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与你的上帝同行/晨砚

配合“第32届西马华福姐妹大会”,专题讲员之一的晨砚的这篇文章,让读者思考现代人的信仰面向,以及如何学习与信仰同在。

现代父母,十分关切儿女的教育,同时期望他们成才,成为专业人士。身为父母的,若也是他们的属灵长辈,则不能没有防患于未然的先见。



念了经济的,当他思考跟这方面有关课题时,准则在哪里?举个例子,某国要开赌场,在衡量国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本之间,对社会学、经济学专长的人便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切入,根据数字,赌博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譬如有人因负债牵连他人,或自杀、家庭破碎,或去犯案……)——看来也不是那么严重。而因这赌业,却“吸引了许多游客,兴旺了旅游业,又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只牺牲小部分人——划得来,可行。

但《圣经》明明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造的,是珍贵和尊贵的,我们这么说时,这便是福音了。这让人知道上帝爱每一个人,祂不愿一人在罪和死里沉沦——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在”专业数据”上衡量的。

活在后现代消费主义

我们常浑然不觉;小至我们的衣食住行,也无一不与大环境及时代思潮有关。

我们活在后现代,就说说其中一个时代现象:消费主义。



后现代的特点是:“他们拒绝令人头昏脑胀的理性辩论,全赖感觉,容易被影像和其暗示的联想所感动,而非理性思考”。这不是没有前因的,后现代之前的启蒙运动提出“人的觉醒”,不需要神;到了18、19世纪现代主义,理性成了主角,人本身思想为一切准则,理性是神,不需要上帝的启示。他们也崇拜科学、技术。

但经过两百年理性主义,人又发现理性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如战争、环境污染、贫穷、种族冲突等问题,人便质疑理性,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便应运而生。他们反对理性,也把自己变成神。

这思潮跟消费文化有什么关系?

就看一个昂贵的化妆品广告,一位漂亮的熟女演员对着我们说:“因为你值得!”(“你值得”比那化妆品如何有效更为重要)如果我们那一阵子刚好很失落,正要为自己加分,就正中下怀了。广告业的主要策略,就是为产品制造一种形象,是能与我们的潜意识欲望产生共鸣——家庭主妇整天“磨刀霍霍向猪羊”,有时也要“对镜贴花黄”。没有经历神,心很难踏实,于是我们常尝试“证明自己是谁”,而又常不惜花费,借用外在的事物。

再举个例子:多年前有个香烟的电视广告词是:“豪华、高贵……”于是一烟在手,我们就仿佛有了身分,这叫“移情作用”(这是讲 feel 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果理性思考是:抽烟会生病)。而基督徒都知道,是谁使我们变得珍贵呢?岂不是那“在粪堆里捡取贫寒人”的上帝吗?但是神给撇弃了。

不要小看广告词,那是了解时代思潮的人设计出来的。他们很了解现代人内心的需要。而现在的消费已弄不清是为着“需要”和“想要”。香港现任的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关启文博士在他的《屹立不倒的基督教世界观》里说:“传统的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与人类基本需要有密切关系……如今,基本需要与奢侈品的界线越发含糊……它们的象征价值遂成为最重要的考量:我购买这种食物感到舒畅吗?我穿上这些衣服好看吗?这种消费方式有助我建立自我形象吗?”(pg.116)

假如现代人说:“我思故我在”,后现代人则说:“我消费故我在”。(Pg.117)

这样的意识会进入教会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人看当天讲员讲道水准如何,才决定投多少钱进奉献袋。教会也是他一个“消费”的地方。他判断了“价钱”,堂而皇之地“买单”。

律法未必是真理

女儿年初工作之余,去念了法律,说日后要为无法自行述说的人发声。

我说,女儿,假如你有一天真的当了律师,那你就把《弥迦书》里的这段经文写了放在案头吧: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

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

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

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律师是“道理十分清楚”的人,但是,有样事情我们要抓紧,那就是真理。

这两者有冲突,互相矛盾吗?

念法律的人说,法律条文像一根头发,还可以掰成10条细则,在这里我们看到“人的智慧和能力”了。但是,人的强项里在哪里,他往往就会在那个地方摔跤;当他不断以他的专业知识为傲,试探就在那里——因为傲慢,人就不谨慎;因为自我,上帝就不存在。他还能相信“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祂的口而出”吗?

而法律有漏洞吗?原住民4依格地,只卖了500令吉,而且是“你情我愿”的事,算不算罪呢?从人的专业角度来说,应该也“构不成罪”。但有样事叫着“心灵控诉”——那来自行公义、好怜悯的神——没有怜悯,什么都可以可行的,尤其是那些熟读逻辑道理、条规法律,又在对立里顽抗、不时在“尖端对话”日子里进进出出的人,什么事,他们都可说出很多道理来,只掌握技术的人是有风险的。

至于辅导员,本身有风险吗?有一套理论,常常辅导别人的人,有时是不是也需要给人辅导一下呢?更重要的是,是上帝在引领他;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软弱偏差的时候,因此,就存谦卑的心吧。

《弥迦书》说:“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第32届西马华福姐妹大会日期:8月20日   时间:9.30am至4.30pm

地点:吉隆坡福音堂(3, Ialan Hang Jebat KL)

主题:与主同舟 无惧风浪  报名截止:8月15日

主题讲员:李颍璇师母     专题讲员:郑瑞莲、晨砚

联系:011-28819177、03-77844212

反应

 

牧羊人

看短片谈人生,迎圣诞

文:何玲慧

看电影是大马人一般的休闲活动,记得小时候,家人都会安排一个月至少看一部电影,然后,在饭桌或日常的闲聊,说一下观后感。我那个年代还要排队预购戏票,随着科技发展,有了电视和和录影机后,我们开始留在家里看不同的戏。后来电脑的发展加上互联网,优管视频的出现,不同的手机App 出现,只要打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就可以轻松下载不同的影片。

于是,看电影这种休闲活动变得更个人化,在公共交通里,很多人都是低头族,阅读信息、电子书,也可能在追剧;个人的休闲活动,不像我们以前的年代可以和父母、朋友一起交流看电影了。

其实一起讨论电影的故事和情节,让我们可以交流不同的价值观,促进彼此的了解。电影也会告诉我们很多人生的意义,激动情感,促使我们爱,并帮助有需要的人。

与人分享观赏

2010年以后,开始了有微电影及短片的制作,时间从三五分钟到三五十分钟不等,设有不同的主题故事情节,制作过程同样有演员、有台词、有音乐、字幕等,然后在网络上播放。这些短片若有经过好的设计和处理,都很有水准,合适与人分享观赏交流。

当我们想到圣诞节时,很容易联想到欢乐、平安、礼物、圣诞树、不同的灯饰、团聚、假期,旅游等等。其实圣诞是有更深层的意义,它带有一个力量,让人有机会彼此连结,在面对不同苦难和冲突的世界中,圣诞节诗歌所表达的盼望和平安,也让人期待平安。

今年的圣诞节,我想介绍一些短片让大家观赏,也可以和亲友交流圣诞节的意义。

第一部短片:《Christmas Truce·圣诞节的休战》

这原是一部电影,但其中有一部分的情节被剪接成短片,说到在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诞节,有士兵用风笛吹起了《平安夜》,随着风笛的音乐,在英德军队的战壕里,越来越多士兵加入合唱。后来彼此走出壕沟,跟敌对的阵营交换礼物如香烟、酒,甚至分享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最后还有足球赛。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停战指令下,英德双方交战的军队自动放下武器,相互拥抱,共庆圣诞。

第二部短片:《Respite at the Christmas·圣诞节的歇息》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拍摄成的短片,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德国家庭住在亚尔丁森林区,为了避开战火。母亲Elizabeth和儿子Fritz 正准备圣诞节晚餐,等候爸爸回来。结果爸爸没回来,出人意外,来了一些不速之客。首先出现的是美国士兵,扶着受伤的队友要求留宿。当Fritz 正布置餐桌时,又听见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国家的德国陆军,他们与队友走散想留宿一晚。虽然母子非常惊慌,但母亲还是定下心来欢迎他们留宿及吃晚餐。不过她告诉这些德国军人,现在屋子里有其他的客人,是他们不欢迎的。

母亲很严肃地告诉德军,如果要在她家里做客,就要遵守她的家规,放下武器,于是他们把武器放在门口。其中一位德军也去检查受伤的美军伤口。所有人坐下准备吃饭时,母亲做谢饭祷告,美军德军也开始放松心情一起用餐,互道圣诞快乐。天亮时,德军美军准备离开上路,德军也指示美军,如何避开德军防线回到自己队伍。

第三部片:动画短片《When You Broken Inside·当你内心破碎时》

这是一部很适合家庭成员观赏的短片,故事情节说到一个小女生在画画时,给朋友嘲笑而有破碎的心。接着她经过一家礼品店,正要触摸这个礼盒时,受到店主的斥责,更加深脸上的伤痕。她回到家想找人安慰,但是发现家人也是伤痕累累。当她感到无助时,有一个人送给她一个礼物,就是爱的心。当这个爱的心进入她的内心时,她得到医治,也得到力量,拥抱遍体鳞伤的人,而他们也得到医治。

第四部片:《耶稣诞生的故事》

在圣诞节里,我们不能不观赏有关耶稣诞生的故事。如果要完整了解耶稣的生平故事,可以观赏以圣经《路加福音》为根据拍摄的《耶稣传》。这部影片已经被翻译成千多种的语言,它影响了很多人的生命。上面的短片节录自《耶稣传》,主要说到耶稣的诞生是奇特的,祂是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祂被预言要在伯利恒出生,祂有君王的身分,却不在皇宫出生,反而在马槽出生。当祂出生时,天使告诉在野地牧羊人会有一位救世主在马槽降生,牧羊人就按照指示找到了耶稣。

在今年的圣诞节,希望透过以上不同的短片,让你可以与人更多的连结,与人分享上帝的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