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清晨空腹饮水好不好?/刘晓航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流行清晨空腹饮水,少则一杯,多则2至3杯。据称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稀释血液,对血浓的人有益;二是可促进排便。从表面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仔细推敲,有些则不一定站得住脚。究竟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不妨作以下分析。

首先从中医角度看,清晨空腹饮大量水分可能会伤到脾胃。中医认为脾喜阳喜温。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清晨脾阳刚开始甦醒,有如太阳初升,如此时灌入较多阴柔性质的水液恰如乌云蔽日,不利脾阳生化。天长日久易致脾气虚弱而产生诸多症状如疲倦乏力、胃肠胀气、食谷不化等。



从西医角度分析,清晨饮水亦不科学。首先人体经过一夜休息,水分并未通过出汗等大量蒸发,这时饮入较多水分只能暂时增加血容量,暂时使血液稀释。但人体有自身调节机制,水分多于需要则通过激素利尿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饮入水分较多的人不一会就会去小便了,而且可能多次),所以饮入的水分并不能长期保留在血液中,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而这一过程还加重了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清晨空腹饮水的另一害处是大量水分冲淡胃液。人们早餐时胃液的消化作用会大大减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这一机理和前述中医对脾胃的分析实质上是相通的。

通便效果因人而异

至于空腹饮水可助通便,确实有一定道理。我想可能的机制是大量饮水扩充了胃容量,刺激胃肠蠕动,从而通便。但从临床观察来看,这种做法并非人人有效。有些便秘者空腹试饮过大量水分也不能排便。改善便秘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当然,如果有些便秘者其他方法并不十分有效而空腹饮水却有效,而且并未产生上述消化不良的副作用,这种饮水方法还是可以继续应用的。

量出而入



我自己的饮水原则是少量多次,量出而入,出汗多口渴重则多饮,但也要多次饮入。饮水适中的标志是不易口渴,不频繁小便,每次小便量中等。我有晨练习惯,而且往往出汗,但我一定等到用完早餐后方开始饮茶,从不清晨空腹喝水。

当然每人有每人的习惯,不能强求。本文只是想提醒大家,清晨空腹饮水不一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要权衡利弊。真正血液粘稠、血液循环不好的人应当通过中、西药物调节血脂或稀血来改善,而不能仅靠饮入过多水分来调节。有脾胃功能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则应该避免清晨空腹饮水。

反应

 

副刊

修身养性 保护心脏

人们常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者在情志异常激动如过分悲伤或愤怒时,突然捂住胸口,倒了下去,有的再也没有醒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面确实时有发生,其中多数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

七情可致脏腑功能紊乱



中医自古重视情志对身体器官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种情志活动,如果过度刺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经典的中医理论认为不同情志变化,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即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之说。但五脏五志之说,不应过于机械而论,应视具体病人和具体病情而定。

一般说来,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而尤以“心”首当其冲。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当然,古人所指的“心”除了包含现代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外,还包含了部分大脑的功能。

情志因素对心脏病发作影响大

从现代医学角度,情志对心脏病发病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为情志过分变化,尤其是喜、怒、惊、恐,可导致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力衰竭、致死性的心律失常,若为后者,如果抢救不及时或不正确,则往往导致患者猝死。本文开头一幕即会不幸发生。



可能大家对悲、怒等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可以理解,但喜乐对心脏病也可造成影响会有疑虑,这里我想讲一个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故事。

我原先工作过的中国江苏省中医院的一位老中医患急性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治疗并采用西医吹波技术打通了已阻塞的血管,从理论上讲已脱离了危险期。因华人新年已临近,他要求出院回家过年,考虑到他的病情已相当稳定,经治医师也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除夕出院与家人团聚。就在除夕那天清晨,他睡不着觉早起,约了一位同病房室友外出散步,言谈之中也较为兴奋,就在散步途中他突然倒地失去知觉,等室友叫来医生抢救已回天无力,最终死亡。

保持心态平衡

事后推测他发生猝死的原因,应当是对当天能出院回家过除夕和新年而感到有些兴奋,这样一个并非十分明显的刺激,却引起他的交感神经兴奋,让已经受伤实际上并未痊愈的心脏发生了致死性的电活动紊乱,导致猝死。

自这个特例发生后,我对已经发生过心肌梗塞的存活者,特别是大支血管阻塞过的患者,不管他们恢复如何好,不管是否已做过吹波打通血管或已搭桥,我均劝告他们修身养性,喜不过分,悲不过分,切戒发怒,凡事看开,保持心态平衡,这样才能减少心脏病发作,防患于未然。

(双周刊登)

(稿费捐南洋基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