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叫你学会快乐的秘诀!

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想像和达成之间有很大的落差。我们害怕悲惨,却奔向它,我们想要快乐,却远离它,这样的误判是如何产生的?

从生物学博士转为藏传佛教喇嘛的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经过在印度潜心研修多年后,提出结合最新科学理论的《快乐学》。他从亲身经历出发,主张快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生存的态度,我们必须学习……



书名:《快乐学》作者:马修李卡德

中译:赖声川

出版:时报天下出版

内容介绍



◆继《僧侣与哲学家》、《僧侣与科学家》之后,马修李卡德出版了这本著作,是他与许多脑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以及佛教僧侣如达赖喇嘛等,一起对“心的转化”进行大量研究的结果。

◆马修李卡德主张,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完美圆满的潜能,就像每一粒芝麻都含满了油一样。当我们走向心灵道路,开始精进地修行,过了数月或数年之后,会达到关键性的转折点,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也会对别人的快乐有所贡献。

作者介绍:马修李卡德

◆生于1946年。

◆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

◆1972年,放弃科学家生涯成为僧侣,开始过心灵的生活,因此就在喜马拉雅山区定居下来,跟随西藏大师学习,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已有三十余年。

◆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另著有《顿悟之旅》、《僧侣与哲学家》、《僧侣与科学家》、《量子和莲花》,其中《僧侣与哲学家》是他与享誉法国的哲学家父亲——尚方斯华何维尔针对佛教和生命的意义展开对话,在法国热销了30万册。

译者介绍:赖声川

◆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现任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

◆29岁开始剧场创作,至今编导舞台剧27部(包括轰动亚洲的七小时史诗《如梦之梦》)、电影两部(包括享誉国际的《暗恋桃花源》)、电视影集300集(包括家喻户晓的《我们一家都是人》),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包括莫札特歌剧三部)等。

◆市场的创造者。先后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剧场影音市场。

◆被全球媒体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曾两度荣获台湾“国家文艺奖”。

◆除是剧场创作人,也是位专业翻译,曾译《顶果钦哲法王传》、《僧侣与哲学家》等书。

如果有一本书是专门教你如何学习快乐的,你会有兴趣阅读吗?如果可以选择,我大概不会优先考虑这类型的书籍,但我真的把手上这本《快乐学》读完了。

因为此书的中文版是由台湾著名剧作家赖声川所译。年轻时,我非常迷赖声川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那时我和已故老友张先如还把里面部分内容拿出来在老人院表演,逗得老人家哈哈大笑。

《快乐学》作者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是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在诺贝尔奖得主方斯华贾克柏的指导下,于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著有多部畅销书,其著作曾在法国热销30万册。

后来,马修从生物学博士转为西藏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潜心修行40年。为了利益大众,他发心融合科学、哲学和佛学,提供了这本可以实际操作的“快乐学”。

马修李卡德本身的脑部也通过了脑神经科学家的实验。他們发现马修这些经过长年禅修的人,都会在脑部造成永久的变化,左前额叶外皮区的活动会明显增加,带來正面情绪,例如喜悅和热情,可以使人生过得幸福快乐!

【可训练、可学习】

这本书其实是他与许多脑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以及达赖喇嘛等人,一起对“心的转化”进行大量研究的成果。

这个实验的成果,后来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大型脑神经科学会议中,被800位脑神经科学家共同认定:快乐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技巧,而且这项技巧是可以学习的!

这是西方社会对东方古老的宗教,进行理性的认识,去神秘化后,转换成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幸福技巧。

而我们亚洲的佛教却还弥漫在怪力乱神,搞个人崇拜的迷信烟霾中,让人感到无奈。

言之有物 无所不谈

马修李卡德这本《快乐学》总共有24堂课,从“欲望”、“仇恨”、“嫉妒”、“忧郁”等情绪困扰一路谈到如何快乐面对死亡。可说是,言之有物,并且无所不谈。

就像在名人推荐本书当中,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畅销书《EQ》作者)所说的:

“李卡德巧妙结合自己熟悉的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提出实用而富启发性的洞见。他对快乐的见解,挑战我们每天所谈到的喜悅概念。此外,还告诉我们如何培养这种快乐的能力。”

读者如果真有兴趣阅读这本书,建议可以先读第十六课的〈快乐,经研究证实〉。

这一堂课是介绍了科学家在实验室使用各种科学仪器来测试禅修者,比如说,使用脑电波图(EEG)来测量马修李卡德他们的脑波变化。另一个是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这是测量脑中不同区域的血液流量,可以非常正确的知道脑部活动的位置。

实验结果真的证明了禅修者可以控制自己的脑部活动。而且这种控制能力是长久的,也就是“脑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说法是成立的。这一课的精彩内容,读者可以先睹为快。

【禅修改善情绪】

《EQ》作者丹尼尔高曼在其推荐序〈快乐大师的快乐秘密〉提到:

“在这一方面,马修的谈话具有无可匹配的权威。我見证了他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情绪神经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for Affective Neuroscience)的理查戴维森(Richard J.Davidson)教授的合作。”

接着丹尼尔高曼提到本书作者马修李卡德成为第一位被测试者的过程。

测试像迷你闭关

“在第一个测试中,马修躺在很吵的核磁共振造影机(MRI)中,诊断的影像机器运用巨大的核磁共振,在受试者的身上旋转着。核磁共振可以将一个人的脑部,或其他内部组织的影像准确呈现出來,但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磨难,有些人被困在这个怪兽般的机器会感到惊慌失措。马修躺在核磁共振造影机3个多小时,这期间他按步骤做了几种禅定,包括专注、观想及慈悲的禅定。

“在折磨人的测试結束后,我们冲进房里去看马修的情況,对他剛才所承受的压力,我们心中都有些微的不安。然而,马修微笑着从机器中起身,他的评语是:‘这就像一次迷你的闭关。’对很多人而言,马修的反应是很惊人的,这也说明了他的特殊心境:能夠以平常心,甚至喜悅的能力,來面对生命中的上下起伏,而我也了解到马修拥有全然的生命喜悅。”

也许读者还是会有疑问,认为就算禅修真的可以改变脑部,让我们处于情绪的良好管理中,但也这也是要每个人都走进深山苦修多年,才有可能达到的水平吧?

短期禅修有效果

其实在“快乐,经研究证实”这一课中,作者马修还提到了另一个实验,就是只是经历3个月的短期禅修训练,一家公司的忙碌职员的脑波一样产生了良好变化,并且还提升了大家的免疫系统。

读者除了可以先读我介绍的第十六课的〈快乐,经研究证实〉。赖声川的译者序〈寻找快乐〉也可以先浏览,赖声川风趣幽默的开场白,不容错过,一定会增加你阅读的乐趣。

如果读者喜欢马修的作品,我这里也建议读完《快乐学》,可以去找一本《僧侶与哲学家》来看看,那是马修和他哲学家父亲的系列对话。

马修的父亲对佛教提出了犀利的质疑,读者可以看到儿子如何见招拆招,非常精彩。

反应

 

登彼岸

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文:谭文信

老友推荐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这本书是经历了种族隔离暴行、身患癌症的南非屠图主教与流亡超过60年的达赖喇嘛的一场对话,主题是环绕着喜悦进行。

有趣的是,這本2017年就出版的畅销书,虽然是兩名精神領袖对于喜悅的讨论,却不像一本“宗教对话”;内容总是涵盖着科学研究,就像一本学习情绪管理、探索喜悦的心理学通识。

比如说,在书中,精神科学家理查大卫森提到人的大脑有4种迴路:

1)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

2)从消极状态回复的能力

3)专注的能力

4)慷慨付出的能力

这4种迴路都是独立运作,而且互不冲突。

比如说,像号称李宗伟接班人的李梓嘉,当他积极努力进行比赛时,第一个迴路就会启动,但这未必能影响他不掉进“消极的漩涡”,因此,他既可以积极参与球赛,却又不断的处在消极没有信心的状态里面。所以人是可以既“积极向上”,却又“萎靡不振”的,我们主观上觉得矛盾,其实是脑神经不同的功能。

而第3种迴路“专注”的能力,可以透过专注于禅修、念佛而培养出来。至于第4种迴路,“慷慨付出”是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对身心正向的回馈,也就是所谓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样做,对人的健康快乐确实有正面的影响。

至于积极与消极两种迴路同时并存的情况,屠图主教认为我们应该宽容自己会有这种情况,不要太苛求自己,但达赖喇嘛就认为可以通过转念或禅修彻底改变,也就是可以训练自己从消极状态中回复。

让喜悅远离的8个因素,书中提到有:

1)恐惧、压力和焦虑

2)沮喪和憤怒

3)悲伤与哀恸

4)绝望

5)寂寞

6)嫉妒

7)苦难与困境

8)病痛与恐惧死亡

这些都是“让喜悅远离的情绪与事物”,两个智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面对的方法。

以上8个是让人感受不到喜悅的因素,但有8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靠近“喜悅”。

“喜悅的8大支柱”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的重头戏。

(1)至(4)为心智理性的特质:

(1) 观点 :遠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透过“上帝的视角”,就是全方位的将视野放大,比如说,透过全人类的痛苦來看自身的痛苦,能夠帮助我们尽量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有不安恐惧,全人类也有人不安恐惧,我们並不孤单,彼此可以互助。达赖喇嘛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精彩。

(2) 谦卑 :尽一切努力的柔软,学习放下身段。

这方面,我觉得屠图主教做得最好。虽然我是佛教徒,也被他的言行感动。

(3) 幽默 :大笑、开玩笑最棒了

这两个领袖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书中处处都有欢笑声,自我解嘲的功夫一流。

(4) 接受 :一切改变的起点

在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接受是心智最后一根支柱,它也带领我们通往心灵的第一根支柱:原谅。我们能接受现在,就会懂得原谅,放下执着,不再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人生。”

以下4项是心灵感性的特质:

(5) 原谅 :把过去的自己解救出來,所谓的原谅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6) 感恩 :感恩我还活着。

(7) 慈悲 :一切美德的开始。

(8)付出:不是減少,你会得到更多。就如达赖喇嘛所言:“其实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到头来也能因此发现喜悦,拥有快乐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有智慧的自私”。

这本书是2位超过80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对话,他们大概也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屠图主教已经在2021年逝世,享年90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