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大潘安然独处 
力量必强大无比

访问《111封寄不出的情书》作者大潘印证了因缘不可思议之说。

去年6月大潘推荐其处女作《111封寄不出的情书》,获媒体关注刊出,引起不少回响。那时心里盘算若有机缘约他访问,谈生与死、新与旧的议题。



圣诞前,携丧母之伤看了一套有关不告而别的俄罗斯电影《当爱不见了·Loveless》,在戏院门口遇见大潘,然后他也是同看一部影片,于是立马向他邀约访问,他二话不说答允。  

大潘

《111封寄不出的情书》的出版,大潘称之是“缘份”!该书在台湾出版,而过程充满精彩与感恩。 

7年前,当其挚爱的爱人过世,身旁的朋友建议他借文字书写,让情绪渲泄!当时,他处于极度悲怆恸伤,无法下笔。过后他离家出走,思考生命与死亡问题。2015年,他待在中国大理一年,开始萌起书写的意愿,想用文字记载这段情感与对死亡和生命探索的过程。 

由于自身中文不够好,大潘决定找人润笔。那时他在大理认识一位新朋友,对方愿意义务为他修饰。 

“后来我才知道,对方是中国著名翻译家,过去5年中国10大古典英文小说中译,他就占了3本。”对方分文不收让他很感动,由于该书在中国无法出版,他在台湾寻找出版商,后在台湾出版后获不俗反应,在国内也获媒体善意报道,中国也计划推出简体版。对于一位素人作家第一本书有此回馈,他感恩一切。 



书本采用“认识”与“离开”进行,穿插两个不同时空,让读者在隔时空中认识无常。这个铺排,他是刻意如此的。 

“我觉得生命的本质应当灿烂,若只是用直叙很困难展现。我们应用开心灿烂方式来看待生命,只是传统文化綑绑了我们。” 

阅读《111封寄不出的情书》很有电影的画面感,仿佛使用电影手法呈现“生与死”——拥有与失去其实是共同一体。 

独处让人走出悲伤

 

“这其实是一本关于爱情、生活(生命)与死亡的书,它不只是一本‘同志情书’,是一本思考生死议题面向的书。”因书的出版,他认识了生死学学者曾广志医生与临终关怀工作者冯以量,大家一起探讨与分享生死学。 

大潘认为很多人,尤其是华人对死亡很恐惧,并充满负面看法,不懂如何面对死亡。“我有位朋友,母亲生病多年,当送入加护病房时还痛哭不止,我问他为何哭?我觉得他哭不是因为母亲要死,是因为自己的执著,害怕失去,觉得拥有对方,害怕改变,恐惧寂寞,其实我们不拥有任何东西。” 

他发现死亡最大杀伤力其实是寂寞,痛苦源自无法处理与面对寂寞。 

“放下寂寞,学会独处,必然强大无比!” 

他说,人很难放下面子与身段,若能诚实做自己,无需别人认同或肯定,自然会开心,因做自己,活出自己,生命必精彩。 

有人通过书写治疗伤口,但对大潘而言却不是,书写对他而言,只是想分享生命的经验,留下与承载一些曾存在的记忆。 

“我走过伤痛,但最大的力量不是来自书写而是独处,独处让我走出悲伤!” 

死亡是重生的契机

 

对于死亡,大潘一直来都在探索。在男友未死之前,两人散步也曾谈及死亡。“当时我以为自己豪爽性格能面对他的去世,我想大概3个月就能处理,但当事情真正发生,失去他后,我有一年半,生命几乎完全失控,每天至少哭一次,原来死亡的震撼如此巨大!”而他发现死亡之所以震撼,原因是失去所爱之人不懂如何独处! 

喜欢哲学的大潘也发现,独处一直是哲学的命题。他认为唯有能独处才能爱别人,不然爱的只是自己。 

“我们应诚实面对自己与做自己。当然要跨出负面情绪,需很长的时间来学习。我通过教学,与大家分享,如何培养新的价值观,借由新的运作机制来提升自己。” 

死亡,其实也是重生契机,让生者能好好学习。“生命面对极大的冲击或震撼,才会带来改变,而死亡是最大的震撼!它会让我们思考我是谁?我哪里来?我往哪里去!” 

大潘表示,将会继续往宗教探讨生死,但不会走进宗教组织或团体,因会受捆绑。 

“我们可学习聆听大自然与自己的声音,别被外在文化与价值观框住!”他表示很多人选择做井里蛙,因为待在安全区会比较安全。 

Profile

父母是农夫,童年在热带雨林度过。

毕业后在亚洲工作好几年后到德国柏林语言学院念书,

回国后遇到心爱的人,并在旅游业工作、

教书及从事社会工作,偶尔写写文章。

17年半后,爱人忽然逝世,离开马来西亚,

继续思考、探讨生命的意义。

大潘的书

内容为真实经历,作者从挚爱之逝谈人生再探,面对17年爱人无预警骤逝,自我疗愈,并分享人生粹练的智慧。书分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从两人认识开始,第二条从爱人去世开始,两条线索以交织的方式呈现。除了写爱情,从热恋到分手又复合,娓娓诉说爱情、生活的学习成长,乃至突逢丧偶,在伤悲中沉淀后自我疗愈的历程。

跟着感觉出走 

日前正在准备第二本的大潘,在新书即将出版之前,竟犹豫了。“原本去年写好,重看后觉得写得不够好,我要重写,因此下来3个月会去杭州,继续修改。” 

新书取名为《退休,一个人离家出走!》

 

大潘鼓励离家出走,一个人离开熟悉环境出走。“在国内不算,不要结伴,不然思维跳不出来,完全一个人出走,生命议题才会跑出来!”

当然,他担承独处会有危险性,他本身有好几次面对活不下出的感觉。“我会去人多的地方,用平衡的方式来面对害怕与恐惧。很感谢自己有静坐习惯,它提供我另一个机制,通过呼吸调整情绪。” 

他表示,完全放空是两三年后的事,心中升起一种平和感觉。“独处其实也是一种冥想。” 

有人或以为离家出走很奢侈,会花很多钱。大潘分享离家消费并不会太高,他举例自己曾在大理住了一年,自行煮食,脚车代步,每个月花不超过1000令吉。

改变生命自己决定 

“生命是自己的,要不要改变,别人无法取代!” 

过去6年,他一直在出走路上。“我是跟着感觉走,听当下声音,即使碰壁,不要紧,可转弯也可随时纠正。”

他强调,“快乐”应是为生命的主题曲。

阅读通往世界门槛 

大潘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小学时很爱阅读的他,长大后则一直思索我是谁、生命是什么?他阅读书籍很广范,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神学/佛学)……全都涉猎,而过去8年,他则钻研性学。 

“我也爱看医学报告,从中了解生理与心理的反应,了解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反应,是如何产生情绪干扰与问题。” 

至于文学,他坦承较少接触,但偏爱哲学与宗教学,因后者的生命议题探讨上很引人省思。 

他特别推荐《僧侣与哲学家》,自己现已看第三回了。“内容很好,赖声川的中译很好,思考深层的生死问题,要慢慢看才能消化。每过一段时间重读,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 

至于新的一年,大潘可有什么阅读计划? 

他立即展示手机上的电子书,那是个小型图书馆,随时可阅读。目前他在阅读《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人类心理进化史。

通过分享快乐真实 

“它很符合我的人生观——人性本善。”他表示通过分享快乐才真实。与出走一样,大潘没有任何的阅读规划。“就像出走,我不刻意规划,到时想去哪里、想读什么,自然出现。” 

阅读对他的最大意义是让自己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很多时候因为主观经验的侷限,加上文化与家庭的影响,让我们的经验很有极限,但通过阅读可吸收新的知识。” 

采访后语 

访问大潘是在圣诞期间,两年前访问欧阳文风也是同样时段,岁末总让人思绪有种沉淀的氛围,而他们两人有个共同点:很笃定自己要的什么。这种活出自已的气度,让他俩拥有各自精彩的生命姿态。 

告别大潘,走在人潮汹涌,佳节浓郁的街头,竟有种“无比孤独”的感觉。耳旁回响的是大潘的那句话:人若能独处,力量自会强大无比!

反应

 

副刊

每个变化,都是为了不要变化

2018年3月份,全球主要关注的焦点与中国两会脱离不了关系。无论是国家主席任期等修宪问题,还是国务院体制大调整,抑或是两位蓝红记者的“表情包”等花絮,都反映出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牵动全球的走势。



作者简介

孔诰烽

◆孔诰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公民抗议和民族主义。

◆著有《中国特色的抗议:明清时期的游行、骚乱与请愿》和《浮夸中华:大国雄起与香港主体的前世今生》,编有《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转型》。

◆曾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展与变化》、《新左派评论》、《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亚洲调查》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获过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5项著作奖,他有关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出口导向发展的研究,被翻译成6国语言发表,并获苏黎世世界社会基金会论文奖。



当前,除了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媒体外,全球主要媒体的报导几乎可以感受到,中国过去的迅速崛起,以及近期的政策与制度变化,都被视为是中国正在试图改变现有的全球秩序。然而,这样的改变,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正朝向掌握全球霸权的时代迈进呢?显然,解答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其答案也将会是开放式的。

孔诰烽这本在2016年出版的《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中文译本(英文版本在2015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实就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模式与推论。这本著作主要从中国自身的长期历史(至少从明末清初开始,这也是中国现代金融史开始萌芽的阶段),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两个角度切入,并透过丰富的史料与信息研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推断。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重点讨论了4个常识性的概念错误:即(一)中国作为另外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破坏正统观念;(二)中国强烈地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权利关系;(三)中国有能力替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以及(四)中国经济发展将能恢复全世界的财富。

上述的误区,实际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投入大规模资金“独撑”全球经济发展后,就逐步蔓延开来。尔后,“中国经济崩溃”、“中国硬着陆”、“中国威胁论”等等的概念也陆续衍生,都反映出市场对中国崛起与变化的担忧。

中国式变化 为了称霸全球?

若回顾历史,中国确实曾经是亚洲地区的朝贡贸易秩序的中心点,而明朝初期的海航技术,确实也对远至印度洋地区的产生影响力。然而,倘若跟随历史的步伐前进,加上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类似中国会恢复当初朝贡贸易秩序中心地位的忧虑,无疑是杞人忧天的。

中国目前的变化与崛起,并非依赖于任何文化基础的支持,或文化圈的认同感;而是完全基于赤裸裸的经济利益与权利政治。

另外,有别于过去区块历史下,中国作为区域系统的唯一主导力量;在今天全球化市场的秩序下,中国不断上升的地位变化,更主要还是面对着来自美国长期霸权体制下的竞争与障碍。

因此,即使目前出现任何变化,中国还远没有成为可以改变现有的全球新自由主义秩序的颠覆性力量。这主要在于,中国本身就是这一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正是中国向美国提供了低成本的出口与信贷,才能帮助美国稳住其全球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在现阶段而言,都不足于形成威胁与牺牲全球经济市场的超恶性竞争。

换言之,中国近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化,其主轴不过是在跟随现有的游戏规则,但试图稍微或逐步改变游戏规则,这对周边区域的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带来了更为有利与竞争力的发展条件。至于长期而言,要完全改变全球化的游戏规则,这还需要视乎中国近期经济与政治改革进程是否能顺利展开。

于是乎,中国目前的大变化,实际上还是为了其不变化的本质而来。所谓的不变化,就是国家整体的不变化,以及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建成。但是,这样的变化,真的能换来不变化吗?

只能说的是,目前全球化的霸权掌握者,依然还是美国。

中美贸易战,不过是底线上博弈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进入第二年的任期,中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似乎越来越紧张。其中,美国商务部于2月27日发布对中国铝箔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终裁定,对进口中国铝箔征“双反”税最高超180%,终裁认定的中国企业倾销和补贴最高幅度分别为106.09%和80.97%,且“双反”税率有效期为5年。这也是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第5次“双反”调查。单单两个月内5次的“对付行动”,是否将演化成为中美间的贸易战争?中国近期的变化是否是应对类似的行动呢?

中美贸易一直摩擦

或许这样说,目前中美贸易的演变,决定权还是在于美国想走多远。由于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要实现竞选时的诺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没有停歇。但面对美国“频频出招”,中国目前还是有许多应对的方法。毕竟,中美贸易额占美国外贸比重已经达到14%(不再是2000年以前的不足4%),要挑出对美国进行反制的贸易课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

目前的问题还是在于,中国要朝向的目标,并非称霸全球,而是为了让社会与民生等维持稳定不变,从而全面落实小康社会。

因此,中国在对外贸易的争端中,所采取的策略,应该还是在双边与多边关系上,保持稳定,减少不确定性,这对中国而言就有了独特的重要性。

可以预计的是,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双方基于不同目标而相互试探底线的过程中,因此,中美爆发全面的贸易大战的概率不大。正如这本书所言,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现有的国际秩序,而中国精英阶层的利益也在维系着这样的联系。这意味着,中国展现务实的弹性,与美国达成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这在当前是更可能的选择。中美在贸易问题上的纠纷,将是一场底线之上的博弈。

结语:
中国,这条路还能走多久?

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背后的重要元素其实就是美国。而美国的霸权,就在于它善用所谓的“美元周期”。这个周期转换,曾经让不少国家从上升期迅速往下挫,随手拈来,70年代末的拉美经济崩盘、日本90年代“失落的10年”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下,亚洲四小龙与四小虎的经济破灭等等。

回顾先例,被这个美元周期捧完又杀的经济体,有些一沉不起,有些强势复元。中国在过去15年被推捧到高崖,再到目前开始出现疲态的“新常态”走势,未来将会出现怎样的走势,这还需时间印证。或许,套用孔诰烽的话:“这就要看中国在盛世时累积了什么样的业了。”

书中关键词

◆中国的繁荣一直依赖于全球新自由主义秩序,即基于扩张的、无障碍的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活动。

◆中国可能寻求一些方法来改变在这种安排下的权力平衡,但中国的真正兴趣其实在于保持现状,而非主导世界……因此,中国与其说是全球现状的挑战者与解决方案,不如被视为全球现状的基础和矛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