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别睡,这里有蛇!

书名: 《别睡,这里有蛇!一个语言学家在亚马逊丛林》(中文版)

作者:丹尼尔艾弗列特

出版:大家出版社



《别睡,这里有蛇!》一书是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作者于80年代以传教士的身分深入亚马逊河流域,与当地人数极少的原住民皮拉哈人共同生活的经历。读书会分享者认为这是一本叙述有趣生动,能够开人眼界的特别游记。

书名: 《别睡,这里有蛇!一个语言学家在亚马逊丛林》

作者:丹尼尔艾弗列特

(英文版)

内容大纲

◆书本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了作者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以传教士的身分,多次举家深入亚马逊河流域,与当地人数极少的原住民——皮拉哈(Pirahas)人共同生活的经历。



◆这段期间,作者除传教的任务以外,还需学会这些原住民即将断绝传承的独有语言,以便将《圣经》翻译成当地人熟悉的语言,为日后传教的任务打下基础。

◆作者及其家人愿意放弃在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前往危机四伏的亚马逊河流域的内陆地区,执行这项艰巨神圣的任务,对自身的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得到的。然而,随着长时间跟皮拉哈人的接触,作者反而折服于皮拉哈人独特处世之道,并开始检视许多自己一直坚信不疑的原则。

◆除上述有关作者曲折的人生转变以外,作者还透过剖析皮拉哈人极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等,说明这群为数不多的原住民群体,出乎世人理解的世界观。

亚马逊河流域原住民皮拉哈。

一般人对于常年深居丛林之中的原住民形象的想像,大概都不适用于皮拉哈人身上。单是衣着方式,皮拉哈人就非那种上身赤裸,下身穿戴一些枯叶兽皮遮体的典型外貌,而是早已穿上从外界换来的寻常服饰。不过,这并不表示这群原住民已经被外来文明所征服,相反,他们却是世上少有仍顽固地坚守自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作息模式,教无数个传教士无功而返的特殊群体。

皮拉哈人的世界有多奇特?就以这本的书名为例,所谓的“别睡,这里有蛇”,其实是皮拉哈人临睡前会向其他人说道的话。由于皮拉哈语里没有祝语,这句话的意思,类似其他语言里的“晚安”。单凭这句皮拉哈人日常说出的话,足以反映出他们清楚意识到所处环境的险恶。

大开眼界的游记

这次的“衣鱼活动”,有我、振雄跟沛文负责呈现。我们都认为这是一本叙述有趣生动,能够开人眼界的特别游记。皮拉哈人对于不是亲身见证的事嗤之以鼻,也即是说,对于时代久远或未来的事,甚至是纯粹虚构的概念,都不感兴趣。这种看待事物的特殊方式,导致传教工作无法取得丝毫进展,因为基督信仰正是建立在无从辨伪的圣经记载之上。

我打趣地补充:“在传教士面前,皮拉哈人就像一群让人无可奈何的屁孩那样。他们听过《圣经》的故事后,就会反问向他们传道的人,可曾亲身见证耶稣的事迹?传教士无法证明,他们就会认定那些故事不足为信,也跟自己丝毫无关。”

作者(右)与皮拉哈人共同生活。

完全活在当下的原住民

皮拉哈人只关注当下发生的事物,因此他们即便在讲述刚发生过的事,也会巨细无遗地反复指出每一个变化。类似的例子,书中记录了许多皮拉哈人讲述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方式。我们之中,唯独振雄对于书中提到有关皮拉哈语语法的部分,最感兴趣。为此,振雄提醒现场的观众,现时网络上已有不少的视频引介皮拉哈语,也即时示范几个皮拉哈语音的读法。

沛文也说道:“接触过皮拉哈人的学者专家,都会对他们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抱持高度的肯定。”皮拉哈人深处险恶的丛林之中,但在面对生活之际,却予人总是在耍乐的感觉。打个比方,作者提到成年的皮拉哈男人,都具备狩猎的能力,懂得辨认方向,寻找猎物的踪迹,会适用长弓,甚至是普通的猎枪。

猎杀水蟒只为吓女人

一次,作者乘船随皮拉哈人到河上猎杀凶恶的水蟒,大家花了大半天静候水蟒的出没,皮拉哈人则用高超的箭术,成功击杀一条大水蟒。事后,作者才发现皮拉哈人根本不吃水蟒,这次的猎杀,纯粹是要拿水蟒的尸体回去,吓怕部落里的女人开玩笑。这样的处事方式,恐怕是现代城市人,完全想像不来的幽默。

皮拉哈人具备上述的生活特质,大概又跟活在丛林之中脱离不了关系。要在丛林里生存下来,自然需要具备相应的生活法则。皮拉哈人自脱奶以后,便不会获得其他人的优待,要学会独立自处,掌握生活技能,即便挨饿,也不会得到优待。由于缺乏医疗资源,皮拉哈人早已看惯疾病与死亡,并不会为此而有过于激烈的反应。在如此严峻的生活条件底下,却孕育出皮拉哈人从容看待生活的方式,正是皮拉哈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

阅读人类学的意义

阅读人类学相关的著作,往往能够引领读者通过宏观的视角,在了解一些未曾接触过的群体之余,也能冲击人们对于现实的既定认知。简单来说,就是让人意识到,原来现实生活还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展开。

尽管这本以日记体方式记载皮拉哈人事迹的书,算不上是严格意义的人类学著作,只是作者以通俗生动的方式,触及不少人类学范畴会关心的议题。当然,读者也无需完全相信作者对于皮拉哈人的所有描述,毕竟现实的复杂,不见得都能为作者所把握。不过,作者针对皮拉哈人的社会结构、家庭组织,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等,都有相当篇幅的介绍,已可满足绝大部分读者的知识需求。

当然,通过作者的介绍,读者必然能够察觉到皮拉哈人与一般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皮拉哈人的语言系统,使用有别于一般语言解释世界的方式,来描绘现实。皮拉哈语的独特之处,也说明了习惯使用这套语言的人,不容易找到对应的概念,跟外界接轨。无论是否欣赏皮拉哈人的文化,都应该意识到不同社会体系,自有其伴随而来的生活代价。

衣鱼辞典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是美国最为人熟知的异议分子,同时也是语言学界重量级学者,提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组成规则,这反映出人类先天上的思考结构。

◆皮拉哈语是目前所知语音(音位)组成最少的语言,仅有3个母音和8个字音。皮拉哈语没有比较级,因此无法表示某样东西很大,另一样东西更大。皮拉哈语也没有指称颜色的单字,而只有描述颜色的句子,像一“这东西看起来像血”来表示红色,或是以“那东西还没有成熟”来表示绿色。此外,皮拉哈语也没有指示方向的词汇,而以想象河流的位置来确认方位。

◆皮拉哈语没有任何可以表示数目单词,也不存在量词的概念。作者曾花了8个月的时间,教授当地人1到10的概念,以及最简单的数学加法,最终还是无功而返。由此证明,皮拉哈人无法适应许多现代人习以为常的抽象概念

延伸阅读:

◆《成为黄种人——一部东亚人由白变黄的历史》

作者:奇迈克

出版:八旗文化

简介:从不同的文献指出,黄种人的概念,并非自古存在,其指涉的对象及附带的含义,在不同的时代也有所不同。书中还特别对比出日本人与中国人在接受黄种人的身分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抗拒,后者迎合,背后各有复杂历史渊源。

◆《地下纽约:一个社会学家的性、毒品、底层生活观察记》

作者:苏西耶凡卡德希

出版:八旗文化

简介:记录纽约市阴暗面,剖析底层人士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中如何生存的重要著作。

◆《世界中心的贫民窟:香港重庆大厦》

作者:麦高登

出版:青森文化出版

简介:解读香港最边缘群体的重要著作。透过此书,读者得以更具体地把握到,香港人口流动频密的特征,每天吸引了大批来自贫困国家的商旅或客工,寄居在这栋法律无法完全渗透的老旧大厦里。这样独特的奇观,也只会在香港这座城市上演。

商务印务馆每月读书会衣鱼说书会

书本: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

作者:刘绍华

对谈:陈文辉

   黄麒达

   黎振雄

日期:

8月20日(日)

时间:

下午3点半

地点:吉隆坡苏丹街商务印书馆》

(入场免费,欢迎公众前来参与)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