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放下父母权威
亲子关系更和谐

你是一个有效能的父母吗?你对孩子的教养心态正确吗?你愿意成为让孩子效仿的模范父母吗?

对于以上的问题,如果你不太确定或有点犹豫,是时候要改变了。放下父母的权威,跳出传统框框,学习经营一段有温度的亲子关系吧!



人人皆知,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可是,很多父母却用错了方法,总爱把长辈教育自己的那一套用在孩子身上,尽力展现父母的权威。这种方式就像拿着一把手枪强逼孩子服从命令,还自辩那是为了孩子好。

从表面上看,孩子乖巧地服从命令,内心却压抑着各种负面情绪,情绪爆发是迟早的事。相信很多人应该明白这种感觉,因为你也许曾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辅导组资深督导、游戏治疗组组长兼社会教育组资深讲师余莹樱,是《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父母亲手册作者锺思嘉教授所培训的第一批“父母效能系统”大马种子老师之一。

帮助父母作出改变

来自台湾的锺教授于1994年将源自美国的父母效能系统课程引入台湾,并进行本土化改良展开培训。



锺教授认为,孩子是无知的,父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就有责任好好教育他们。可是,他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心态并不正确,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系统,因此他希望通过父母效能系统帮助父母作出改变,让他们能够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

余莹樱表示,该系统主要是培训父母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养态度。一般上,华人父母看重权威,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整个家庭都被他们的传统思想牢牢绑着。这种教养方式一代传一代,不断恶性循环,导致很多父母都无法跳出框框。

“国以家为‘点’,若家庭生病了,社会也会生病,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生病。所以,父母先要作出改变,方法只有一个——学习!”

余莹樱:要改变一个成年人不容易,但只要醒觉心一打开,他们会受感动或产生内疚感,进而开始反省自己的做法。

以人性为出发点父母效能系统以人性为出发点,主要教导父母以人性化的平等方式来对待孩子。你知道吗?你今日对待孩子的方式,与你的过去是息息相关的。

余莹樱解释,对一个愿意学习的父母来说,打骂孩子会令他们内疚,但又很难跳出这个框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传统教养方式。比如,跟父母顶嘴就是不孝;违抗父母的命令就是不孝;孩子搬出去住就是不孝;把父母送进疗养院就是不孝等等。

“传统的中国道德伦理把华人父母绑得很紧实,导致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很多挣扎。通过回顾自己的过去,过程中有很多情绪会出来,这也有助于调整一个人的思维和心态。”

根据孩子个性教育

一对夫妇结婚生子,没有人会教他们如何教育孩子。一般的做法是,沿用以前父母或长辈的教育方式套在孩子身上,也就是利用一大堆教条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面对父母的种种辖制,孩子长期压抑下来,直到进入青少年期,他们便会开始反抗。其实,孩子的反抗是为了要争取自主权,脱离管束,能自由地做自己的那一套。可是,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变坏了,反抗父母是不对的。从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斗争就从家里开始了。

父母应该思考,孩子变成这样,难道他们完全没有责任吗?这样的孩子是谁教出来的?

“我在帮助孩子做游戏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种无力感,因为孩子好不容易在疗程中稍微有进展,可是一回到原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问题又复发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通过父母效能系统来改变父母的思维和心态。”

借助课程改变思维

由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主办的“父母效能系统”课程,将从3月10日起开课至4月28日,每星期一堂课,一共有8堂课,时间是傍晚7时30分至9时30分,上课地点是位于斯迪亚旺沙的生命线协会。

该课程内容涵盖基本教养态度、孩子的行为目的、父母的情绪、期望与信念、反映倾听、问题所有权与我讯息、鼓励孩子的方式、行为结果、家庭会议以及民主教育的原则和挑战。

虽然一星期只上一堂课,但余莹樱清楚知道,对父母来说,要维持两个月并不容易。她要求参与者务必出席每堂课,因为内容是有连贯性的,少上一堂课就脱节了。

加以运用所学

“其实,这就是一个8天的课程,我们之所以安排一个星期一堂课,是希望父母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内容和进行实践。父母可以在上课后的一个星期里,把所学的加以运用,若遇到任何问题,下个星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我们可以成为父母背后的一个支持团体,这种学习方式才会有效。”

“在课堂上,父母也可以透过聆听别人的问题作出省思,或从中经历醒觉。不要把自己封闭在自家的问题里,只用自己的方法处理,这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

促进亲密关系

她指出,亲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在于有效的沟通和情绪管理,方能跨越亲子间的种种问题,促进亲密关系。

“要搞清楚,不要以为打骂或惩罚孩子后,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教养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致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该课程的目标对象不仅是父母,也适合夫妇、教育工作者、职场人士、企业家等参与,内容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余莹樱将根据《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一书进行授课。

把主权交给孩子

当然,父母终究是疼爱孩子的,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那份爱依然存在;问题是,父母很多时候都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不满意。

余莹樱指出:“父母总是想办法介入孩子的行为,希望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时甚至强逼孩子发誓要改变行为。孩子会想:为什么大人可以犯错,小孩子不可以犯错?他说谎也没伤害到别人啊!”

她认为,父母应该把主权交回给孩子,不要一味指责孩子的某个行为,乃是要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打开醒觉心

“孩子说谎一定是有原因的,很多父母只会冲着说谎而生气,根本没有好好了解他们为什么说谎。”

谎言被揭穿后,孩子当然很害怕,也会答应父母不会再犯,问题看似解决了,其实并没有,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为何说谎,他们利用父母权威来压迫孩子,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心中积累的不满就越来越多。

这么说,难道上了8堂的“父母效能系统”课程就能马上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心态吗?“至少他们会有所醒觉。要改变一个成年人不容易,但只要醒觉心一打开,他们会受感动或产生内疚感,进而开始反省自己的做法,并敞开心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和心态。”

错误价值观荼毒孩子

有些人会认为,现代父母应该不至于那么糟糕,至少大部分的他们拥有高等教育水平,在教育孩子方面想必没那么“传统”,而且教养方式一定很“现代化”。

余莹樱曾接触不少形形色色的父母,她不以为然地说:“未必哦!父母的权威基本上是不分年龄的,就算是年轻父母也爱展现权威。所谓‘现代化’的教养方式,我最常看到的是父母鼓励孩子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标。”

这种现代父母在思维上还是很传统的。他们注重学术成绩,认为孩子未来能够从事高尚职业才算是成功。

有些父母会让孩子见识名车、大洋房、名表等,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读书好的人就能拥有这一切。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不断地荼毒孩子的思想。其实,父母是怕孩子以后活得辛苦,认为只要读好书,以后就能过上好生活。

“曾经有一名12岁的孩子问我:‘考到好成绩真的会有很好的生活吗?妈妈说,只要我考到好成绩,进到好学校,我就会生活得很好。可是,我现在都生活得不好。’这个孩子因为害怕考不到7个A,还萌起了自杀的念头。”

把“称赞”换成“鼓励”

“在这件事上,父母必须付上很大责任,但他们却说这全都是为了孩子好。当一个孩子长期承受父母权威之下的压力,弱小的心灵很快就会被压垮。”

父母应该学习多鼓励孩子。要知道,“鼓励”和“称赞”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家长都是在“称赞”而非“鼓励”孩子。过于“泛滥”的称赞只会令孩子怀疑父母的真诚,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她举例,一名4岁的孩子写了满满一页的文字,如果父母只称赞说:“写得太好了!”这就是盲目的称赞。

正确的鼓励方式是,父母可以指出其中一个写得较好的字,称赞说:“这个字写得很好!”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特别关注那个字,同时也会发现其他的字写得不够好而做改正。

“只要鼓励做对了,孩子自然会有改善,这样的鼓励才是有效的。”

反应

 

言论

何必穿校服陪孩子上学/郭碧融

网上一个流出的视频显示,一对父母穿着大人版的校服陪伴孩子开学,父亲还非常细心地帮儿子调整背带、背上书包和水瓶,结果引起网民热议,声称这家人很可爱,有者更表示,如果他父母也这样做,他绝对会天天乖乖到学校去上课。

这个举动值得赞扬吗?表面上看来父母是很疼爱孩子,但在孩子要开始学习独立之际,父母却不舍得放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是一件好事?

将加剧孩子依赖性

孩子的成长需要历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与心智发展,比如婴儿期最需要父母的陪伴,足够的陪伴将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并养成正向积极的性格。

当孩子进入童年期,他们就迈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离开家庭前往学校接受系统的知识训练。

无可否认,孩子刚开始入学时比较难适应学习生涯,但父母若能与学校教师沟通,并关注孩子的课业,一般上就能协助孩子融入学校环境。

去学校上课不仅能让孩子学习知识,也能培养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装备自我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开课首日,学校里的哭泣声并不是“奇异”现象,毕竟孩子总会对陌生环境感到不安与害怕,但父母亲无须过度担心孩子会受委屈,因为在老师引导下,孩子通常在数日后便克服心理障碍。

若父母在这个阶段依然陪伴孩子去上学,或会加剧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久而久之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会被打倒。

出现草莓族啃老族

在90后与00后相继踏入社会工作后,就有雇主反映这个群体的多数人是“草莓族”,在工作上一遇到问题便辞职。

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的家庭数量日益提升,使多数90后出生的孩子都在安逸环境下长大,父母亲大多能满足他们的物资需求,而他们也不必承担家庭的经济压力。

反观那些在70、80年代出生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所以身上穿的和用的多是旧物,开始工作后就要与父母一起承担家庭开销,包括负担弟妹的学费,所以不会动辄辞职不干。

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大多不了解辛勤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往往在踏入社会时希望工作性质符合自己的意愿,一旦无法找到理想工作就选择失业,以致“啃老族“现象愈来愈严重。

孩子上学自己背书包和水瓶是生存技能的基本训练,如果父母连这点都要帮忙孩子,那就是宠爱了,恐怕会养成孩子的懒惰性格。长大后的他们只能选择留在父母身边,因为社会上不会有其他的爸妈帮他承担应有的责任。

现代父母提倡爱的教育,但爱并不代表宠溺,否则只会养出“草莓族”、“啃老族”、“月光族”、“躺平族”,这又要怪谁呢?即使我国通过老年人法案,以对付那些没有供养父母的子女,问题是,所有的子女都做得到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