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新药:抗凝血逆转剂
凝血不再有血块

手术进行时,一直存在着矛盾的状况。一旦遇到紧急手术,对医生来说出血是不好的现象,所以会一直想尽办法止血,也就是凝血。然而,这凝血也有可能会带来血块,倘若凝固血块流至大脑或心脏血管,就会造成阻塞,那极可能会引发中风等严重疾病。

医生到底应如何处理?日前医学界的新药物:抗凝血逆转剂就是医生最好的帮手,也是病人的救星,它不但能止血也可以稀释血液,不会造成血块出现。 



拿督拉沙里奥玛医生( Datuk Dr. Razali Omar)

手术过程中,最怕大量出血。一旦遇到紧急手术,医生最怕什么,那就是担心病人血流不止,除了延长手术时间,还会增加病人风险,甚至让病人在手术台因此丢了性命。 

对病患来说是一般脑部及脊椎的手术过程中,最危急的状况就是大量出血覆盖神经,遇到危急时,大都以电烧方式来止血。另外,脑外伤或脑血管破裂,引发大量出血,医师必须在短时间内控制出血情形,才能提高患者存活机率。传统的止血方式中,止血棉最为常用,但止血的时间越长,患者承受的伤害就越大。 

可是止血也不见得是好事,很多人都不知道,控制出血风险本就是件矛盾的事情。出血太多生命会有危险,那么血凝严重的话,就会出现血栓的问题,也会有生命的危险。 

快捷控制出血

血栓引起的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在全球十大死因长年名列前茅,也会造成相当沉重的医疗支出和照护负担。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每年有数百万的患者在使用抗血栓药物。所以,抗凝剂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各大医药巨头垂涎的热门市场。 



那么,有矛就要有盾,如今马来西亚国家药物监管局批准医生在紧急手术时,可以以使用一种俗称“抗凝血逆转剂”的药物(idarucizumab),来解决这问题。在手术台上,若针对严重出血,医生可以让病人直接口服抗凝血逆转剂药物,为最大限度的的疗法,包括身体局部管理、复苏和考虑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可以通过补充凝血酶或凝血酶因子,是目前最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控制出血,并为病人带来新希望,因为有效的止血对医生临床手术帮助极大。 

然而,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患有心房颤动症,状况就跟止血刚好相反。如果没有给予抗凝血逆转剂的药物,容易因心律不整引发血流不稳,造成血栓形成。 

能进行紧急手术

简单来说,抗凝血逆转剂的作用为避免血栓形成,目的在于预防脑血管栓塞和静脉栓塞,因心房颤动症造成血栓,而引起的心因性脑栓塞,可使用抗凝血剂来避免血块形成。 

在抗凝血逆转药面世前,心房颤动症患者必须停服抗凝血剂,并等到药效完全消退后,才能动手术。这也意味他们无法接受紧急手术。 

对心房颤动症患者有极大好处

国家心脏中心高级心脏和电生理科(Electrophysiologist)专家拿督拉沙里奥玛医生( Datuk Dr. Razali Omar)就表示:“抗凝血逆转剂是透过稀释血液浓度,以防止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液在心脏中形成血块,它为心房颤动症患者带来极大好处,特别是血栓栓塞时,血管中的血块有可能随血液转移到其它身体部位,随时能堵塞血管夺走人命。不过,当病人必须接受其它治疗时,我们不得不为病人逆转抗凝血效果。” 

效果显而易见

而且他还说,病人在服用了此药物后,很快就可以看到效果。此药还没面世时,他不得不用传统的方法,停服抗凝血剂,然后还要观察病人状况。他解释说,手术的时间长短很重要,一旦错过了最佳良机动手术,就必须等好几天,甚至是更久。 

“比如说,病人甲和病人乙都是患有心房颤动症,都需要进行手术,如果病人甲状况一旦不理想,就不能马上为他动手术,等到情况稳定可进行手术时,医生本人或者在忙着为病人施乙手术了。” 

不过,当心房颤动症患者必须动手术时,医生在获得逆转抗凝血药物如达比加群酯的药效后,能进一步防止患者在手术后血流不止。 

他还强调说,预防中风是心房颤患者的首要治疗目标,而抗凝血逆转剂更是整个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比起以往使用的华法林(warfarin)及其他传统治疗,能更有效、更安全及更方便预防中风。 

研究指亚洲裔人士本身脑出血风险已较其他种族高出最少两倍,而且很多都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纪大动手术本来就有很大的风险,可是在服用抗凝血逆转剂后,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手术,而且手术非常顺利,这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副作用出现率低

其实,医生在用药前会先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检查及详细的评估后,合适服用抗凝血逆转剂的患者,只要按照医生的意见,定时服药及避免增加出血的生活习惯与活动,预防中风的效益是远高于出血的风险。 

因此患者在服用抗凝血逆转剂的时候无须过分担忧,可安心依照医生的指示定时服用。由于心房颤动可引致中风,而中风有机会为房颤患者带来极严重及不可逆转的伤害,故患者先与医生商讨,平衡其中风风险及出血可能性后,再由医生决定处方合适的抗凝血逆转剂。 

值得一提的,拿督拉沙里奥玛医生还说,目前服用此药的病人,并没有出现任何的副作用。他解释说,药效大概只有12个小时,所以副作用的出现率很低。之余,长期服用会有怎样的副作用,还是有待观察。 

了解心房颤动症:

心室收缩比正常速度快

心房颤动症的发病率为患者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大大提高患者中风的机率。现有的统计低估了亚洲心房颤动症患者的人数,但随着保健意识提高、老化人口增多、生活习惯(lifestyle diseases)病例日增时,心房颤动症就会显得更普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0岁以下的患病率为1%,随着年龄增加,房颤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心房颤动症通常导致心室收缩比正常速度更快。在这种情况,脑室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用血泵的肺部和身体完全填充。 

常见症状:

心房颤动症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虽然一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危害(血栓栓塞并发症)仍然存在。 

心房颤动的危害就是血栓形成与栓塞。当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属预防性治疗方法

所以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症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抗凝药物可以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8%。抗凝治疗只是针对心房颤动症的一种血栓栓塞危险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它并不能消除心房颤动症,因而亦并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 

哪些病人需要抗凝治疗呢?那就是心房颤动症以前有过中风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又或者是属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和透过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都适合抗凝治疗。

知多一点:

Idarucizumab

用药对象:急需逆转抗凝血作用的成年人病患

Idarucizumab 是一种人源化抗体,或称为Fab,它是一种能逆转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的抗体型解毒剂。Idarucizumab 只捕抓dabigatran 因子而已,逆转抗凝血作用,但不影响凝血序列反应。 

Idarucizumab 适用于那些正在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但需动紧急手术、处于危急情况、命危或血流不止状况,而急需逆转抗凝血作用的成年人病患。 

世界各地正在进行多项关于Idarucizumab的研究和实验。Idarucizumab是目前唯一一个正在进行研究和实验的口服非维他命K拮抗剂(NOAC)逆转药。 

2015年9月,欧洲药物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旗下的人类宜用药品委员会(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批准使用Idarucizumab,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于2015年10月批准使用此药物,而马来西亚国家药物监管局也接着准用此药。 

Dabigatran Etexilate

作用:功效比旧式薄血药优胜

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已被广泛核准为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品,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和慢性血栓栓塞疾病。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有效阻断凝血酶的作用及进一步反应,避免形成血栓。 

有别于维生素K拮抗剂,Dabigatran能取得可预测且稳定的抗凝血效果,药品交替作用低、不存在食物与药物交替作用,不需定期抽血监测疗效或强制性调整剂量。 

医学界目前已完成多项国际性大型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达比加群酯的功效确比“华法林”(Warfarin)这种旧式薄血药优胜。 

切勿掉以轻心

达比加群酯已用于预防病人因髋关节及膝关节等骨科手术后出现血栓阻塞血管,而对于患有心房颤动症的病人来说,达比加群酯可以预防中风药物,成为“华法林”50年来第一个对手,为医学界带来全新方向。不过,医学评论员亦提醒业界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获准使用达比加群酯的范围包括: 

●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和存在中风风险的病患以预防中风与全身性栓塞。 

●用于进行全人工髋关节及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患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c) 

●用于治疗深部静脉栓塞(DVT)和肺栓塞(PE)及预防成人病患再次患上DVT和PE。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123位使用Dabigatran的病人,需紧急接受手术或过量导致无法控制的出血,使用此药物后,89%病人在4个小时内完全逆转Dabigatran的抗凝血作用。 

反应

 

全球大抗疫

英美团队发现 AZ疫苗凝血“触发因素”

(伦敦2日讯)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导致牛津-阿斯利康冠病疫苗接种后极为罕见的血凝块的“触发因素”。

在英国威尔士加的夫和美国的团队详细展示了血液中的蛋白质如何被疫苗的关键成分吸引。他们认为这会引发连锁反应,涉及免疫系统,最终会形成危险的凝块。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研究人员对罕见血凝块的研究有两个初步线索:一,只有使用某些疫苗技术才有更大的血栓风险;二,有血块的人有不寻常的抗体,会攻击血液中的一种叫做“血小板因子4”的蛋白质。

英国使用的疫苗,原理都是将冠病病毒的遗传密码片段传递到体内,以训练免疫系统。

阿斯利康使用腺病毒(特别是来自黑猩猩的普通感冒病毒)包裹在脂肪球内编码,作为其微观邮递员。

研究人员认为,腺病毒可能与某些人身上发生的罕见凝块有关。因此,他们使用了一种称为冷冻电子显微镜的技术,以分子水平的细节拍摄了腺病毒的图像。

他们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腺病毒的外表面像磁铁一样将血小板因子4蛋白吸引到它上面。

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之一艾伦帕克教授说:“腺病毒的表面非常地负极,血小板因子4非常地正极,两者结合得很好。”

据信,在将血小板与它所附着的部分外来腺病毒混淆后,身体开始攻击血小板因子4。因此,抗体被释放到血液中,与血小板因子4聚集在一起,引发危险血凝块的形成。

不过,情况非常罕见,在英国施打的近5000万剂阿斯利康中,只有73人死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