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男:45岁 女:55岁
退化性听损

退化性听损可能从50岁就出现征兆,像常听不见他人说话、常说“蛤?”、电视愈开愈大声、讲话也愈来愈大声等。

退化性听损是不可避免的,退化主因不明,可能与老化有关。 



听力专家李明哲。

退化性听损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好发年龄不同,男性最早从45岁就有退化危机,女性因有荷尔蒙保护内耳皮细胞,退化年龄约在55岁以后。

而后天听损与生活中噪音、疾病、用药物有关,最常造成听损的疾病为中耳炎。 

无论是耳聋,还是退化性听损,都会影响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影响心理健康

本地听力专家李明哲表示,退化性听损程度从轻度到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不等。它可能影响一只耳朵,也可能影响双耳,导致听对话或大的声音有困难。 



然而“耳背”是指患有轻度到重度听力损失。他说,你会发现耳背的人,如果没有佩戴助听器,通常是需要把双耳与对方靠得很近,才能听得清楚。 

而所谓“耳聋”的患者,就是大多有极重度听力损失,即基本或完全听不见,需要手语沟通。

“据科学研究显示,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相比,听损的人思维和记忆力更差。”他指出,听力下降,大脑接受声音的刺激减少,需要耗费更多能量来处理声音,因而会牺牲一些本来用于处理记忆和思维的能量,长期下来就导致人的思维和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老人。 

控制耳机音量

因此,耳聋人士在生活中会出现沟通困难、交流减少等情况。久而久之,听损者就失去社交兴趣,逐渐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变得沉默寡言、心理自卑。 

近年来,后天听损的患者有增加迹象,可能与娱乐设备造成的噪音有关,像很多人都很喜欢带着耳机在听歌或者是玩游戏等等,或都是造成后天听损的元凶! 

李明哲就提醒,喜欢戴着耳机大声听歌的人,听歌时,要控制音量,不要让耳膜受伤。 

他指出,噪音通常对听觉系统的损害是慢性声创伤,而耳鸣往往是噪音性耳聋的先兆,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的人在出现耳聋之前,一般会出现双耳持续、高调耳鸣。 

危害非听觉系统

“噪音不仅会损伤听力,还会危害耳的非听觉系统,引起头晕。噪音还可以对耳以外的其他系统进行损害,如影响精神、心理和行为等,进而引起头昏、头痛、心慌、烦躁、焦虑、失眠、耳鸣等神经衰弱表现。除此之外,噪音对心血管、消化系统也都有影响,可导致血压增高、恶心、免疫力下降。” 

他也建议喜欢带耳机听歌,在室内尽量调低音量,安静的环境下,音量设置到自己刚刚可以听清楚的程度即可,对于头戴式耳机来说,音量应该调整在可以听清楚周边对话为宜。

“对于入耳式耳机,可以拿掉一边耳机,将另一侧的音量调整到与对话音量相似为宜,在需要调高音量时,最好不要超过60%的最大音量。” 

当遇到周围环境嘈杂,很多人都会把音量调到最高,他说将音量开到更高也难以听清时,就应该果断关掉耳机。如果在这种高分贝噪音环境下非要听歌的话,不妨换入耳式或对外界噪音屏蔽效果比较好的头戴式耳机。 

“切勿长时间使用耳机,一般来说,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2至3个小时,而带着耳机睡觉更是要避免的不良习惯。” 

听力图:

听力图是用于显示人耳的听力现状和耳聋程度的图表。在听力图的顶部,数字从125到8000依次分布,分别代表声音的频率,或不同的音调。 

频率是指一秒内的振动周期数,单位是赫兹(Hertz)。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例如:250Hz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水龙头滴水的声音,而高频的电话铃声可以达到约8000Hz。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ecibels)。0分贝并不代表没有“声音”,只是,它非常的弱。正常的谈话大概是65分贝左右, 而120分贝的声音则非常非常响亮,等同于25米远处的飞机起飞时的响度。听力图一侧的数字即是听力级分贝数。 

在听力测试中,一般上都会有特定的房间,避免收到外面的声音干扰,在这过程中,听力专家就会播放某个频率的声音,将患者在某一频率能听见的最小的声音强度标记在听力图上,这就是“听觉阈值(听阈)”。

*********************************

我们能听到声音,内耳耳蜗中的“毛细胞”是一大功臣(右图)。耳蜗大小跟一颗豌豆差不多,里面却有上万个“毛细胞”,负责将外耳与中耳传进来的声波,转换成神经讯号,再传给听觉神经送往脑部。然后我们才知道:“有声音来了!”但随着年龄愈大、加上患病等,毛细胞与毛细胞上的纤毛很容易受到破坏,甚至可能死亡,听力也就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中耳炎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由病毒或细菌引起,后者多是由于咽鼓管受到阻塞所致。中耳炎可在单耳或双耳一齐发生,亦是儿童听觉受损的常见原因。
有残余的听力损失患者可配戴助听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听力。
目前助听器的技术已大有改进。像Sivantos联同奥尔登堡大学通过开发出一种双耳助听系统,左耳和右耳的助听器除了像以往平衡声量、调节外来的声音和环境模式外,现在还可以”互通”声音讯息,甚至能透过手机的软件来控制。

如何适应助听器:

有残余的听力损失患者建议配戴助听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听力,但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同的人使用助听器效果也不完全一样。部分患者初戴助听器会不习惯,这是因为: 

1。刚使用助听器所听到的声音和原有听力听到的声音存在差异,需要适应一个阶段。一般需要1至3个月的适应期。 

2。助听器放大所有声音,听力患者长期生活在“安静”环境中,一旦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一时不能适应,觉得吵而厌烦。因此配戴者必须再次学会排除不需要的背景声音。最初阶段,需要有耐心,助听器的配戴时间应慢慢加长,音量一开始应调小些,待习惯后再逐渐加大。 

3。混合性听力损失、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对声音的分辨力较差,除需使用高清晰度及带特殊电路的助听器外,还需要一个训练过程,越早配戴助听器所需的适应时间越短。 

4。对于有残余听力的儿童,听力专家就建议应及早配戴助听器,尽早进行语言训练。儿童选配助听器有其特殊性。 

反应

 

国际

日本半年近4千人“孤独死” 死后1个多月才被发现

(东京29日讯)日本人口持续老化,且单身族群不断增加,导致近年“孤独死”案例愈来愈多,几乎形成一种流行病。日本警察厅近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有近4000人在一个月后才被发现“孤独死”。

综合共同社与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日本警察厅28日针对今年1月至6月为止的半年间,针对全国警察遗体检视和调查的10万2965人进行年龄和居住情况的调查。

调查中的约30%,相当于3万7227人为“在家中被发现的独居者”(即孤独死死者),其中2万8330人是65岁或以上的老人,占76.1%。若依年龄来看,85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7498人;80岁至84岁为5544人;75岁至79岁为5920人;70岁至74岁为5635人;65岁至69岁为3733人。

此外,从死亡到被发现所经过的天数来看,虽然在一天之内为最多,但经过31天以上才被发现的人,共达3936人,甚至有130人是经过一年以上才被发现。

据悉,按照日本政府目前的定义,“孤独死”指死亡时没有他人在场,遗体经过一段时间才被发现。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4月12日公布的家庭数的未来推算显示,每户平均人数到2050年将从2020年的2.21人减少至1.92人。到2050年,65岁以上的独居人口将达到1083万人,比2020年增加47%。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