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西方思想界奇才反思乱象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作者:曾浩年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森痛批“政治正确”歪风,剖析左右两派意识形态之争的背后,掩盖个体的软弱,将个人的问题投射到社会上,甚至成为社会的乱源,演变为暴力与抢劫的温床。

他呼吁回归生活的基本面,反求诸己并肩负个人的责任,勿滥用社会正义作为暴乱的借口。

西方社会存在弱势群体,黑人的平均生活质量甚至性命安全都要比白人为差,女性被“潜规则”引起“我也是”(MeToo)运动,而最近连串“黑人的命很重要”风波更暴露了很多黑人一直忍受的警暴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的社会问题。

不过,很多美国人对于国内左派越来越激进的行动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激进左派社会运动、政治正确运动已脱离了改善社会的方向,反而成为人人都可以轻易地利用以逃避自己的软弱、问题和责任,把个人问题投射到社会上。

美国的生活渐渐变为窗外是混乱的街头冲突或示威,但主流媒体舆论却好像一面倒支持轰轰烈烈的政治正确运动。心怀不满而苦无表达方法的广大“非主流”人民迫切希望有人能以理性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

彼得森横空而出,他回归基本面,强调个人伦理责任,批评意识形态对立,成为欧美世界广大右翼眼中的精神领袖,爆红网络世界,甚至被众多“信徒”视为精神上的父亲、西方文明的救星;另一方面,彼得森被西方左翼痛骂为男权主义者与白人至上主义。他是右翼眼中的“先知”、左翼眼中的魔鬼?

批判多元性别法案成名

彼得森的成名之战是2016年他出于言论自由的立场,批评加拿大政府的C-16(加拿大人权和刑法的修定法案)法案。

法案把性别定义为纯粹主观,例如一名男性能认为自己是女性或任何其他性别,而毋须客观基础。

若有人拒绝以对方要求的代名词指称对方,更可被视为刑事性质的仇恨罪,例如一名生理性别为女的人要求以“他”来指称自己,对此拒绝的人可能犯下刑事罪。

彼得森认为,法案以法律来强迫人必须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说话,以法律扭曲自然的语言习俗,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另外,性别解放主义者认为性别并非确定的二元对立(男女、阴阳),而是多元的光谱。

彼得森则认为性别作为一种身分具有客观实在性(比如性别的生物学基础),而非主观任意选择。

性别解放主义群体中有数以百计新创的不同性别身分范畴,比如Adamasgender指拒绝成为任何性别的性别;Astralgender指与宇宙感应的性别;Espigender指一种异次元维度中的性别等。一个人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是男或是女或Adamasgender或其他性别认同。

与知名领袖辩论

虽然C-16法案在2017年依然获通过,但彼得森的批评为他赢得大量的支持者,也引来主流媒体的关注,他多次受邀公开与不同的知名意见领袖辩论,比如知名的女权主义者与主持人凯茜·纽曼(Cathy Newman)、哲学家齐泽克(Slavoj Zizek)、神经科学家与无神论者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等。

左翼眼中的危险人物

彼得森的演说风格干脆凌厉,而且总是耐心十足地聆听对手发言,形象阳刚,成为一众青年的学习榜样。

彼得森很多论点都极具争议性而“右倾”,例如他认为西方社会并不存在大规模的男女不平等和所谓的“白人优势”,引起西方左翼极度反感。

碍于彼得森的辩论能力、个人魅力和得体的礼仪,很少有人能成功正面反击他的攻势,他成为右翼的“精神领袖”之一,因而广泛地被西方左翼认为是一名“危险人物”。

彼得森出版了3本书,包括《意义的地图:信仰的构造》、《生存的十二法则:解决混乱的灵药》以及《超越秩序:生存的另外十二法则》。第一本是他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他运用了多领域的知识来分析信仰、伦理与神话的结构;另外两本则是非常浅显的生活建议。他在《生存的十二法则》中总结了12条生活原则,包括“站直挺胸”、“不要说谎”、“在你批判世界之前,先把你的家布置得井然有序”等等。

彼得森虽然是一名心理学家,但他的基督教伦理观相当强烈,他本人也认为自己即使不是教徒,但依然受到基督教伦理的保护,他指基督教伦理是西方文明中最核心最优秀的教导;基督教的基本教导是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快乐,而是人能够通过负起个人责任来建立生活的意义,而逃避责任往往会引致更差的生活体验。

他对个人责任感的强烈提倡让很多人感到奇怪。在一次电视辩论,他被左派观众问到“世界正面对很多大问题,比如气候改变,都需要立即集体行动,他是否认同这些集体问题比个人道德培养例如收拾房间更重要”。

对此,他直接了当地否定,当即全场沉默。他认为社会的改变必须由具德性的人推动。他年轻的时候曾被左派团体的意识形态吸引,但其后却对这些团体反感,他观察到西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用来掩盖因失败而滋生的怨恨和仇恨。我遇到的许多党内积极分子,都在用社会正义的理想为他们追求个人报复找借口”。

网民的“理想父亲”

彼得森的伦理学教导在网上爆红,大量在原生家庭欠缺伦理教育、感到人生虚无的人都在他的课程影片之中收获极大的启发,观看人数成千上万,特别是彼得森教人“如何当个男人”,更是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支持。

彼得森成为了一众欠缺父亲教导的网民的“理想父亲”,因为他的形象就好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父亲教导孩子如何面对这个令人难受的世界。

被问到对被这么多人视为父亲有何想法,他回应“这是极大荣誉,能鼓励别人勇敢向前是我最想达到的,我会尽一切努力实至名归”。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特朗普改变中国美国未来 马斯克制衡反华势力

报道:丁果

特朗普以狂风扫落叶的优势赢得大选,囊括参众两院的多数,告别民主党“价值联盟”围剿中国战略,开启中美关系新格局。支持特朗普当选的全球首富马斯克是知华派,阻挡蓬佩奥等反华势力进入内阁。马斯克在美国反华氛围中,一士谔谔,敢于冲破白色政治恐怖、公开赞扬中国效率、基建能力、甚至中国领袖。

特斯拉上海工厂更是聚宝盆,马斯克母亲传定居上海,马斯克等于是“实权副总统”,成为中美桥梁,将以美中两大强国为基础的全球治理和大国博弈,比拼政府效率和科技进步速度,以科学创新而非环保理念为基础推动“新全球化运动”,强调人工智能和超越地球局限,鼓吹迈向跨星空发展新思维。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以狂风扫落叶的优势赢得美国大选,也囊括参众两院的多数,他扬弃民主党的“价值联盟”围剿中国的战略,开启中美关系新格局,支持他当选的全球首富马斯克是知华派,也立刻参与人事,阻挡前国务卿蓬佩奥等反华势力进入内阁,避免特朗普政府被鹰派操控的宿命。

马斯克是目前美国反华氛围中,唯一敢于冲破白色政治恐怖、公开赞扬中国政府效率、基建能力、甚至中国领袖的科技界大咖,而特斯拉的上海工厂不单是马斯克的制造汽车主基地与聚宝盆,美国对华鹰派团队只能成为特朗普与马斯克跟中国进行贸易科技博弈的政治筹码,而不会将美国和中国引向擦枪走火的战争边缘。

台湾仅是特朗普棋子

台湾问题也只是特朗普的棋子,马斯克更是公开声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特朗普与马斯克肯定会用“竞合”的方式,让美国与中国在贸易、高科技、航太领域展开全面的竞争,“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特朗普排除蓬佩奥、前驻联合国代表黑利入阁,背后传出就是马斯克反对,也与共和党内好战的新保守主义拉开了距离。鹰派参议员鲁比奥成为国务卿人选,在于他是支持停止对乌克兰军援,而对华政策上,马斯克肯定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推动“新全球化运动”

马斯克作为目前在特朗普核心团队中唯一的知华派,将在美国对华政策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马斯克等于是“实权副总统”,将以美中两大强国为基础的全球治理和大国博弈,比拼政府效率和高科技进步速度,以科学创新而非环保理念为基础来推动“新全球化运动”,让空洞的拯救地球理论让位给人工智能(AI)进步和人类超越地球局限、迈向跨星空发展的新思维。

为此,特朗普已经明确表明上台后立刻再度退出《巴黎协定》,不受联合国推动的全球对应温室气体效应的规定约束,走美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特朗普与马斯克联手是新旧结合,由老派的特朗普推动采油业和石化产业松绑来降低燃料成本,笼络传统选民选票,而由创新象征的马斯克强调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和智能革命笼络新生代选票,老少通吃,初步颠覆老年人支持共和党、年轻人支持民主党的选票结构,取得惊人成绩。

两人痛恨“深层政府”

而特朗普与马斯克共同痛恨的“内部敌人”,就是“深层政府”,包括情报机构、不受政党轮替影响的官僚体系,如联储局、证交会、期货交易委员会、食品药物管理局等机构。特朗普和马斯克已唱双簧强化总统对货币政策的发言权,扬言解雇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即便他声称会法律抗争。

马斯克倡与华和平竞争

普家族”的核心,与其他特朗普团队成员有了决定性的区别。

马斯克的豪赌随着特朗普压倒性的胜选获得巨大回报。不但特斯拉股票大幅上升让马斯克赚进数以百亿计的美元,也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的火箭飞船项目成为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最重点项目。

当马斯克飞到海湖庄园跟特朗普家人看开票结果,并成为特朗普全家福照片中唯一“外人”,马斯克在特朗普团队的地位直升天庭。

特朗普在胜选夜的演讲中,称赞马斯克是超级天才和政治新星,不但高呼爱他,还成为第一个点名加入特朗普内阁的成员,将担任提升政府效率的委员会主管,掌握预算项目成败的生杀大权。特朗普深知,要在高科技或者航太领域超越中国,必须要仰赖马斯克这样的天才企业家和梦想家。

马斯克相信

中国高管水平超越印度裔

马斯克与硅谷翘楚截然相反,他相信中国高管的水平超过印度裔。

中国特斯拉主管朱晓彤甚至一度被传要接马斯克的班。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马斯克的母亲梅耶,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传出定居上海,甚至在上海为中国寝具产品代言,这无疑就是释放特朗普政府要与中国和平竞争的重要信息。

这与特朗普团队中的对华鹰派自然格格不入。

马斯克深知,光得到特朗普信任仍然不够,要配合特朗普制衡对华鹰派的莽撞,重新塑造对华政策的未来,以中国的发展成绩刺激美国迎头赶上,必须在政治上要有持续发言力。

因此,他果断决定继续运作政治行动委员会,利用自己的财富成为未来“MAGA”运动政治人物出头的背后金主,一如民主党的金主索罗斯等人,形成共和党“造王者”的实力地位,甚至可以帮助未来特朗普家族成员、尤其是特朗普千金伊万卡未来角逐白宫大位。

如此一来,至少确保在未来4年扮演特朗普团队的主干角色,以免被特朗普团队中的对华鹰派无端谗言而失去特朗普的信任。

“特规拜随”

拜登政府与特朗普在内政问题上“针锋相对”,但在对华政策上,拜登确是“特规拜随”,甚至走的更为极端。

2016年至今,特朗普主导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向,从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制度竞争转到遏制甚至对抗。

特朗普之所以可以以亿万富豪的有钱人身分,让共和党摆脱“富人党”的传统标签,变成特朗普的“劳工政党”(低学历的“红脖子”为主),从而赢得白人底层阶级的广泛支持,他的美国梦故事叙述的基础就是抗衡中国。

包括制造业迁回美国,从而让工作机会回流美国;用高关税政策,强行减轻与中国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在高科技、AI、芯片产业、国防科技等关键产业发展上设障碍延缓中国的步伐,赢得时间壮大美国的实力,让美国重返世界最强国地位。

这种所谓对中国威胁“觉醒”的对华战略转向以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鹰派中国通白邦瑞之语)的具体策略运用,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后半段开始,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轴。

拜登善用盟友力量

唯一不同的是,与特朗普孤立主义底色的对华政策不同,拜登善用盟友力量,组团抗中,围殴北京。

因此,尽管特朗普在驱逐非法难民、强化严刑峻法、废除“觉醒文化”、提升宗教自由等内政问题上,与民主党决一死战,但在对华政策上,则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根据华裔美国学者的归纳,特朗普对华政策议题主范畴可以用3个字母T来表达,一是贸易(Trade),二是高科技(Technology),三是台湾(Taiwan)。

续用与中国领袖“关系好”说辞

特朗普在贸易上,继续利用与中国领袖“关系很好”的说辞,来迫使中国完成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买美国商品”(2000亿美金,约8966亿令吉)承诺,让在选举中投票支持他的企业、尤其是美国农民即刻得到好处,然后就实施对中国进口美国的商品征收20%至60%的税,对电动车等特定产品采取禁止进口或者征收100%到200%的关税。

关税惩罚或肇物价升

尽管经济学家和大部分美国民众普遍担忧,这种关税惩罚政策,将会让美国物价再度上升,通货膨胀死灰复燃。

彭博经济研究甚至警告,这种税率水平将对美中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构成重伤。

在高科技上,继续让高科技领域与美国国家安全挂钩,从而可以让特朗普政府超越自由市场的规则限制,继续采取遏制、单边制裁、禁止技术出口、禁止美国企业投资在华高科技产业等大棒政策,来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步伐。

虽然特朗普可能取消拜登政府对芯片产业的补助措施,但他会通过迫使台湾芯片产业、尤其是台积电转移到美国,让其根植美国本土,与黄仁勋的英伟达等顶尖公司合流,确保美国在这领域的领先地位。

财长人选力挺贸易战

特朗普率先任命的白宫幕僚长怀尔斯,成为女性担任此职的首例,也是特朗普最重要的策士,而她的对华立场尚不清晰。

幕僚长立场不清晰

前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极有可能回锅担任相同职务,承担与北京的贸易谈判。

至于财政部长可能人选保尔森,曾经是亲华派的华尔街富豪精英,但早就摇身变成特朗普打贸易战和关税战的重要支持者,也是美国国家安全第一的主张者。

在拜登政府时期,尽管美中全面对抗,高科技脱钩如火如荼,但华盛顿与北京在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还有合作的巨大空间。

但特朗普上台后,在气候问题上全面后退,也将美国退出的理由加诸在最大的污染国家中国和印度身上,这就使得美中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共识完全崩解,失去了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

 

下篇预告

特朗普扫荡美国深层政府

怀尔斯幕后操盘亲信圈崛起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