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玻璃视窗

办公室门中上方有视窗框子,窄窄的一方直形洞口镶着透明玻璃。多年前在红楼上班,红楼是旧建筑,门上都有玻璃视窗。我曾想,好端端的一扇门,干嘛挖个洞呢?挖了洞还得嵌片玻璃,多麻烦啊。后来知道多数政府部门、医院或公共服务机构都采用这种设计。这种视窗与电眼的功能相反,主要让外头的人能看到里头的情景,可能也方便长官巡视的时候监视职员吧。



多年前我们实行坐班制,没教课的时候也习惯在办公室里呆着。门外如有动静,抬起头会看到视窗上贴着一张脸。开始会吓一跳,久了也就习惯了。平时要找人就到人家的玻璃视窗瞅瞅。那时虽然下午5点半合法下班,但很多人都喜欢久久地在办公室里呆着忙活或上网,常常半夜里都有灯光亮着。前面那些年住在校园里,我的办公室就常常亮灯到深夜,然后踏着冷清的月光回家。那些年的事,不堪回首。

当年我们没有自己的教学大楼,常常被安排到校园最远的北脊讲堂教课。抄捷径智取两点一线最短距离穿过航宇学院大楼的时候,发现别人办公室门上的视窗是不透明的磨砂玻璃,纹理雅致美观。从外头能看到里头有光但内里实际情形是模糊的。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们的视窗玻璃是透明的呢?

把透明视窗封起来

后来办公室里突然有人开始装饰玻璃视窗,把透明玻璃变成不透明的。比如糊上透光粘纸、或贴上花纸海报通告什么的,仅留上端一丝空隙,让一线灯光渗出。渐渐地大家有样学样,各出奇招细心打扮玻璃视窗提升不透明度。多年后搬到新楼,竟然再一次与玻璃视窗相遇。新时代的大楼依旧喜欢挖视窗,设计办公室的人一定觉得这口透明的视窗是不可或缺的特征吧。然而今人誓死捍卫个人隐私,搬进去的第一天,大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口透明的玻璃结结实实封起来。

新的系属办公室基本上是一条灰白长廊傍着两排灰溜溜的房间,被严密遮盖住的玻璃视窗嵌在紧闭的门上,已经失去它原有的功能。老师进出自己的办公室宛若幽灵,神不知鬼不觉。如今没有坐班要求,但是在办公室呆至三更半夜的大有人在。如今是教授们自己管自己,有课你就来教,你负责的事就得做好,没人管你在哪儿做,爱不爱在办公室里呆着是你的事。现在连私人机构都提倡在家上班了,我们当然也走在时代前端。其实事情没做完你还不是得乖乖留下。关键是,你如果没合法休假你就得让人找得到。所以现在大家都必须把手机号码交给行政处,如有急事就可以追踪。



那一方奇特的玻璃视窗,渐渐就像设计迥异的装饰了。走过每个房间,就好像参观个性展那样。浏览门上的海报、通告、传单、或黑白或七彩的图案花纸之时,也好像窥到里头那人的风格。

反应

 

商余

《生活在此城》后记/文戈

本书主题是“生活”。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生活在他乡》。可是,这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题目,我不敢冒用。

昆德拉用了一个最能阐释现代生活的书名,后来者都只能望洋兴叹了。想想,如今谁在人生某个阶段不是生活在他乡?多少书写不是人在他乡心在家乡的折射?

进入新世纪,人们移动频繁,常常在某一个地方生活,却时时想着另一个地方的人与事。本书收录了2007年至今横跨十六年的作品,虽然都是写生活,但是情境、时间点和背景不同,如何把这些文章串起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书名:《生活在此城》。

2007年,新加坡青年书局为我出版了散文集《在云南园的日子》,记录我在校园寄居十年的生活点滴。这本书早已绝版,而青年书局的实体书店也已于2014年休业,改为网上书店了。

时代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眼前掠过,我的书有幸攀著书局的彩带末端,落实一个凄美而偶然的休止符。

融入邻里生活轨迹

搬出校园后,我们开始在邻里小区生活。本书第一辑<日常烟火>就收录了我们在裕廊西的生活点滴和蛰居民间的心情。我非常珍惜这些作品,每一个情境都是我用心融入邻里的生活轨迹。我们细心感受新生活所带来的惊喜,我心安处就是我的福地,余生不必再寻觅了。

第二辑<流光掠影>收录了职场上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段。其中有我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描述与感触。人在江湖,个人心情上的变化时时随着环境转换,用心融入工作之际,也对工作的形态与内容诸多思索与设问。

本辑也有些文章是往事的回望,在书写记忆之时也同时梳理过往。早已遗忘的事突然以新的情貌重现,似乎记忆突然有了自己的生命继续抽芽茁长。我想,重构记忆也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他人和解,然后释放自己。

第三辑<终极叩问>主要是关于人生与社会现象的思虑。这个部分很多文章写于冠病疫情封锁期间,当时万事受阻,人处于困境之中,对生死及个体自由的思索特别敏锐。几年的纷纷扰扰也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事。

我在编选此书的时候重看旧作,回望经历过的烦恼与困惑,对自己又有多些了解。

我觉得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虚实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也更需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更需要敏锐的思觉。在最迷惑的日子里,依旧要寻求生活的况味,继续感受生活的乐趣。

离开职场后,我的生活本质改变了,生活节奏缓慢了,但是我并没有闲着。我没有停止书写,对周遭的变化甚至更敏锐。本书收录的作品,皆是我在狮城的生活观察与心情。

不管是好日子或坏日子,都有我们俩细密的心思和努力。我们的日常凝成文字,也算是生活的沉淀。此刻出版新书,有一种回望的心情,也有某种圆满的感觉。生命中或有无奈和缺憾,到最后原来都是完美结局的铺垫。

本书由城市书房出版,对我来说意味深长。2018年我曾经在城市书房发布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游走与淹留》。当时城市书房还在桥北路,发布会的美好的感受历久弥新。当时心里就希望能请城市书房出版一本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谢谢婉菁。

这本书献给另一半

我也要感谢三十多年来一直陪在身边的老伴。我俩还在职场那些年,他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我离开职场后投入疯狂的书写作息,他也从未有微词,放任我自由写作。近年来他开始阅读我的书,以他念过三年中文并受过严格古文语法的训练,竟把我近年出版的书都看了。

这是他首次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有时他会说:哇,我都差点忘记那件事了!看到一个古怪的句子时,他会说,这个句子翻成英文可不容易。他会细细问我,某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知道我将出版这一部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本散文集的时候,他非常雀跃,等不及要读。我想,不管此书能抵达多少读者手中,我已经有了一个最贴心也最细心的读者了。

这本书献给他,我的另一半。

作者简介:郭淑云(笔名文戈)

1986至1996年游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东亚系文学士、亚洲文化研究硕士和夏威夷大学东亚系语言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敦煌学、中国讲唱文学传统和口头诗学理论。

1996至2018年就职于南洋理工大学,今为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

作者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早年嗜写长篇连载小说,并长期为报章书写专栏。教余笔耕不辍,着有长篇小说《豪门》;散文集《童言童心》、《轨迹》、《异乡心情》、《在云南园的日子》、《日子河流》、《家乡叙事》、《游走与淹留》和《却顾所来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