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适时改变 线上教学老师当主播!

报道·游燕燕
图·受访者提供

新常态下的大专线上教学(上篇) 

在毫无预警和心理准备下,线上教学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推上了前台,令许多老师都措手不及。可是,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采用和适应它。就像林彩丽博士所说:“即使在疫情之后,新常态仍然会继续,科技也不断在进步,我们没有理由固步自封,不尝试新事物。” 

往好处想,这就是一个让人生有新收获的机会。 

较早前,我国高等教育部宣布,所有大专须进行线上教学至今年12月31日,面对面的线下教学活动都不被允许。这也意味着,线上教学被纳入了新常态之中。 

林彩丽博士本身是大马人,目前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北师港浸大)担任公共关系与广告学系助理教授。自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今年初爆发后,由于无法返校,她从2月初便开始在国内进行线上教学,现已完成14个星期的线上课堂。 

对于线上教学新常态所面对的挑战,她认为尽管大部分的教材都可在线上取得,看似问题不大,但在短期通知的情况下,要把每天所需的教学内容放上网,确实让她面临媒介、设备以及心理层面的3大挑战。

1.面对面介导的转变

首先,从面对面转变为介导,在众所周知的线索消除理论中,缺乏非语言暗示、社会临场感和社会背景可能不利于任何介导和在线关系的发展(师生之间),包括线上学习。因此,导师和学生都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适应和克服这一障碍。

2.设备要齐全

为了确保线上教学顺畅,设备一定要齐全。最基本的设备包括具良好规格的笔记型电脑、麦克风和摄像头,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连接的稳定性。 

“起初,我也为了互联网而大伤脑筋,因为我长期待在中国,家里并没安装网络设备。后来,我跟邻居商讨‘租用’他的无线网络,才解决了网络问题。对导师来说,要确保自己和学生都拥有必要设备和足够的数据流量,并在管控令的限制下建立有利的学习环境,这个挑战确实蛮大的。” 

3.心态的接受度

至于心理层面,导师和学生对线上学习的准备、态度、心态和接受度至关重要。

她坦言,本身起初在学习采用那些新应用程式和平台时,心里确实感到很压力和不情愿,不过后来情况渐渐好转。由此可见,在适当的准备水平之下,接受和参与虚拟学习环境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因为不管你喜欢或否,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这种新常态,与其埋怨和抗拒,不如选择乐在其中吧! 

老师当网红主播了

约8年的教学生涯中,林彩丽在这段非常期间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线上教学、第一次预录教学以及第一次远程教学。 

她笑说:“对于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我是抱着期待感的,感觉有点好玩,那时大家都说老师要当网红主播了,哈哈!” 

说到想象和现实的差别,她没想到自己竟然NG了几十次,都无法录好一段5分钟的教学视频。录制时,她感觉自己像跟空气说话,又不习惯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脸,再想到学生可以无数次重复播放视频,甚至把视频疯传,重重的压力让她无法好好录制。 

“正因如此,我第一个预录的视频是事先备稿的。先把要说的话打印出来,花一些时间练习再录制,过程相当费时。后来又录制了第二个100分钟的视频,完成后根本不敢看成果,心中百般不愿录制下去。” 

适应期令人焦虑

接下来,她尝试做直播课,面对的问题也不少。有时网络不给力,学生说她说话都变“电音”了,而那些戴耳机的人更因高分贝电音造成短暂的听觉影响。既然如此,她是允许学生不用开摄像头,可是问题又来了。很多时候没人回答她的问题,有好几次她怀疑到底有没有人在听课,疑心渐渐浮起……学生是不是在睡觉?或是玩线上游戏? 

“再加上,由于网络关系,我只能在客厅直播。有时家人一时忘记会大声说话、动作太大发出噪音、手机响或从我身后走过,这让学生看到和听到都挺尴尬的。总之,起初的适应期真的有点令人懊恼、烦躁和焦虑。” 

渐渐地,情况开始好转,主要是她决定不再做预录视频,只做直播课,因为比较省时。她也和家人做了沟通,他们记下了她的上课时间,时间一到就暂时避开客厅活动。 

让学生听进内容

为了尽量确保学生都有在听课,她会采取以下的“试验”手段: 

a.通过点名、抽签开摄像头、提问等方式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 

b.随堂小测验 

c.发给学生的PPT课件和上课的有些许不一样或有空格,学生上课时要做笔记才能有完整版 

d.每堂课不超过40至50分钟,一定要有短休 

e.穿插其他有趣的时事或与疫情有关的新闻,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舒适感且有归属感的良好课堂氛围

f.她有一位来自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同事,让学生下载了一个名为“Second Life”的软件。该软件提供一个线上互动社区,师生们通过自己创造的角色在虚拟世界里“见面”和互动,增添了上课的趣味。最妙的是,一旦学生在4、5分钟内不移动鼠标或进行操作,他们的虚拟角色会呈现入睡状态。 

如何减轻 学习焦虑?

“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这句话也可说是线上教学的备课心得。 

由于少了互动环节,100分钟的课堂需要补上更多材料;还有,林彩丽也特别注意文字数量的拿捏。文字太多,学生会觉得枯燥;文字太少,可能不容易明白。因此,即使不是教新内容,还是要做一些再设计,包括图片和视频。 

之前线下教学,只要带上一些文件、水瓶和随身碟就能去上课了。现在线上教学,第一件事就是要检查网速,同时确保电脑、摄像头、麦克风、触控笔、虚拟白板全部就位,也要检查电脑桌面没有私人的聊天窗口或文件。 

“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在上网课前的10至15分钟不做其他事,就只是坐着等上课,借此好好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才容易进入状况。” 

减轻学生学习焦虑

面对着电脑屏幕,导师还能生动教学吗?以她个人经验而言,在疫情期间,生动教学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线上学习焦虑、心理压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与动机。教学方式只是其中一环,更全面的方法应如下: 

a.在课程开始之初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堂准备。 

b.在教学周内进行有效的内容讲授。她知道很多导师可能不习惯开摄像头,不过其实让学生看到老师可以拉近距离感和亲切感,互动环节也会较有趣。 

c.调整相关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 

例子一: 在新闻稿的作业,她要求学生写一篇主题为“停课不停学”的新闻稿,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形势,以及更好地理解教学方式改变的原因。 

例子二: 要求学生讨论关于冠病的不同报道风格和报道方式,借此训练他们在阅读和评论相关疫情报道时,能具备更好的媒介素养。 

她也会布置丰富的作业内容,含文本写作、音频录制等形式,同时提供便捷的线上作业提交方式,以及给学生及时的作业反馈和点评。适当的紧张感(如课堂小测验)也可以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持续性。课程也保留了演示环节,让学生轮流体验当主播。 

d.在课堂之外,开设额外的咨询时间,通过电子邮箱和社交软件回答学生关于课堂内容以及作业的相关问题。例如每堂课都建一个微信群。微信群非常活跃,学生在群里和老师就课程本身、疫情走向以及生活态度进行积极互动。 

“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线上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有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到线上课堂中。 

有趣的是,她本身会在每节课后播放自制的视频彩蛋,主要目的除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拉近师生距离,也是为了传递正面信息。 

“令人欣慰的是,彩蛋成为了学生的‘盼头’,让我对课堂的把控也进一步增强。有时候,学生还提醒我别忘了接下来的每周的彩蛋时间。疫情把人心搞得郁闷不乐,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总是件好事,有所期待能带给学生一种希望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学习热忱。” 

双管齐下是好方法

林彩丽认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不同之处是社会临场感、媒体丰富性和灵活性。 

社会临场感具有较高的社交影响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融洽、热情和个性化,从而有助于学习和讨论。丰富的媒体资源使双方都具有更多非语言暗示,也可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学习和信息的复杂性。举例来说,即时反馈可以确保学生对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线下教学的同步指导,比起线上教学的异步指导,确实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最优化。这是因为缺乏人际交往、人格解体和有限的社交互动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士气,并失去归属感,从而导致线上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激励较低。” 

线上课程较灵活性

当谈到线上学习的灵活性时,各方都有不同的声音。她以个人经验和观点表述,在高等教育方面,线上课程的主要优势在于本身的灵活性,可允许学生进行自定进度的学习,同时亦能培养他们的自律性、自觉性和时间管理。 

“如果要在两种教学模式中选一,我肯定会选择线下教学。可是,考虑到现实状况和所有可能的因素,我想双管齐下也是一个好方法,结合两者的优势,实现有效翻转。 

“与此同时,教学设计也必须作出切合有效的应对方案,并结合线上平台工具的综合运用,对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方法进行更新与提高,从而实现学生-教师-课程-线上平台完整的有机结合。”

反应

 

言论

后疫情的独中再思考/李保康

一场疫情,百般变化。突发的冠病病毒不仅打乱全球步伐,阻滞政经发展,摧毁人身性命,也改变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形态,可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居家抗疫,学校也无法正常教学而陷入短暂的停顿与混乱,随着“停课不停学”的说法提出,学校最终不得不正视及采取线上教学措施,替代传统的实体课。

师生、家长从一开始的质疑与抗拒到后来的接纳与习惯,在在说明了“新常态”的到来。迩来疫情日渐趋缓,百业重启,各级学校也已复课。但我们的教育,就真的一切如常了吗?

有人说,因为抗疫形成的特殊“教育场域”(居家与线上),不仅拉近学子与生活、与社会的距离,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疫情之下,学校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确实减低进度滞后的情形,消除家长的焦虑,持续营造学习氛围,好让学生持续保有学习心态而不至于全面“躺平”。

此外,一些学校在这段期间,尝试组织培训课程或辅导讲座,尽力加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及维持彼等的身心健康,甚至还将这类课程资讯无私的分享予他校的同侪,实现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确实令人钦佩与感动。学校管理层也想方设法提升硬体设施,俾使线上教学更为顺畅。

线上线下结合

与此同时,教育部更是顺势趁着疫情严峻时刻,一锤定音,把“废除小六评估考试”这一个纷扰多时的议题确定下来。诸如此类,都是这一场疫情带来的意外收获。有人因此乐观的认为,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与走向。

然而就我而言,这场疫情不啻是一场试炼,既针对政治、经济体制,医疗系统、全民(防疫)意识及公德等各个方面,也是针对教育领域的一次考验。就教育层面而言,因为“停课不停学”课题的提出,一场疫情,让我们看见教育的多种弊端。

首先,围绕着“停课不停学”这一主轴开展的线上教学,尽管风风火火,百般纷陈,但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编排,无论是课时、学科,乃至于作业布置,仍旧沿袭实体课的模式“按表操课”,教学方式也和往常一样,多以教师的单向输出为主,完全漠视网络欠佳、设备不足以及不同阶层家庭(或家长)本身所掌握的资源是否均平,甚至是学生自律自学的态度和能力是否同步跟进等客观限制,致使网课成效不尽理想。

其次,在网课之余,许多学校仍坚持实施各种线上考试,犹有进者,校方还要求在家中应考的学生必须另外架设镜头以杜绝作弊。事实上,除却那些不得不以单一考试进行择优汰劣的测试如入学考、高考外(这个议题颇复杂,需另文探讨方可深入),我们还有其他的途径与方式,在课程或教学之后,用来评估学生,取得他们的反馈。

以上所述,不过是疫情之下常见的现象之一,网课也罢,考试也罢,我们所见到的仅仅是学校决策者面对疫情挑战而发起的响应,实际上与过往的教育没有多大区别,遑论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了。

要说真正的教育反思,无非就是彻底打破从前按表操课、进度至上,追求形式主义、恪守单一评估方式的教育思维,改由重塑新的教材观、课程观,打造适合未来社会的孩子的教育,并且让因材施教、适性扬才等观念,从教育知识转变为社会共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