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商余】乡情 34500

“这,有没有爱德华霍普(注)画风的影子啊?”我把在乡下用手机拍下的一副漆黑夜街上只有一间印度小理发店还独自亮着灯光,而理发师孤零零地在晚上10点钟过后仍然坐在店门外驻守的画面景象寄给画家朋友看,并且问他。



画家朋友回答:“啊这倒让我想起我们当年一起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观赏过的爱德华霍普作品《夜游者》呐……”嗯,那是爱德华霍普最经典与知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942年,这幅画作中有几位孤独的食客在深夜时分仍然坐在某城中24小时营业的餐馆里,餐馆中的灯光非常明亮,外头的街道上有大块透明玻璃窗所投射出来的光影,几个食客坐在吧台前的圆凳上,让人感觉极为“寂寥”的氛围。而这也是霍普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

爱德华霍普也是我极为喜欢的画家之一,他擅于描绘美国1920至1950年代的当代生活风景。因为画作中总存在着无人的空间,无车的街道,又或就算有人在一起也略显孤独的都市人群景象,所以总流露着一贯的忧郁与寂寥常态。

若果不是因为招牌上的马来文字,或许也还难以断定这个地点在哪里。我告诉画家朋友,我身在马来西亚乡下 ——隶属太平市政局管辖的小镇——峇都古劳 (Batu Kurau)。邮政编号34500,一个我童年成长的小乡镇。

偶尔开车陪父亲回乡

其实出国学习与工作之后,实质上我经已算是搬离了这个小乡镇二十余年,前几年父母常住此地时我至少还每年会回来几趟看父母,但自从父母也因为年老而迁居至都城养老之后,目下,也只有偶尔开车陪父亲回乡看看,才会回来在祖屋小住几天。



祖屋夹在一排7间百年老店当中,目前除了印度回教徒经营的Mamak餐馆之外,其余的都已经不是当年所经营的店面了,几乎一律改为汽车零件店与二元钱小百货店铺。隔壁以前极为热闹的那家裁缝店与居于楼上的菜市小贩,则早已经搬迁。

依稀记得那段童年岁月,1970年代中期,这家楼上邻居的大姐姐要出嫁了,我还跟着母亲爬上她家阁楼去“看嫁妆”。一列排开的新衣裳与新布匹、洋娃娃、化妆品、首饰以及大姐姐脸上靦腆的笑容,仿佛,这些就是她未来幸福生活的通行证了。只是,邻居大姐姐1976年远嫁香港,1979年就听说她与一岁多的儿子在香港住家一场纵火案中双双葬身火海!这场悲剧在当年,无不影响着这一排店屋邻里间的心情,尤其是邻居妈妈因为女儿远逝他乡而每日以泪洗脸的画面,加上她一直断言说幸存的香港女婿一定与女儿的受害有关,只是她却无法远赴他乡探查一切。当年,香港对小镇居民来说,非常遥远……这一年,《网中人》首播,周润发与郑裕玲在华人地区开始走红,而“邻居大姐姐在香港逝世”这个事实,就是除了《龙虎门》、《老夫子》与《儿童乐园》以外,是童年的我对于“香港”这个名词比较“切身”的初步印象。

忆起邻居大姐姐遭遇

这二十余年以来,出入香港几十番之后,偶尔走在香港街头,仍然会让我忆起邻居大姐姐的遭遇……

峇都古劳是盛产榴梿的榴莲乡,只是,从小,我们印象中的榴梿不像现在般分那麽多个等级,我们只知道好吃的那种叫“黄肉干包”,我们管它叫“甘榜榴梿”——但是那种浓郁的在舌尖回甘的香味,离开小镇之后,仿佛许久都找不到可替代的口味,可能,这就叫作“乡味”吧?

爸爸的马来朋友Jakuan 一家,三代人与我们家族来往甚密。每每上好的榴梿落地后,都会第一时间送来我家让我们品尝。家里过年过节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爸爸也会给他们送上。在那个时代背景成长的我们,真的不知道原来“国民团结”还需要现在这般得劳烦政府来费心的。

围着这排老店的水沟呐,不懂自那一年起,已经变成阻塞不流通的沟渠了。还记得小时候,每每下雨,水沟里流着的是急速的雨水,完全不浑浊。而童年的我会趁着雨停后,偷偷跳下去小水沟里玩水,享受冰凉的流水在小腿间急速流动的“快感”。当然,若被父母发现,势必招来藤鞭伺候一番!现今,空有水沟的外表,内里却已经是填满干土的沟渠了。

坐在老店门外,联想起这些个往事。也不算怅然,却会惊叹时光的流逝。。

写下,自以为是归乡过客的旅情,却原来,是心里念念慕慕对这个小乡镇满溢的乡情。

反应

 

商余

宋卡的爱与愁/陈伟贤

当我拉开5楼阳台的落地窗,外头的微风徐徐吹来,立在阳台了望,左边笔直的街道可以步行直达海边,右边是富有人家的庭院,小城的午后挺安静,那一刻起,“度假风”的感觉回来了,我心里头对自己说,“这个地方,来对了……”

嗯,这是泰南宋卡,很久以前曾“到此一游”却没有真正体验过的小城,这回重返,算是给自己心灵一个短暂歇息的空间,并借此思考一些人生课题……

周边生活挺方便

选择这家介于宋卡老城区与宋卡海滩区之间,位于Sadao Alley 的M字号公寓型旅馆,除了看中她的现代化设计以及每间房具备阳台之外,其价位还挺亲民,而且周边生活机能挺方便。某个下午步行去投币式洗衣店洗衣,也不过10分钟脚程。

从旅馆出来,往左拐入 Si Suda Alley,整条街明显都是针对外国人客群的酒吧与餐厅;从旅馆出来,步行600米,往左再往右拐,既可以到达缆车站,乘缆车上去 Tangkuan 山,往下了望,宋卡小城及周边的海港与海岸线即刻映入眼帘;从旅馆往右,东北方向步行1公里,越过体育馆沿著海边大道走,就是宋卡著名的景点标志——黄金美人鱼雕像了。

迎着黄昏的海风步行路过体育馆,见几个中国人模样的男子在慢跑,应该是附近中国领事馆外派来此的工作人员吧?

男女老少许多当地居民在操场慢跑运动,也有带着各种球类与球拍往体育馆方向走的年轻男女。

想起几天前,香港同事还在视频会议上频频很自满骄傲的声明自己与团队过去几个月来天天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不到晚间9点不下班的“傲气”——我望着眼前夕照之下在挥汗运动的居民们以及他们的嬉笑声,心里嘀咕,到底谁才是深懂生活之道?

当地人生活风景

从体育馆往左拐入沿海岸线的 Chalathat大道,面对大海的许多沿海餐厅与酒吧,一派悠闲的度假风景象。相比起芭提雅与普吉岛这些观光胜地,我反而更钟情宋卡海滩这大部份都充侧着当地人的生活风景……

宋卡旧城墙外围,周五及周六也都有夜市,摊子非常多,从各色美食、生活用品、文青手作、绿植至宠物摊子都具备。

周五夜,我们晚餐后恰好就在即将走完夜市的最后50米那刻,忽而降起倾盆大雨!许多夜市摊主就地把塑料布盖住货品,自己也卷缩在半透明的塑料布底下避雨。为了躲雨,我们加快脚步奔到便利店外的五角基。一对摆摊的夫妇以塑料布盖住摊子之后,也蹲在便利店外头,俩人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串串小吃,并望着我微笑,用眼神示意“再等等,雨会过去的!”嗯,生活从来就不容易,任何坎,一如一场大雨,都会过去的。

落实“第二人生” 

每晚路过旅馆左侧 Si Suda Alley 的酒吧与餐厅,都会见到许多应该是在此落脚良久的白人聚在一起谈笑,说真的,这些酒吧与餐厅生意并不很好,基本上都是三三两两的同一批客群,且都是在此落实“第二人生” 的中老年欧美白人。一名开比萨店的白人店主,每每在我路过时都对我示意微笑,我在想,什么时候也应该去吃吃他家的比萨。人生,本来就有一百万种活法。

这段旅程,自己正深陷是否该对目下的职位“放手”的纠结之中,毕竟过去1年与香港 “这帮人” 的拉扯也平添了自己许多精神压力,尤其在三观上的差距。

但是走过了这一段路,更确定了心里的声音——是时候放下心灵的枷锁与精神压力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