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商阅】马拉拉最爱的牧羊少年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读后感

前阵子看了纪录片《他叫我马拉拉·He Named Me Malala 》,也有人译为《马拉拉: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是关于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的电影, 在2015年上映。

这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有访问马拉拉的阅读兴趣。来自巴基斯坦的马拉拉说她最喜欢《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



书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保罗科尔贺

中译:周惠玲

出版:时报出版

内容介绍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本寓言式的小说。在世界各地总计已有逾50种翻译版本。

◆故事敘述一位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地区的牧羊男孩,为了追寻梦想前往金字塔的历程。男孩因渴望认识世界、四处旅行而中断修道院的学习生涯,开始了牧羊的生活……

作者介绍

◆1947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

◆曾被巴西当局短暂囚禁过,当时他涉嫌参与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运动。

◆出版的书目前约有38种语言、2000万本的销量、在不同的国家得过许多文学奖。

◆成名小说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本书已印刷超过1千1百万册,被翻译成50种语言。

◆几乎每本小说都曾在巴西、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义大利、以色列和希腊上过畅销书排行榜。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童话,为何堂堂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会特别喜爱呢?首先,马拉拉是史上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的得主,得奖时只有17岁。得奖理由是,因为她维护儿童及青少年的权益,特别是为争取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15岁的她,在从学校回家的时候,被塔利班开枪打中头部,差点失去了生命。不过,经过一番抢救后,马拉拉却奇迹似地生还与康复。

后来马拉拉在接受一些采访时,都提到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马拉拉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充满希望和启迪。它讲了一个男孩进行寻宝之旅的故事,他从旅途的每一段路程,以及遇到的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东西。最后,他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发现了财宝。他的故事告诉你:应当相信自己,继续自己的旅程。”

这引起了我高度重视,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里面有些什么启发性的人生智慧,能够成为面对死亡威胁,却不放弃争取女性权益的马拉拉的最爱?

被迫三度进出精神病院

这本书的巴西作家保罗科尔贺(Paulo Coelho)本身的经历就充满传奇色彩。他年轻因为叛逆,被家人误解有病,而被迫三度进出精神病院,长大的他又因为参于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运动,而被自己的社会误解,被政府囚禁过。

最终他用了將近40年,来证明自己其实是一个才华洋溢的作家。

【回到内心,活在当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描述一个在西班牙牧羊的少年,为了寻找梦中重复出现的埃及金字塔宝藏,鼓起勇气卖掉了所有的羊,踏上寻宝之旅,历经了许多被骗与生命挑战之后,最后才发觉,宝藏其实一直藏在西班牙,一个他所熟悉的地方。(这是隐喻宝藏其实藏在我们的心里面)

其实,少年对于是否要放弃牧羊这件事,是有过恐惧与挣扎的。牧羊与寻宝,牧羊其实比较靠谱,而寻宝,就完全是一件未知的事,风险极高。

事实上,就如书中所言:

“当你每天和同一群人打交道时,他们也会变成你生命当中的一部分,…他们会要求你改变自己来迁就他们,如果你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他们就会不高兴。大多数人似乎都很清楚别人该怎么过活,却对自己的一无所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第十八页)

少年的恐惧多少也来自社会的制约,因为活在人群中的人,有时就像活在羊群里的羊一样,只会跟着牧羊人走,因为这保证了自己有食物和水。

这其实也是作家保罗·科尔贺本身年轻时的遭遇,他通过自己的小说再度反映出来。

随时面对死亡威胁

在小说中,少年卖掉他的60头羊,却被人骗走了所有的财产,他只好在一间水晶店工作。少年赚够旅费后,经过一番考量,他决定继续前往金字塔,跟着骆驼商队,进入沙漠。在沙漠中,有沙尘风暴,也有交战中的军队,人会变得非常渺小,生命也非常脆弱,随时都面对死亡的威胁。但负责牵引骆驼的人对少年说:

“我并不需要依靠我的过去或财富而活着。我只关心现在。如果你能活在当下这一刻,你就会活得很快乐。你就能够看清沙漠里永远有生命,天上永远有星星,而那些部落之所以会战争只不过因为那就是生命当中的一部分。生命对你来说将会是一场响宴,一个盛大的庆典,因为生命就在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同书第九十页)

活在当下,因为生命的每一个刹那都是稍纵即逝,每一次的任何遭遇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要好好把握当下。

少年抵达了绿洲,遇见了他的爱情,但女友鼓励他继续寻找宝藏 。

后语:关于勇气和梦想

整本小说其實就是在寻找自己心里面的宝藏。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宗教的精髓,或新时代思想作品,看到类似的讯息,不外都是要我们学习回到内心,活在当下,去除情绪的干扰,以达到內在的宁静。

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是好久以前的事,当时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不明白它当时为何会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小说。

现在看明白了,因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的个人经历就是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主人翁也是,作家保罗科尔贺的遭遇也是。

他们都是为了追求梦想,在得与失之间,做出了抉择,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只有内心的平静与热情可以失而复得!

反应

 

登彼岸

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文:谭文信

老友推荐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这本书是经历了种族隔离暴行、身患癌症的南非屠图主教与流亡超过60年的达赖喇嘛的一场对话,主题是环绕着喜悦进行。

有趣的是,這本2017年就出版的畅销书,虽然是兩名精神領袖对于喜悅的讨论,却不像一本“宗教对话”;内容总是涵盖着科学研究,就像一本学习情绪管理、探索喜悦的心理学通识。

比如说,在书中,精神科学家理查大卫森提到人的大脑有4种迴路:

1)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

2)从消极状态回复的能力

3)专注的能力

4)慷慨付出的能力

这4种迴路都是独立运作,而且互不冲突。

比如说,像号称李宗伟接班人的李梓嘉,当他积极努力进行比赛时,第一个迴路就会启动,但这未必能影响他不掉进“消极的漩涡”,因此,他既可以积极参与球赛,却又不断的处在消极没有信心的状态里面。所以人是可以既“积极向上”,却又“萎靡不振”的,我们主观上觉得矛盾,其实是脑神经不同的功能。

而第3种迴路“专注”的能力,可以透过专注于禅修、念佛而培养出来。至于第4种迴路,“慷慨付出”是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对身心正向的回馈,也就是所谓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样做,对人的健康快乐确实有正面的影响。

至于积极与消极两种迴路同时并存的情况,屠图主教认为我们应该宽容自己会有这种情况,不要太苛求自己,但达赖喇嘛就认为可以通过转念或禅修彻底改变,也就是可以训练自己从消极状态中回复。

让喜悅远离的8个因素,书中提到有:

1)恐惧、压力和焦虑

2)沮喪和憤怒

3)悲伤与哀恸

4)绝望

5)寂寞

6)嫉妒

7)苦难与困境

8)病痛与恐惧死亡

这些都是“让喜悅远离的情绪与事物”,两个智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面对的方法。

以上8个是让人感受不到喜悅的因素,但有8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靠近“喜悅”。

“喜悅的8大支柱”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的重头戏。

(1)至(4)为心智理性的特质:

(1) 观点 :遠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透过“上帝的视角”,就是全方位的将视野放大,比如说,透过全人类的痛苦來看自身的痛苦,能夠帮助我们尽量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有不安恐惧,全人类也有人不安恐惧,我们並不孤单,彼此可以互助。达赖喇嘛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精彩。

(2) 谦卑 :尽一切努力的柔软,学习放下身段。

这方面,我觉得屠图主教做得最好。虽然我是佛教徒,也被他的言行感动。

(3) 幽默 :大笑、开玩笑最棒了

这两个领袖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书中处处都有欢笑声,自我解嘲的功夫一流。

(4) 接受 :一切改变的起点

在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接受是心智最后一根支柱,它也带领我们通往心灵的第一根支柱:原谅。我们能接受现在,就会懂得原谅,放下执着,不再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人生。”

以下4项是心灵感性的特质:

(5) 原谅 :把过去的自己解救出來,所谓的原谅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6) 感恩 :感恩我还活着。

(7) 慈悲 :一切美德的开始。

(8)付出:不是減少,你会得到更多。就如达赖喇嘛所言:“其实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到头来也能因此发现喜悦,拥有快乐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有智慧的自私”。

这本书是2位超过80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对话,他们大概也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屠图主教已经在2021年逝世,享年90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