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商报》的老宝藏/雅蒙

当然,我很小就阅读《南洋商报》了。当然在那前电脑年代,很多人一天阅读多份报纸。

现在回想,1963年是《南洋商报》最多宝藏年代。那时候是天天都追读《南洋商报》,不仅我,很多人都一样。这或许是《南洋商报》最笑傲江湖的年代。因为那一年,《南洋商报》公司迈向国际,与香港的《明报》或者是金庸先生合作,金庸最新的著作《天龙八部》在香港《明报》与《南洋商报》同步刊登。那时这可真是盛事呀。



斯时,金庸先生声誉如日当空,也是创作巅峰时刻,《天龙八部》开创武侠小说新境界,主角段誉竟然是不会武功,只会用“凌波微步”来逃命。那时候哪家报纸刊登金庸的最新小说,等于是养了个会生金蛋的鸡,金庸迷天天买《南洋商报》。(这好比金庸后来与新加坡梁家合作创办《新明日报》,大家都明白初期是靠独家刊登金庸的最说小说《鹿鼎记》为主力号召。)

连载初版《天龙八部》

现在读者称这个1963年版本,为《天龙八部》初版,因为金庸后来改写了最少两次。

现在想:对这个初版《天龙八部》、《南洋商报》是不是仍然拥有版权呢?能不能重新刊登呢?因为许多读者对作者的初版原创很有一窥全豹的兴趣。尤其不少人都知道《天龙八部》初版中,金庸曾经因为外游,日报连载小说不宜断稿,委托倪匡代写4万字,那就是木婉清出场的那一大段故事。金庸后来在修定版改写。倪匡后来再帮忙代写一次,许多人都知道他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南洋》连载4年



现在不少读者对这个小说的原貌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要找初版可就不容易了,到底已是53年的事了。有人问:“《南洋商报》可以再刊登这个小说的初版吗?”这我可不知道,只知道当年它是拥有版权在马来西亚刊登这个故事。这个《天龙八部》自1963年起在《南洋商报》一共连载了4年。但可以相信,如果《南洋商报》还拥有初版的版权,能够重新见报,那可是一大盛事,也许海外金庸迷都要长途订阅了。资深读者也许都赶着配一副合意的老花眼镜重新每天阅读,这也是集体回忆吧。

因为时日太久了,不能肯定当初每日连载的时候是否都有配一幅插图,只能说好像是有的。

《南洋商报》当然不止这个宝藏。只是字数够了要打住。希望日后有机会再说了,因为这也是我的【小闲心乐】与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向你们深深鞠躬感谢。哦——现在还流行多一句感恩。

(完结篇)

反应

 

副刊

可记得依达

要在文字世界里走到自成一格的“文体”殿堂,自然很不容易,最低的标准是读者一看文章就知道或者猜到作者是谁,而且还有更难的,它受读者欢迎甚至模仿。鲁迅文体自然是其一,文字的辛辣一读就知是他的大作。还有琼瑶也是自成文体,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文字在她手里,要多美就多美。这还是前辈姚先生说的。

然后还有一个作家,愚见认为他的文字也是自成一体。依达。怎么?好像鸦雀无声。不记得他了?香港的依达呀,所谓“言情小说的表表者”依达。那年代他的红火,真是照亮东南亚华文书香世界,那时除了“进步青年”视他的小说为毒草外,年轻学生还真是人手一册,没看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大名。



写出香港都市味

依达是香港书院仔,即是说他读的学校是注重英文多于中文,这样一个香港年轻学生在中文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体——依达文体。最方便的说法,依达的行文颠覆了五四以来的传统文体。初看他的小说,读者会吃惊:文字可以这样变化的吗?

依达小说的用字很浅白,用字也很节约,但感情充沛。最大的特色是一段只一两行文字,这个最多人学,因为最容易学。

依达的文字可以说是在传统的中文加入了西洋风采,或许这是一位香港摩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的,其他中文世界的作者没有这种亦中亦西的生活环境。

据知依达的小说广受香港书院女欢迎。充满香港风情的《蒙妮妲日记》是他的成名作。香港那时也有不少成名作家,但泰半是从上海来的,依达写出真正的香港摩登都市味,所以受香港年轻学生喜爱。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明星偶像。斯时没有一个中文作家能走到这个繁华殿堂。



小说拍成电影

香港《西点》杂志主编方龙骧先生了不起,先发掘了依达,其后还有亦舒。依达在《西点》的第一个小说〈侬本多情〉刊登后,就被邵氏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主角是杜娟与乔庄。

有一件很讽刺的事,依达的小说从来不获“进步青年”青睐,但是长城首席花旦大公主夏梦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雪地情仇》,原著就是依达写的。温馨提醒喜欢歌曲的读者,香港名歌星张露非常受欢迎、充满中国北方风味的歌曲《不许他回家》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