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梳妆台

镜中的倒影 女人在镜子前梳妆,看见自己真实的容貌,以及曾经梦想成为的那个人。镜子真是精准又模糊的器皿呀。(朱明富)

吾友温绮雯在专栏里,写一个随母亲陪嫁过来,与她童趣息息相关的梳妆台。“仿若一把扇子,三折的打开着,方型的镜子底下有个窄窄的往下凹的小台面,两侧则是两个大大的抽屉”。她自己不需妆台,只在有抽屉的木柜子上,“配上同等木质大镜”。

小时,妈妈也有梳妆台。搬家时新添一个,旧的就移到妹妹房里。那时,妆台是新房的必备家具。旧电影里,女人和丈夫说话,常对着它,一边梳理长发。千年前,苏东坡在幽梦中,见到妻子在临水的小轩窗前梳妆。他俩相对无言,只有泪千行。



不知何时开始,妆台就从卧室里消失了。我和妻结婚二十几载,搬过多次家,从没替她添置。她也没问,连配上大镜的木柜也没有。她的瓶瓶罐罐摆在浴室里,常见她踮脚倾身,在漱洗台的镜子前画眉。后来,我为她嵌上一种折叠式,可以拉到眼前的双面小镜。转过来是放大镜,可以和自己的巨眼相望。

她却好像不常用。放大的那面,经常是蒙尘的。

反应

 

商余

蓝海玻璃/赖国芳

【数码游牧】图|文 赖国芳

每逢佳节前后,新电信电视都会开放超过百个付费频道,让订户免费观看。那时,几乎整个华文世界,包括中港台的频道都可任意观赏。弱水三千,我的遥控器却常停留在放映邵氏旧电影的天映频道。

我初次接触邵氏电影是在学前,六十年代后期。

那时外公在亚罗士打洋房客厅的橱窗里,总摆着几本彩色缤纷的《南国电影》杂志。比我年长的舅舅阿姨、表哥表姐,都认识凌波、何莉莉、王羽,玩乐间摆出《独臂刀》的架势,对《边城三侠》的演员名字如数家珍。那时我才五、六岁,恰恰赶上了邵氏电影的巅峰时刻。

跟大人去看电影时,印象最深刻的是邵氏的片头。深蓝色的背景配合放射状的光芒,让人联想到波光粼粼的海洋,层层的水晶玻璃。紧接着,“SB”标志在铜管和弦乐的音效下呈现。

八十年代末渐没落

这段开场音乐极具辨识度,我至今还哼得出来。吸引我的,是这个开场的隆重仪式感,还是电影的内容呢?还真说不准。

电影的内容倒是正邪分明的,好人坏人一眼就看出;侠客一脸正气,女角美丽端庄,小人形容猥琐。接着,狄龙、姜大卫、井莉等等粉墨登场,李翰祥导演在清宫和风月片里大展拳脚。

记得《倾国倾城》在亚罗士打上映时,丽士戏院座无虚席,鸦雀无声。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呀。八十年代初,我18岁的第一场约会,便约在了同一间丽士戏院。

邵氏电影在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没落。电视剧及录影带租借行业兴起,大家留在家里泡连环剧,电影院失去了魔力。

听说大马中文剧场的黄金时期也在七、八十年代,同样一去不复返。现在连香港电视台都很难再撑下去,演员纷纷北上直播带货了。

是什么造成这些变迁?制作内容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内容太多了。

要拍一部电影,发行到院线,行业的门槛很高。出版一本书,要有出版社、印刷、书局等等行业环节和配套。制作内容的门槛高,观众读者的选择少,一有好内容,大家趋之若鹜。

邵氏时代成绝响

现在,串流平台上有全球各地的内容,一个人不吃不睡,几世人的时间也看不完。网红一机在手,随时可产出良莠不齐的内容。大家顾着输出自己的内容,开发布会、演唱会、直播、舞台剧……还剩下多少时间去消化其他内容?毕竟,市场就这么大,一天的时间就这么多。

邵氏蓝海玻璃的时代,回不去了。风华绝代的美人和英雄已逐一凋零,留下来的也面目全非。如今,我的遥控器随时可转到其他频道,串流平台上有数不尽的剧集,社媒上有读不完的帖文。

一个产出内容的人,要如何在这个世代里,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取得合理的回报?答案还在风中飘扬,但绝不是单凭“坚持”和“信心”就可以办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