用掉3令吉45仙的车资,只剩下6块多钱;吃的是粗茶淡饭,是家里煮好带到公司的午餐便当,就是为省下午餐费。

机械名称写手心

他还说,因为英文不好,就将机械的英文名称或编号牢记在脑里,甚至将它写在手心上,当客户需要时,很快就知道是哪些。

短短4年,他渐熟悉机械的知识;1982年决定创业,与朋友一起参与他较熟悉的机械行业。

他说,诚信是致富之道,无论做生意或生活都要戒贪。

1988年,他再创立另一家公司;2006年,他跟朋友到中国厦门选购神庙的建筑材料,接触到厦门厦工企业,及成为中国厦门厦工机械有限公司的总代理。

2009年还率领大马媒体访问厦工企业及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厦工的雄厚实力和创新科技能力。

2011年,公司在芙蓉板底路自置大厦。

2013年,在已购置的双溪加笃卡车货运中心地段,发展成为后援基地,将金福机械推向另一个高峰。

独家报道:许世平

反应

 

专题

【视频】趁着尚存一口气 继续献一份力

丧礼常客(下篇) (由热爱华教人士感动赞助) 

报道|黎添华    摄影|黎添华、受访者提供    

视频|Artisan Production

2012年,语文课向来不好的阮伟伦毅然报考了华文。尽管最终成绩出来只得C,但这成了他这辈子最义无反顾的骄傲。

阮伟伦曾是华教之旅的参与者,当年他因为这活动首次听到林连玉等华教斗士的故事,而当得知自己能参与这活动,是一群长辈在背后低声下气地向丧府筹款后,心里十分激动,因此他坚持报考华文。可惜的是,随着“丧礼常客”们一个个地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后,他开始意识到未来可能将不再有这样的活动。 

对阮伟伦来说,以前他总认为自己能说中文是与生俱来的,而在校内能念华文更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了解 我国曾数度险些没有华文的历史后,他才发现一切承载了许多的心酸,不少人的付出。 

“林连玉的伟大是为华教争取地位,而前辈们(丧礼常客)的付出则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地位。他们奔波劳碌去募捐,100令吉,200令吉这样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真的很不简单。” 

如今他因为掌握中文,多次当上友族同胞与中国商业伙伴的桥梁,成为陌生游客的翻译,当大家都惊讶于他为何能说得一口流利中文时,他心中笃定踏实之余,更多是感恩。

惟,因为年岁渐长的关系,还能走动的、还在世的‘丧礼常客’是越来越少的。伟伦就担心,若这些前辈不在了,未来就可能更少学子能到访林连玉墓园,甚至再也无法好好认识华教。 

目前,年仅26岁的伟伦能做的,就是协助带领学弟妹参加华教之旅,而且还连续五年如此奉献。他表示,自己无法像前辈们那样到丧府募捐,但看着前辈们如此付出,自己也想尽一些绵力。

宣传不足被质疑

伟伦的担心是存在的,记者在构思这个专题期间,2位“丧礼常客”就先后不幸地离开人世,一位则行动不便,无法参与采访,而另一位85岁的前辈方光烈更是拿着助行器参与短片拍摄。

在他们年岁渐长之际,家人都希望他们减少活动,然而他们却似乎担心做的不够,所以越是趁着自己尚存一口气就做得越多,其中林连玉基金槟州联委会代主席刘国权便是一个例子。 

77岁的他因为年纪渐长,体力不佳,所以家人希望他减少活动,然而他却在最近这几年,从外围支持力量,加入成为一分子,甚至最近当选副主席,再成为代主席,丝毫没有减少自己的参与程度,反而还越走越核心。 

“越来越少人参加,先行一步的反而更多,所以我必须得继续下去。” 

在参与丧礼募捐的过程中,他发现始终有人会对他们的身分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质疑为何募捐后却不见任何作为,面对这些声音,他没有难过,倒是认为是组织的宣传仍不足。其实募捐所得都会用来资助林连玉纪念馆的基本开销、职员薪金、华教活动等。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在捍卫母语教学,文化传承上做得 更多,因此需要社会资助。

观念阻碍募捐

“民众不会怀疑林连玉基金,只是他们以为我们拿了钱就应该举办中秋、新年等活动,再不就该颁发奖学金之类的。但这些已经有其他社团组织负责了。我们募捐是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另外,他们在募捐上也会遇到一些观念阻碍,如,民间始终觉得捐助庙宇,布施出家人的功德比教育更高,因此他们每次在丧府上的募捐所得并不多。 

刘国权在接受访问时很大部分时间是惆怅的,因为他在乎这个组织,却也因为眼下的状况,不免担心起来。他甚至表示,有时自己的体力不佳,加上组织里头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时候一些计划都有心无力。

如今,哪怕能做的不多,能改的有限,刘国权已经不想再去思考了,因为眼下他只想尽力完成当下的工作,有多少做多少。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鞠躬尽瘁”了。 

定位尴尬 角色受限

曾是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要员的方国华是促成这次报道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心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关注该会,同时也希望让为华教默默奉献的“丧礼常客”们能被历史铭记。 

尚未步入乐龄的国华是因父亲方光烈才接触到该组织的,然而加入近10年来,他开始发现组织的青黄不接,同时也发现到组织的社会定位有些尴尬,因而担心组织会一天会被淘汰。 

“我们不像董总或教总,他们能在教育课题上代表华教直接发言,我们的定位则更像是辅助的角色,发挥比较有限。”

希望历史记载

再来,他也发现年轻人会因为组织里头的乐龄人士占了95%,因此加入该组织的意愿不大。 

和阮伟伦一样,他坦言,自己也担心组织会有瓦解的一天,尤其越来越少人加入,而现有的成员则一个个离世。面对这样的无奈,他只希望历史能给予这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长辈们一份记载,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寥寥几笔,至少能让他们募捐时,不被怀疑、不被轻视、不被打发,更重要是,这份记载能让他们的出现,成为槟城华教奋斗史上的一个被知晓的曾经。 

新生代的安全感Vs.华社的危机感

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总会面对的问题,其中该会全国副主席谢蔡梧就发现,当华语因中国的强大而越受到重视之际,该组织的角色扮演便越发可有可无。

当年,林连玉的斗争理念通过该会得以延续,而多次母语教育受到威胁之际,该组织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由于华文成了华裔子弟入学后的一种‘理所当然’,以及越来越多友族学习华语后,如此大环境是否还需要林连玉基金,这值得探讨。 

“现在的家长或学生都很安逸,没有危机感。因为他们一入学就能念华语,所以大家可能认为不需要重视华教,也不担心华教会消失,甚至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林连玉基金。” 

这也是为何,积极推动华教之旅的阮伟伦和方国华就发现,过去国校华裔生参与华教之旅较积极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念华语是何其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反之不少独中生就直言自己是被老师派去的,因此兴趣缺缺,意愿不大。

惟,谢蔡悟强调,该会不是只注重华教,而是母语教育。此外,他们更在意母语教育上的公平发展及全民团结,同时关注的命题也开始更广。

“现在越来越多友族念华校,甚至学习华文,我们希望办好华教,让友族认识我们。过去我们懂得国语而了解他们,如今他们若能了解我们,无疑进一步促进族群友爱。”

换言之,其实该组织关注的课题,远远超过我们是否能继续念中文那么简单,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结果让该组织越走越艰辛,而槟城这群风烛残年的老人们也还得一家家奔波筹款。如今,该组织积极转型,希望能接触更多友族群体,同时也进一步地与年轻人接轨,希望为组织带来新气象,同时也能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结语:坚守到最后一秒

“林连玉”3个字对关心本地华教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然而,在其120岁冥诞,以及被褫夺公民权60周年的今天,或许还有更多的名字值得被书写、被认识、被铭记。 

数十年来,许多华教人士都做出了程度不一的付出,其中,槟城这群“丧礼常客”更是默默地在自己逐渐殆尽的日子里,安分守己地守护华教。他们以最卑微的姿态,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不求回报奉献,“林连玉”这个名字或许就只停留在某个阶段。 

还记得为老人们拍摄短片那天,我问起丧礼募捐会坚持到何时,身后一把声音大声笑说:“直到我们的丧礼那天”。回过头时,我只看到一群笑弯了腰的顽童,豁达纯真,却找不到这把声音的主人。无疑,“丧礼常客”们会在生命殆尽的分秒中,坚守到最后一秒,即便最后捐款捐到自己的身后事上。 

要是哪天,里头的成员都不在了,组织也走不下去了,至少这些曾为华教而奔命于丧礼的老人们,曾出现在这份文字记录中,而正在阅读此文的您,至少也听到了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名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