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微小保校各显神通

报道:林友顺

马来西亚乡村人口凋零,影响部分华小缺乏生源而面临被关闭的危机。

霹雳金宝区石山脚新民华小建于1913年,至今拥有107年历史,该校曾有辉煌的时期,但是敌不过时间的巨轮而老去,目前因全校只有31名学生,被教育部划定为微型华小。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所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为非华裔,也所幸非华裔学生的支持,该校得以继续维持至今。然而,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可以说明。

为了保校,该校董事会、家长及教师将招生范围从人口逐渐减少的华裔扩大到原住民,除了向原住民讲解华语教育的好处,还资助学生校服及课外书的费用。为吸引学生报读,董家教也努力提升学校的软硬体,改善硬体设备和提高教学水准。在当地华社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除了有图书馆、音乐室、科学室,较大的课室里都有电视,教师们放学后还会留下给学生一对一补课。

像新民华小那样的例子为数不少,对不少微型华小来说,非华裔学生是学校能继续生存下去的救命草。

微型华小没华裔生

根据教总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有些微型华小非华裔学生多过华裔学生,有些华小甚至没有华裔生,校内学生都是非华裔。为了保住学校,有关地区的华社、董事会及家长可说是八仙过海,各尽所能,除了尽力吸引周边地区的家长把孩子送来,也努力向非华裔家长鼓吹华小的优点。一些微型华小董事会自费补贴司机,协助载送家住较远的学生来上学;一些微型华小则投入资金,修缮学校环境及美化课室,提升电子教学设备配。华社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学校环境,更希望能保住学校,把华教、华文文化的根留住。

马来西亚华裔人口约700万,不过却有约1300所华小,这些都是先贤及华社前仆后继的支持与爱护下保持下来。然而,华社对于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热忱除了面对政府政策的限制,更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乡人口分布不均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学生人数少过150人,将被划定为微型学校。在2020年,大马有1299所华小,其中约600所或47%为微型华小,而其中88所微型华小学生人数少过30人。

根据教总微型华小课题报告,微型学校基本上分布于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城乡人口分布不均。因为缺乏学生来源,这些地方上的学校也就逐步萎缩而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随时被关闭的危机。这种情况不仅是华小所面对,2060所国小及360所淡小也在社会变迁下变成微型小学。

增设华小困难重重

人口移动也导致华小面对70%的学生挤爆30%的华小,30%的学生则留在70%、已被划定为小型或微型的华小,学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虽然合并是解决微型小学的最佳途径,与国小处境有别的是,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华社要建设华小异常困难,为免华小关闭或合并后华小的间数逐渐减少,华社对华小是抱持“一间都不能少”的态度。

华文理事会副主席彭德生表示,对华社来说,每一所学校都是先贤辛苦努力建设的成果,当地人都抱有一定情意结,只要还有一位学生,没有学校董事会愿意看见学校被关闭。

他表示能理解华社和董事会担心现在关闭学校后,未来难以申请重建的顾虑,毕竟一直来华社要新建学校或增设华小准证都困难重重。

基于华社或董事会是以华小数量及学校准证为主要考量,他认为,要解决微型华小问题,必须与增减华小及搬迁华小挂勾。

然而,政府政策没有松绑,华小搬迁或增建,谈何容易?微型华小将永远是华社心中的痛。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文教

莫顺宗:无需担忧变质 友族生拯救微型华小

(吉隆坡28日讯)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认为,尽管华小非华裔生越来越多可能会引发华小会否变质的隐忧,但这对华教来说是福不是祸。

他说,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抵挡不住的浪潮,加上国内外大环境都在改变,因此只能乐观去看待这个变化。

“非华裔生的增加补充了华小生不足的情况。正如微型华小,如果不是非华裔生,好一些恐怕早已守不住,早就没学生了。”

他今日在吉隆坡广义大厦视听室举行的第九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讲座会“非华裔生持续增长对华小是契机还是隐忧?”上,这么指出。

“那又怎么样?由马来人、印度人或少数民族去上这些学校,至少又维持多一间华小,一间都不能少,这是不是对我们有利?”

获友族捍卫属华教成就

莫顺宗说,“华”所代表的不应是血统,而是应该代表语言和文化,若以血统来决定一切,那就跟极端分子没有区别。

“如果有一天,捍卫华小和华文特征的,不仅有华人,还有非华人,那就是华教真正成功之路。”

他也说:“华小的定位肯定是华文教育,很清楚的,我们不是华文教学,整个华小的主要媒介语就是华文。”

他坦言,华小前景艰辛,而华小就是华教的一切起源,关注华小意味着关注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

前校长:登10华小靠友族存活

登嘉楼甘马挽港口华小前校长谢月美指出,登州华裔人口只有1.9%,加上华裔人口的流失,州内华小从原有的20多所减少至现有的10所。

“这10所华小总人数加起来才2086人,我相信,吉隆坡任何一所华小的学生人数都超过这个数目。”

她指出,登州华小华裔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少,而这10所华小要存活,就得靠友族的支持。

她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时指出,当友族家长决定将孩子送到华校时,她都会对他们说明华小的情况,而这些家长普遍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华文。

谢月美也说,非华裔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将孩子送到陌生的华小,其实心里也有挣扎,而她都会在开学的时候,向他们说明非华裔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例如语言沟通、文化差异以及成绩落差等。

她强调,学生在学业上是否能够成功,完全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跟种族无关。

林毓聪:华小教学媒介语或改变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前华文科科长林毓聪指出,在非华裔学生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媒介语可能会出现变化。

他举例,教师可能为了迁就友族学生,在课堂上用了很多马来语,而这对母语的课堂来说,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

他继指,教师也可能对教学媒介语缺乏意识,“他们可能认为,用什么方法教学都不要紧,只要你能明白就可以,但其实不是,因为老师不仅言传还要身教,我们必须让学生也能够像我们一样,使用比较标准的母语。”

他指出,教师可能为了让班上的几个友族学生学会华文,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母语不像母语,二语不像二语”。

他说,华校的特征是除了马来文和英文外,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以母语方式学习华文、以华语为行政语言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

他继指,华小的行政语言是华文,当非华裔学生增加时,可能会导致行政语言的变调。

他坦言,华小的办学初衷是要传承华人文化,如果有一天,一所华小连一个华裔学生都没有,那么还需要去扶持那所学校吗?

“我们能够乐观的认为,友族会来帮我们维护我们的学校吗?基本上,我认为,我们不能乐观。”

陈金鼎:沙42华小学生100%友族

第二届吴德芳热心华教奖得主陈金鼎指出,沙巴的83所华小当中,有42所华小的学生100%是友族。

他说,这42所华小在行政上都得使用双语,而这些友族学生进入华小,是因为华小办学认真、老师们有教无类,但这些学生的家长主要是专业人士甚至是公务员。

他指出,在沙巴,华小的华裔生占三分之一,友族已则有三分之二,而因为盛行异族通婚,许多华裔其实只保留了姓氏或姓名,却不会华文。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华人,所以就把孩子送去华小,希望他们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华语,可是他们讲不出来。51%的华小已被友族占领,他们都是用马来语交谈……老师要教也很辛苦。”

他坦言,许多非华裔学生从华小毕业后,甚至无法说一口流利的华语。

陈金鼎说,年轻华裔离开乡区后,乡区华小招收不到华裔学生,但这些学校的董事依然是华裔,“万一有一天他们老了,到时由谁去接任董事?”

“他们也没有办法为这些学校提升设备,他们找不到理由去找其他人捐钱,因为孩子都没有在那边读书了,为什么我要帮你?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东西,我们到底要怎样确保华文学校一间都不能少?我们就得规划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