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树脂画 鱼假乱真

陶盆里,一只金鱼恣意畅游,水面上飘着的几片叶子还冒着露珠,让人手痒痒想把手伸进去水里戳一戳小金鱼……!



除了上文所提的小金鱼,吴才舜还带来好几只“养”在容器里的金鱼一起受访,当中最引人侧目的,当属一个饭碗里装了9条金鱼。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话说,虽然小金鱼身型纤瘦迷你,但一个碗里装了9条鱼委实也太不人道吧?!

但,要为金鱼抱不平之前,要先搞清楚状况再说吧。

咦?什么?这碗的“水”是硬的?把碗翻转,碗里的水和鱼依然原封不动,完全不会倾泄而下,经过确认,虽然这些小金鱼十分逼真,实际上却是假的,是他一笔一划,花了数十小时到数百小时完成的画作,吴才舜“虐待小金鱼”的罪名不成立!

眼见为凭不足够 



网民最喜欢说“有图有真相”,但遇上了这样的画作,眼见为凭并不足够,还要手摸过才能查证真伪!

如此“以假乱真”的画作,英文称为Acrylic on resin,中文则称为“树脂画”或者3D画。

这9条小金鱼的制作费时费力。每一层透明树脂画上3条鱼,9条鱼用了3层透明树脂,在每一层透明树脂的基层上又绘上4层以绘出鱼身、鱼眼……营造出立体感的鱼,也就是说总共是12层,费时120小时(每一层约需10小时才能干透。)

南洋传统碗碟带入创作

据说,树脂画创意起源于中国传统漆画,灵感来自昆虫琥珀。在炎热的夏天,松树上面分泌的树脂流出来,刚好把在松树上的小昆虫给粘着了,树脂随后变成固体,昆虫就在琥珀树脂里面成了琥珀,树脂画的创作也应用了同样的原理,差别在于天然琥珀是天时地利人和形成的,而树脂画是人工刻意制作。

受深堀隆介影响 

大马出生、定居新加坡的48岁摄影师吴才舜在3、4年前开始创作树脂画,而推动力正是来自日本艺术家深堀隆介(Riusuke Fukahori)。

深堀隆介所创作的金鱼树脂画栩栩如生,唯有观看他在视频中的创作步骤,才能确定这的确是画出来的作品,他更被公认是率先用透明树脂创作3D立体绘画的第一人,但凡提到金鱼树脂画,他势必占有一席之地。

好奇心被点触 

无意中观看了深堀隆介的创作之后,吴才舜的好奇心随即被点触,原本就有绘画底子的他决定自己动手摸索试试看。这样三不五时的研究一下,他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掌握了窍门,创作最多的对象还然还是家里养的的金鱼,慢慢的,小虾、小乌龟、斗鱼、八爪鱼等小动物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

有别于深堀隆介,吴才舜偏爱使用南洋一带的传统碗碟创作,“看了深堀隆介的作品感到好奇,最重要的是我想到可以用南洋风格的旧碗,有一种怀旧的感觉,老了就是要怀旧,呵呵。”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子的,吴才舜携带作品入境香港时,被海关人员查问,你带着标本入境?虽然是一场误会,但由此处可见其作品的逼真程度可以“暂时”瞒骗海关人员的厉眼,也算是对他的作品及画功的一种赞美吧。

吴才舜的正职是美食摄影师,创作树脂画纯粹好玩,对他来说特别有感觉。

怎么创作树脂画?

材料:压克力颜料、树脂、器皿

看起来非常逼真的树脂画究竟是怎么创作的呢?就让吴才舜为你揭开谜底吧。

压克力颜料的特性在于它虽然是水溶性,一旦干透就具有防水效果,反观油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干透,而水彩无法进行重覆,无法形成3D立体效果。

树脂即俗称的AB胶。AB胶其实是两种液体的混合,其中一种液体是树脂(树脂的成分又可分为丙烯酸、环氧、聚氨酯等不同种类),另一种是硬化剂。两种液体的调配比例必须正确(不同品牌有不同的比例),才能形成硬化的透明树脂,吴才舜使用的比例为1:3。

step1:

在器皿倒入一定份量的透明树脂。

step2:

待透明树脂干透硬化,使用压克力颜料在树脂表面先行描绘金鱼的腹鳍、尾鳍、背鳍、臀鳍。

在树脂上做画和在纸张作画大有不同,黄才舜指出,树脂表面平面,必须刷上很多层压克力颜料,颜色才能“吃”进去达到所希望的色泽。

step3:

再倒入透明树脂,等待树脂自然干透再继续描绘金鱼的其他部位。自然干透一般需要10小时。

step4:

以上工序一再重覆,一层树脂一层金鱼身体部位,像叠积木般层层叠累,到最后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金鱼就出现了。 事实上,在倒入第一层透明树脂时就可以一气呵成把整只金鱼绘出来,但层层叠累的用意何在?“画多几层,金鱼的身体感觉比较有厚度,看起来就比较像真的。如果只画一层,鱼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扁平。”

他笑言,创作过程中的挑战其实是——树脂画不能如素描、水彩或油画般可以预先打草稿,一旦画错就必须清洗,再头重来。

报道:郑美励 摄影:谢德煜、受访者提供

反应

 

副刊

奥密克戎变体来势汹汹

本地冠病确诊病例持续攀升,庆幸的是我国未有奥密克戎变体,且医疗系统目前能应付。

病例增加与许多人不戴口罩、假日到来、人们出游活动增多或有关。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宣布,美国发现的奥密克戎变体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变异株,命名为JN.1,号称“最长命病毒”。

据称,JN.1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具有较多的突变位点,这可能使其传染性更强。
这个有35个突变的变异株BA.2.86的子系JN.1,已在多个国家爆发。

·JN.1背景及特点

JN.1被分类为奥密克戎(Omicron)系的亚变体。

根据CDC的报告,JN.1与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被认为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谱系。

这一新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即传播性增强。

感染JN.1变异株可能出现发烧、流鼻涕、头痛等症状,与其他变异毒株相比并无显著区别。
然而,由于其突变,感染后康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疫苗是否应对?

幸运的是,最新研究表明,2023-2024年的冠病毒疫苗似乎对这个最新变异有效,已接种过强化针的个体面临较低的风险。

专家也呼吁公众采取缓解措施,包括:

·接种新疫苗;
·改善室内通风;
·在公共场合戴口罩;
·勤洗手。

尽管JN.1的公共卫生风险较低,但一些专家警告说,应密切关注变异的传播,并随时调整防控措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