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律度——从自由诗谈创作的愉悦:
从无限的观点来看一尺之棰的简练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锦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文赋》(尝试求得虚无之像,从无声中敲打出音乐。小篇章存有深长之意,寸心能吐出大道;越在言外之意越广大,越被抑制的思想越深入。)

       

中文诗从古典诗到自由诗,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音尺或律度的铺排(在律度的用心上可以说古诗和现代诗是一致的)。律度是音阶,写诗如谱曲,那是语文的“音乐”。音乐有休止符,诗一样。这一切都是时间的行迹或者姿态,一行一行完成以显现一个空间/意境。自由诗在语词上看起来比古典诗词简单,究其实它挑战语言的律度,口语的音尺急促缓和多变,比用平仄和字数限制的格律复杂多了。语言的律度不是一种形式化,语言的气度缓急调和正是词语表现个别姿态的重心,它让词语脱除意思而产生诗意(陈世骧先生说那是一种示意(poetic signification),那是区别韵文(诗的语言)和散文(意义的语言)的关键点。我们略读以下这一首〈散文化之必要〉:

当舞被姿态凝结/诗被修辞所学/爱被经验拿捏//就像花用身体/把泥土的颜色转化/又把泥土的颜色归还//泥土不是花的堕落//散文化也不是诗的降格   (2017:134)

我曾在分享诗人游川和傅承得的短诗时引法国诗人马拉美〈诗的危机〉说:当我说“一朵花!我的声音铭刻的每一个形式,指的不是一般已知的或绽放在花圃里观赏的花,而是像音乐那样响起的,一朵文字里馨香的花,不会出现在任何花圃!”(“I say: a flower! And, out of the oblivion where my voice casts every contour, insofar as it is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n bloom, there arises, musically, the very idea in its mellowness; in other words, what is absent from every bouquet.”)他这个纯诗的概念,和陈世骧的诗的“示意”异曲同工,透露诗(情志 :I say)乐(声音: musically)舞(动作:arises)的密切。这样的情动让诗显露出朗诵和舞动律度,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词语的意思。诗之有别于散文,不在词句的散骈疏艳,恰恰在诗是一种示意、是意象,不在词语的文义。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所谓摄影的定格和构图,词语作为形式/定格/构图,除了“知(识)面”(Studium),更重要是引导我们看到“刺点”(Punctum)的细节。一般上,在“知(识)面”上我们对古诗有刻板观念,尤其偏执于宋词元曲的婉约,却忘了这些古典诗词也都不表意而多表情态意境;换个疏淡质朴近口语的词语一样有诗人要表现的情态意境/刺点(比如: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难道能不是好诗吗?)一首诗,若能从词语让人看到一花朵的馨香,必也能叫人从花色看到泥土。诒旺《行行》对此是有自觉的,他因此强调笔走简练,启动言外之意。



说是坚持,也不至于强求,生产的过程算是顺畅的,仿佛已经启动且热身足够的引擎,转入人生的半途,不图短程的狂飙,想走久一点的路。时间、性格与观念使然,画与诗都笔走简练,打个比方,希望它们简练如按钮,一经启动阅读,能有言外之意。(2017:210-211)

这里有诒旺作为诗人的坚持和对细节的挑剔,他要的不是说出什么——不是构词造句叙述一件事情,而是把所叙述事件的表情姿态示意出来,表现的是才情的逻辑、美的逻辑,不是思想的逻辑。要表现的诗意是不着痕迹的——〈内在风〉:

走在风中/化作书法:/我的身体是不断消失的笔划//一种内在的启动/使你不再服从外在的季候/风(2017:135)

诗须借词语声东击西,如舞蹈借喜怒哀乐的行为表情来声东击西,暗示行为表情之间蕴藏的真意——一种“呐喊与喉咙”之间的空洞:

我从你的身体看见自己的空洞/就像一声呐喊/渴望回到喉咙(2017:35)

声东击西是一种相对性,笔走简练实际上是把事物的相对性表现在有限(词语)与无限(诗意)上,因此诗〈那个〉表示:“诸般呐喊都很寂静 /我们都知道那个 /说不出来的 /答案。”(2017:47)因此,读者会看到小裸人除了带着吉他,还“长”了一对大耳朵翅膀:如影随形,有无相间。

相对性说明一尺之棰,是有限的;但它的分割是无限的:今天取其一半,即二分之一,明天再取一半的一半,即四分之一,如此分下去,从理论上讲,总有一半留下。留下“万世不竭”的空间。无限分割的相对性诗原理,尝试处理虚妄的词语不能避免的假像,只能求得相对的真相。就此〈Say a Little Prayer〉: 小到像最初,/就没有更大的了。 /大成若缺,/又一无所缺。(2017:158)

反应

 

副刊

新书面市《褪色》

如果你年轻,或者已经年轻,又或者你早就发现生命力所在时空非你想象的那么狭小,那么散文集《褪色》在等你。

《褪色》是渲染出界的生活,收录16篇散文,分3辑:



辑一《记忆你为尘土》6篇以茨厂街的今昔情境追憶患阿兹海默全身僵硬如大卫雕像的大哥,尝试感觉他思维的涌动,感悟城市与生命个体的交错。

辑二《未及》6篇多是自身反思。自身内在外在两方互相猜测——内心与周遭情物事的相对立,人生总避不开好事多磨、等待或凝望的纯粹时间,嵌进去构成了后来的我们。

辑三《换了人间》4篇相对是空间刻度,有切实历历在目的常人和不可忘的常事,写母亲写狂师写狂狷岁月。这些书写让你明白当时间变作石头不给人留任何窥看空隙,钻营记忆剩余的人情碎屑就是呼吸。

照片充满故事

作者出生在雪兰莪两小河的交汇处双溪威,父亲跟英人开矿,一家住3号铁船公司厝。童年的眼睛看白沙、锰、矿湖、废铁、树奶脚,牛队羊群和它们的粪干以及各色人嘴脸。



三辑散文因此用了三张矿场旧照分隔,第一辑旧照是50年代新建的矿场公司厝,拉进看是几个男孩一只白狗;第二辑和第三辑的分隔照是作者从来没有到过的恬静而炊烟袅袅的老家端洛。集里还有充满故事的照片,与散文集的书写作情境对映。

作者:黄琦旺出版:南方大学学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