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眷恋西藏

西藏,我的爱 / 下篇 

西藏是一个可以让许多伪文青表演的舞台,这点可以从许多拍回来的照片、社交媒体上所留下的文字,乃至回来的分享中发现到。 



然而,再狡猾的伪文青,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以及浩瀚的天地,却一个个不是现形,而是变了模样。是的,大家都变了,除了视野上的开拓外,思维上的冲击,也一次次地洗涤着每一个人…… 

后来,我发现,原来高原雪域并不是伪文青最好发挥的舞台,而是改变我们的一场邂逅。 

藏人也拥有享受繁荣进步的权利。

因为西藏,从旅游变旅行。

去过将近60个城市,西藏可以说是第一个让我学会旅行的地方。 

会这么说,不是因为西藏以外的地方都不值得一提,倒是过去的年少轻狂令自己错过了珍惜眼前的景象。 



而西藏则由于高海拔的缘故,我们必须得在高地上保持慢动作,不能过度兴奋、也不能过度操劳,如此情况下,我们都放慢脚步去行走,好好感受周围的氛围。这样的“逼于无奈”甚至让我们有机会好好体会下,空气吸进胸腔到排出的整个细微过程。

笔者(右)与导游徐天宏合照。

首次感受氧气味道 

这么说并不夸张,由于缺氧,我们买了氧气瓶来吸,结果一团友就笑说,自己活了40多年,还是第一次感受到氧气的味道。这句话令我笑翻了,但,自己何尝不也是这样? 

再来,外国人入藏必须得要有导游全程跟随,我们也不例外,而也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导游在一些地方的出现是种必要。 

或许在人人能飞的时代里,只要手机在手我们就能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掌握资讯,而这样的旅游方式,更在社交媒体蓬勃的今天,进一步鼓吹了打卡文化,造就了一群群伪文青的出现。 

然而,面对西藏千年的历史、神秘的宗教、传奇的藏药、活佛转世制度,以及各种赋予浩瀚神山及摄人圣湖的传说,若没有导游讲解,或许再美的自然景观都无法深刻、再雄伟的布达拉宫也只是冰冷的建筑,转经轮是空洞的羊群举动,而再精致鲜艳的唐卡最终也苍白空得可以。 

因为西藏,此后每每造访自己无法掌握历史脉络与文化习俗的地方,聘请导游是我的一种旅行习惯。 

懂得席地而坐,意味着我们都放开了。

因为西藏,从自私到同理。 

超乎想象的自然美景、神秘多彩的宗教文化,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都是伪文青们最好发挥的创作素材。但是,这些素材同时却也是令我们自我反省的养分。 

记得我们因为拉萨的都市化而有些惆怅时,导游就给了我们一记当头棒喝。他问:“时间齿轮不断迈进,试问有哪些国家的发展是倒退?”是啊,撇开战乱与天灾不谈,前进的岁月里,怎会有国家的发展会停滞不前? 

时代在进步,人人要求软硬体的发展,那么凭什么阻止藏人享受繁荣的权利?凭什么剥夺他们享受先进所带来的便利?只因为我们想享受、想欣赏那些我们无法挽回的美好? 

导游就感慨,网络世界让藏人见识到外头的繁华景象,若我们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对他们做出要求,无疑是自私的。 

西藏总能予人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找自己的感觉。

“伪文青”自我反省

“何况我们也有进行文化与古迹的保育,而且也做得很积极啊。哪些大国怎能那么自私啊?”这一席话不仅让我们汗颜,更让朋友口中“伪文青”的我反省。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更不可能每件事都要依据自己的意愿去落实,就是因为旅程中遇到无可掌握的人事物,旅人才会变得胸襟更宽阔,也更懂得同理他人。 

至于对我们这些肤浅的人而言,或许旅行本来就应该具备这样思想激荡,那样才值得。这也为何,对爱旅行的人来说,旅行是消除仇恨与无知的最佳选择,而如果没有信仰的话,旅行无疑是最好的信仰。 

这片景色的代价是足以闹出人命的高山反应。
雪域的美让人无地自容。
严峻的环境下,幸好藏人有强大的宗教来支撑。

因为西藏,从挣扎到释怀。

很多人会因为高原反应而对西藏却步,这里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高反真的可怕,一些到过西藏的人甚至此后不敢再到这片雪域高原来。然而,对我来说,最可怕的还是内心的挣扎。 

基于不是第一次到访,所以西藏的人文景观是否因为物质主义而影响,我们是知道的,而当地的古迹与自然景色也因为游客的大量涌进而开始出现变化。尽管当局已经竭尽所能挽救与改进,然而充其量也只能缓解负面的发展,却无法改变这股趋势。 

我们在匆匆游览完布达拉宫的回程中,极具人文关怀意识的友人就有感而发:“不应该再让游客进来了,那个木质楼梯就快被游客踏坏了”,而周围的人也附和。我不语,却是认同的。 

西藏随着时代巨轮前进,发展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大势所趋难于扭转

话虽如此,但,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到过西藏了,所以才这么说,对还没到过的人始终有欠公平。那么应不应该继续让游客大量涌入?还是做一个6D布宫就好?这绝对是一场天人交战的内心拔河。 

当然,这样的的情况不仅发生在西藏。巴黎铁塔下的吉普赛人不时向游客坑钱、爱丁堡的城墙也开始因为游客的触摸而斑驳,淳朴的济州岛甚至据说也将打造赌场。 

远的不说,槟城的姓氏桥也因为大量游客的行脚,开始出现建筑结构问题。不仅如此,能够反映当地生活面貌的壁画变成了涂鸦,而花钱请来绘制与当地无直接民生关系的叫街头艺术,然后周围林立着同款复制的咖啡馆或奶茶店。 

或许,这就是大势所趋,任谁也无法扭转。当望着耸立万年的珠穆朗玛峰时,似乎了解了人类就只不过是世上的尘埃,只有大自然在见证着我们如何印证因果。 

任何地方都拥抱发展,谁也不能自私剥夺这份自由。

来,去一次西藏吧!

从西藏回到大马后,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去西藏,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找自己。 

来到西藏前,本以为能以相机和文字驾驭当地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然而过程中,及回来后,才发现自己始终败得一塌糊涂。 

我们总看似很了解自己,也本应最认识自己,但是似乎太多的外来因素让我们逐渐迷失。以前,我们饿了就吃;开心就笑,然而现在却可能因为选择多了,“到哪吃”变成了世上最难的其中一道题,而笑,也可能因为场合及周围的人而有了更多的所谓“层次”,计算得可以。 

尤为记得第一次去西藏时,我在大昭寺为了拍一个角度,想也没想就席地坐了下来。当时,我的导游就说“你真适合当藏人,毫无顾忌地想坐就坐。” 如今回想起来,究竟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洒脱与纯粹? 站在俯瞰我们的巨大佛像前,我只能无地自容地忏悔自己。 

飞舞键盘的这一刻,我始终还眷恋着这片雪域高原,想象着再访西藏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与心情。而无论你是否想过到访西藏,或因为高反而却步,我都想告诉你:到一次西藏吧,那绝对是对旅行最好的一场诠释。 

除了高反外,超强紫外线也是高原的一大挑战。
面对雪域高原,我们都无地自容。
西藏竭尽所能地在发展与保育中取得平衡。

反应

 

名人专栏

旅行孖宝,美禄+梳打饼/李桑

如果说豆浆+油条是华人区百姓们的Comfort Food,这应该可以被理解与接受吧?你看,在台湾香港中国等酒店的早餐桌上,轻易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豆浆油条,意犹未尽的话,就再加个热腾腾的白粥豆腐乳,简直就是新一天十全十美的开始!

身为旅客,我的舌尖对于海外早上的第一杯咖啡或奶茶,似乎是比较讲究在意的咯!

西藏人爱喝甜茶与酥油茶,但对旅客来说却是有点难以入口;与此同时,有些酒店餐厅的咖啡机冲泡出来的黑咖啡又不合口味,那可怎办呀?一般旅人都会选择将就一下、随便一饮,没关系啦!

至于我嘛,我的选择是自备“美禄”咯!

疏解思乡情怀

大马游客出国旅行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些自己喜好的三合一咖啡奶茶饼干类,以备一时之需。人在异乡却能拿出一些日常使用的食品,心里会更加的踏实吧?有些旅人甚至会携带快熟面、猪肉干、Sambal江鱼仔、辣椒酱、酱油等一起去旅行呢!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只要能疏解思乡情怀,这些食品不也是旅行必备的“精神粮食”吗?!这好比有些旅人会随身携带斧标风油、万金油、风沙丸、日本感冒黄粉(Pabron)等等药物,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有事半功倍之效。

话说回美禄,这乃是南洋一带,特别是大马人公认的老中少皆爱的“体能饮料”。三更半夜睡不着,别人是喝杯牛奶安眠,但我们却习惯来杯热腾腾的美禄,而且这习惯还是不分种族性别的呢,只按个人喜好冲泡美禄kaw-kaw或kosong!就算来到21世纪,专用美禄车还经常游走在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免费派送美禄冰饮;有时候在吉隆坡金三角区域,比如Lot 10门前看见美禄车,我还是会挨过去要一杯美禄呢,嘻嘻!这就是蔡澜说的Comfort Food,事实上它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食品,不分贵贱。

少不了梳打饼

我的旅朋友之一Tom说过,几十年以来美禄公司依然是以品质第一为优先,包装熟成的美禄饮品在出货前都得先由专业“品质师”检验尝试之后才能出荷,每一包美禄饮品都可说是精品呢!因此,许多人会带着美禄一起出国,那可真是最理想的旅伴喔!

当然,外国人可能更倾向于可可饮料,比如阿华田之类的;而美禄在大马人心里,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既然带了美禄,行李箱里也不能少了梳打饼!

悄悄告诉你,对我而言,个别包装的梳打饼与美禄是绝配,没有之一。

在西藏的16天越野车旅程中,Adeline是专门负责把梳打饼与美禄带进带出的专业管家。她很认真叻,每一天在早餐桌旁总是会殷殷询问大家:要美禄吗?要梳打饼吗?与此同时,她还会为司机导游们准备一份试饮试吃,好贴心吧?!

要特别一提的是,在运行过程中饼干难免易碎,但神奇的是,Adeline却总是为我们端出完整无损的梳打饼!嘿,我常在猜想,她究竟是带了多少美禄与梳打饼呢?

世界大不同,各个国家与民族生活习俗也相对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这更会直接地反映在饮食文化特征上,难怪人家常说,出门在外若超过7天,就会开始在异乡找寻自己熟悉的菜馆、米饭、煎鸡蛋等等等。这时,美禄与梳打饼就可以派上用场喽……啊,都是思乡味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