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塑德行塑生命
陪读不孤独

18世纪工业革命,英国报社编辑雷克斯(Robert Raikes)家乡成了工业化城市,居民生活情况不堪,贫苦孩童每天都得到工厂打工。孩子没教育,犯罪案例有增无减,因此雷克斯决定为孩童办读书识字班,时间就定在每个星期天——孩子工作唯一的休息日。

雷克斯觉得把孩子的生命从罪恶扭转过来,回到上帝面前,才至为紧要,社会与国家才能现出曙光。因此,他开始了“主日学”,开始了《圣经》的教导。



站者左起:陈启宗长老、林添福弟兄、魏文元长老;坐者左起:叶首火弟兄与林来成牧师。

几个世纪逝如流水,主日学的形式更多样化了,但同样的“使命”一直存在。去年8月,马六甲基督教长老会陪读班正式开办,以陪伴学生读书与完成当日功课为目的,但学习过程中,同样重视生命的教育。

几年前,马来西亚长老会落实“无墙教会”概念,拉近教会与社区的关系。陪读班主任叶首火弟兄指出,去年,7979全人关怀团队执行长黄恩德牧师鼓励教会进一步关怀社区,经讨论后,陪读班便告落实,让附近的清贫学生前来参加。

目前,陪读班有老师16位,即退休校长及老师各两位、正式老师两位、教会弟兄姐妹、长老、牧师师母等。接受受访的除叶首火弟兄外,包括教会事工督导林来成牧师、陪读班副主任魏文元长老、老师颜翠兰长老、陈启宗长老及负责载送学生的林添福弟兄。陪读班初始学生仅10人,今增至13人,师生比例尚佳。

陪读班逢周一至五在教会上课。这些学生或清贫以及单亲,因各样原因加入陪读班。放学后,林添福弟兄把他们接到教会,待享用了午餐,才开始温习及完成课业。

陪读班老师偶到学生家里探访,以讲解陪读班的性质与目的。陪读班即非补习班,也不是安亲班,他们看重生命的需要胜于成绩单的数字。全人关怀团队每月予以每学生150令吉赞助费,若不敷则教会补贴。平日里,教会弟兄姐妹亦不计较,有时碰上周四在教会办的乐龄俱乐部,叶首火的太太亦多煮一些食物,让孩子们享用。



教生活技能课与简单家务

此外,陪读班每周有一小时半的生活技能课,学生学习简单家务,如清洗自己的杯盘、剥鸡蛋壳等。老师亦“活到老,学到老”,抽空参加金钱管理训练(Money Quotient),以便疏导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每周五下午两点半,陪读班另外教导英文课程“Bible League International”,课程与《圣经》有关,80课,花时1年半可教完。逢周六,教会有“生命花园”。魏文元长老指出,他们采用新加坡万国儿童布道的光碟与教材,以主日学方式教导孩子《圣经》课程。无论是“生命花园”或英文课,都让陪读班学生有机会接触福音。

陪读班的节目多姿多彩,一点不枯燥乏闷。每两个月,陪读班的孩子一起庆生;学校假期了,又可参加假期营会。叶首火弟兄提起,马六甲基督教长老会的陪读班“出类拔萃”,曾在全马共15间陪读班中获选优秀奖。结果,陪读班每位学生都能免费去到座落八打灵的“KidZania”(特为孩童设计的儿童城市,内有超过60间机构、90多种职业扮演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及认识各行各业),参与当中活动。

陪读班老师颜翠兰。

老师以爱相陪

陈启宗长老表示,每位学生性格不一,自然需要不同的提醒督促,因此,他们从每班挑一个班长。一个月后,若班长的操行不“合格”,老师便会挑其他学生代替,借此希望学生反躬自省。颜翠兰长老亦表示,过去她未曾执鞭教学,成为陪读班老师后才体会教学真需耐心、爱心,不计较付出之余,还要与孩子们做朋友,了解他们心态,劝导方式或软或硬,实在不同。

一年下来,学生渐有改变,他们虽未信主,却也不抗拒福音。有位孩子的母亲碍于一些原因,阻止孩子继续参加陪读班,后来自费请补习教师。林添福与林来成牧师前去家访时,才知孩子补习两天就停止了。这位母亲也因为当初拒绝了教会好意,不好意思让孩子重返陪读班。但现在,教会再度接纳这位孩子,更盼孩子能好好学习。

要传扬恩典

“爱”让陪读班的老师们愿意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教导孩子。他们不仅盼孩子认识上帝,也希望父母可以来教会。逢教会有特别聚会,如圣诞节晚宴,孩子的父母也受邀参加。而今,陪读班的老师也要把恩典来传扬,邀人认识这份信仰。人们可能拒绝,但他们愿意再三邀请,不言放弃,因他们真爱这班孩子,也爱人宝贵灵魂。

有人问,以后这班孩子小学毕业了,怎么办?

目前,陪读班还没面对这问题,但他们曾参观其他陪读班,有看见一路开办至中学的,而且办得成功,这让老师对未来也抱有憧憬。他们还呼吁,若有教会仍纠结开办陪读班与否,则盼他们尽快参与;没经验的,可与全人关怀团队联办。

社区的需要摆在眼前,基督徒凭着信仰真理,要把祝福带给下一代。正确地教养孩童,也就是教会对国家尊贵的贡献之一。

陪读班礼物赠送。

反应

 

牧羊人

看短片谈人生,迎圣诞

文:何玲慧

看电影是大马人一般的休闲活动,记得小时候,家人都会安排一个月至少看一部电影,然后,在饭桌或日常的闲聊,说一下观后感。我那个年代还要排队预购戏票,随着科技发展,有了电视和和录影机后,我们开始留在家里看不同的戏。后来电脑的发展加上互联网,优管视频的出现,不同的手机App 出现,只要打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就可以轻松下载不同的影片。

于是,看电影这种休闲活动变得更个人化,在公共交通里,很多人都是低头族,阅读信息、电子书,也可能在追剧;个人的休闲活动,不像我们以前的年代可以和父母、朋友一起交流看电影了。

其实一起讨论电影的故事和情节,让我们可以交流不同的价值观,促进彼此的了解。电影也会告诉我们很多人生的意义,激动情感,促使我们爱,并帮助有需要的人。

与人分享观赏

2010年以后,开始了有微电影及短片的制作,时间从三五分钟到三五十分钟不等,设有不同的主题故事情节,制作过程同样有演员、有台词、有音乐、字幕等,然后在网络上播放。这些短片若有经过好的设计和处理,都很有水准,合适与人分享观赏交流。

当我们想到圣诞节时,很容易联想到欢乐、平安、礼物、圣诞树、不同的灯饰、团聚、假期,旅游等等。其实圣诞是有更深层的意义,它带有一个力量,让人有机会彼此连结,在面对不同苦难和冲突的世界中,圣诞节诗歌所表达的盼望和平安,也让人期待平安。

今年的圣诞节,我想介绍一些短片让大家观赏,也可以和亲友交流圣诞节的意义。

第一部短片:《Christmas Truce·圣诞节的休战》

这原是一部电影,但其中有一部分的情节被剪接成短片,说到在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诞节,有士兵用风笛吹起了《平安夜》,随着风笛的音乐,在英德军队的战壕里,越来越多士兵加入合唱。后来彼此走出壕沟,跟敌对的阵营交换礼物如香烟、酒,甚至分享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最后还有足球赛。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停战指令下,英德双方交战的军队自动放下武器,相互拥抱,共庆圣诞。

第二部短片:《Respite at the Christmas·圣诞节的歇息》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拍摄成的短片,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德国家庭住在亚尔丁森林区,为了避开战火。母亲Elizabeth和儿子Fritz 正准备圣诞节晚餐,等候爸爸回来。结果爸爸没回来,出人意外,来了一些不速之客。首先出现的是美国士兵,扶着受伤的队友要求留宿。当Fritz 正布置餐桌时,又听见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国家的德国陆军,他们与队友走散想留宿一晚。虽然母子非常惊慌,但母亲还是定下心来欢迎他们留宿及吃晚餐。不过她告诉这些德国军人,现在屋子里有其他的客人,是他们不欢迎的。

母亲很严肃地告诉德军,如果要在她家里做客,就要遵守她的家规,放下武器,于是他们把武器放在门口。其中一位德军也去检查受伤的美军伤口。所有人坐下准备吃饭时,母亲做谢饭祷告,美军德军也开始放松心情一起用餐,互道圣诞快乐。天亮时,德军美军准备离开上路,德军也指示美军,如何避开德军防线回到自己队伍。

第三部片:动画短片《When You Broken Inside·当你内心破碎时》

这是一部很适合家庭成员观赏的短片,故事情节说到一个小女生在画画时,给朋友嘲笑而有破碎的心。接着她经过一家礼品店,正要触摸这个礼盒时,受到店主的斥责,更加深脸上的伤痕。她回到家想找人安慰,但是发现家人也是伤痕累累。当她感到无助时,有一个人送给她一个礼物,就是爱的心。当这个爱的心进入她的内心时,她得到医治,也得到力量,拥抱遍体鳞伤的人,而他们也得到医治。

第四部片:《耶稣诞生的故事》

在圣诞节里,我们不能不观赏有关耶稣诞生的故事。如果要完整了解耶稣的生平故事,可以观赏以圣经《路加福音》为根据拍摄的《耶稣传》。这部影片已经被翻译成千多种的语言,它影响了很多人的生命。上面的短片节录自《耶稣传》,主要说到耶稣的诞生是奇特的,祂是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祂被预言要在伯利恒出生,祂有君王的身分,却不在皇宫出生,反而在马槽出生。当祂出生时,天使告诉在野地牧羊人会有一位救世主在马槽降生,牧羊人就按照指示找到了耶稣。

在今年的圣诞节,希望透过以上不同的短片,让你可以与人更多的连结,与人分享上帝的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