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有些声音 永远不允许被听见

古往今来,女人难为,始终被强加诸多苛刻完美的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之规范、使命、责任,而且理所当然,不能质疑,只能符合模范,不能后悔。

在歌颂母爱光辉的社会里,后悔做妈妈,是绝对不可言说的禁忌。有些声音,永远被道德枷锁牢牢地桎梏着,不允许被听见。



当母亲一定是件神圣、美好的事吗?看着孩子的脸,就可以弥补所有的艰辛疲累和纠结,弥补一切因结婚生子而失去的人生吗?

一些母亲会说确实如此,对另一些母亲而言却不见得如此,只因无法坦承而沉默,因为大家很清楚,“后悔当妈妈”公然违反了女性的情感规则。

我们所生活的当代,社会总是期待母亲们以特定的方式爱孩子,才能算是称职的养育着和符合道德的人,并且期待母亲能够表达、强调自己爱孩子。

天生对孩子无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尔娜多娜斯做了一份“后悔当妈妈”的调查:“如果带着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回到过去——你会愿意再当一次妈妈吗?”,受访对象为当地的妈妈们,不论婚姻状况、社会阶层及年龄。



这项调查也在德国的社交网络掀起骚动。

结果令人惊讶(或在意料之中?)的是,坦承“后悔当妈妈”的发言远超预期,众多网友及妈妈们说出自己后悔的理由和观点,以标签#RegrettingMotherhood展开几个星期的激烈辩论,有人严厉谴责“后悔当妈妈”者有违到的观感,“这种事情不可被允许和接受”,有些则认为妈妈们只是在发发牢骚,将一切原因归咎于一成不变的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生活、社会、文化、经济压力,可能让妈妈们对自己选择生儿育女这条路感到后悔,又或者“为孩子放弃整个人生”的母亲们认为自己的选择错误。

物质或经济上的要,或许能透过国家资源缓解,但人们往往对于“天生就对孩子没感觉的妈妈们”视而不见,或根本避谈这样的存在,甚至简单化地直接判为“冷血、无情、坏妈妈、不负责任”。

被逼去爱孩子

绝大多数社会“程式化”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母性天生、母职神圣,“母亲可能不爱孩子”这样的想法,对一般人来说就是一种对“母亲”神圣形象的亵渎。

但是,为什么妈妈一定要爱孩子?为什么妈妈一定倾其所有,放弃自我牺牲一切爱孩子?究其根本,其实是没人愿意相信“母爱并非天生”,人们情愿详细、选择认定“这是因为社会或经济压力”,只要能够提供相应的援助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若不能破除这样的迷思,依然执着于对母爱、母性的信仰,就会不断在每一个世代,继续制造出后悔的母亲,而人们更不愿承认和面对的事实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要你生孩子,却没人帮你,然后在你后悔时,强烈地谴责。

后悔受社会谴责

国家要你生,社会要你生,传统要你生,家庭要你生,但生了谁带或是育儿后职涯的断裂、选择,都要自己承担:“国家永远用很少的补助,糟糕的制度,希望你多生一个,或少生一个;社会永远会有许多期待,但没人帮你,而当你左右支绌,问题还是在你;家庭永远会少一分收入,多一分支出,于是你出外工作,但孩子还是‘你的’;谁有义务帮你呢?是你‘自愿’成为母亲的。你面临的社会、文化、生活、经济压力,都对你没有责任,只有当你露出一点点后悔的模样,他们才会开始……谴责你。”

然后,谁要妥协生几个孩子?生第一个孩子之后,谁决定是否再生育?是基于谁的利益与需求?

这些说不出来的苦,成为后悔当妈妈的部分原因。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尔娜多娜斯。

母爱成某形式压迫

在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一点,历史研究充满争议,尤其针对母亲的爱,其中一派的论述指出,这样的爱并非是举世通则或无历史背景,所谓的母爱是现代西方国家的发明,随着核心家庭出现及公私领域分离所产生的附属品,人口结构变化和婴儿死亡率的降低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另一派的论述则认为,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太可能经历那样的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迹可循,尤其是怀孕、分娩及养育孩子能引发母爱天性。

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调查,母爱的概念已成为某种形式的压迫,因为“母爱”对于母亲的情感世界及她们和孩子间关系的具体要求——她们必须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一种不会过于概略、清晰明确的爱;母亲要以值得称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符合的定义、就是“良善、道德、合格的母亲”,若一位母亲无法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则是不道德、缺乏女性特质、有缺陷及不合格的。

对女性而言,或者说一直以来被灌输“为人母是基本而重要的角色”观念,并将为人母与成就感、愉悦、爱、舒适、自豪和满足感联系在一起。

但是,母亲们的紧张和矛盾心理,可能会制造无助、无奈、内疚、羞愧、愤怒、敌视和失望,母亲们会自我压抑而压制自身的独立程度。

母亲也是人

少数人愿意承认“母亲们也是人”,但依然期望这些有血有肉的女性经验,不要击碎母亲的神话形象,因此拒绝承认母亲也可能会后悔,就像在生活里面对其他困难和痛苦时,希望能回到过去,有不一样的决定。无论母亲面对怎样的艰困,都不被期望,甚至不被允许觉得或想到自己成为母亲是个不幸的转变。

“人们拒绝相信真的有人后悔当妈妈,又或者人们愤怒和扭曲地将这些感到后悔的母亲,烙上无情、不道德、自私、疯狂或有病的印记。”

后悔不只是提醒社会不要苛求母亲们的警钟,也提醒着社会重新深思生育政策,

以及长久以来认为女性有义务成为母亲的观念。——奥尔娜多娜丝

后语

“妈妈是人,妈妈会后悔”——作者并非鼓吹负面思想或消极心态,而是要提醒“母爱并非天生”,一些妈妈一开始就不爱孩子,她们也许从一开始就没有生孩子的打算,最后因为社会或家庭压力而生儿育女。

然而,绝大多数的她们,在生儿育女后往往连思考“后悔”都有罪恶感。母性天生、母职神圣、为母则强,即使想过后悔,也无法说出口,否则就会被围剿、谴责——怎么能后悔生下自己的孩子?坏妈妈才后悔生下孩子!既然后悔当妈妈,肯定不会爱孩子!

“坏妈妈”标签也许只是一个负面评价,也可能导致妈妈失去自己的孩子。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人证实“一开始不爱孩子”或“后悔当妈妈”就是坏妈妈、孩子就受苦的假设一定成真,但这样的恐惧却随着社会的反应而长存在妈妈心里,最后没人愿意将自己的后悔说出口,也说不出口,更不敢说出口。

古往今来强加的道德桎梏,逼使后悔的妈妈们——噤声!

延伸阅读

《不再模范的母亲》

著作:《不再模范的母亲》

作者:苏芊玲

出版:女书文化

女人的自我,在走入婚姻成为母亲后,常被“贤妻良母”的光环所淹没,传统文化一向将此视为理所当然,而东方社会比起西方社会更将女人和母亲套上极为苛刻的道德枷锁和“牺牲一切”的伟大光环,漠视了女人、母亲是一个人的存在,一代又一代从小被灌输温良柔顺的教养、长期被社会伦理束缚和压抑的女性,也无力反抗,而要女人开口说出自己,其困难程度,恐怕只有女人才会懂。

右手从事妇运,左手经营女书店的苏芊玲,多年来将自己在妻母角色上的经验和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集结成册《不再模范的母亲》,意在质疑和反思种种强加在女人身上的妻母神话,力图为自己和女人们,打开一条出路。

全书分为《成为母亲》、《妻母神话知多少》、《教育女儿,教育自己》、《她的身体,谁的版图》、《直视婚姻》、《他们叫自己“男人”》及《书写女人》等七辑,希望生活在不同角落的女人,透过自我意识觉醒,去做或准备做个“不一样的妈妈”。

反应

 

商余

寸草春晖/洪维鸿

文| 洪维鸿

妈妈从床边的便盆椅站起来时,突然整个人失去重心,往后翻敲到后脑勺和腰部,急忙送她去医院救治。扫描后发现部分腰椎骨裂,还有些偏移,需要留院观察,数日后方可出院。

回来时,看见她的头壳一大片瘀斑,颈项和背部都有血渍,我好揪心。早餐时,我把糕点切成小块餵她吃,递杯子给她喝奶粉,她的两只手抓紧床边,害怕会跌倒。

午餐时,她感到头晕,无法久坐,我扶着她的肩膀一匙匙餵饭,她吃不多,只喝少許水就因痛要躺下。我就去泡一杯麦片,拿根吸管让她躺在床上慢慢喝。

母疼痛儿心如刀割

尔后,她不停地用手掌轻拍腹部,我问为什么?她说肚子疼。我给她吃药丸,并帮她涂抹药油。

傍晚时,她感觉有比较好了。不过,无论是放屁或是小便,腰背部都会疼痛,她无法自己翻身,看护就帮她包纸尿片。

晚上时,妈妈痛到无法入睡,她诉说命苦,她又没有做坏事,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来折磨她?我爱莫能助,心如刀割。

不由想起以前妈妈为我煮的长寿面,一团热呼呼的面线,一粒Q弹到爆的鸡蛋,一年才一度的温馨庆生,那是妈妈下厨烹煮的一碗爱心。

童年时总觉得是一顿盛肴,鼓动腮颊满足口腹之欲。年长时情怀那过期的记忆,屋檐滑落着滴答滴答的雨花,两峡架起一道彩虹,一碗在老街上的祈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