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翦茗斋诗话

近体诗是一个严守格律的文种,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曾有人提出,只依平仄及韵脚、弃用传统语汇及典故、纯用白话语汇来写近体诗,使之易于明了及创作。此无异因咽废食。个人认为不如将自己所写的诗于诗后附上注解及语译,则格律诗将能易于推广与普及。

笔者〈次韵奉和林怀龙词长《十律快诗涯读后》〉一诗:“三夕登高闹碧原,狷狂揽辔一时喧。虽输踏雪唐朝孟,爱效题襟汉上温。赏瀑似临桃叶渡,举杯疑到杏花村。浪吟岂计工还拙,帚敝何妨作自存。”写偕同诗友到金马仑联吟,那句“赏瀑似临桃叶渡”是说“看到瀑布的一潭流水,就仿似身临桃叶渡口迎接两位新加坡诗人到来”。此句除了指一潭瀑水仿似一处渡口外,更借桃叶渡之典隐寓“迎接”新加坡来的两位诗友,但原诗没有任何一句提及新加坡诗友,读者又如何能领会到桃叶渡三字会有隐寓“迎接”之意?因此作者就必需在诗后下一注解: 



“桃叶渡:南京古代著名的乘船渡口,相传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迎接’其爱妾桃叶而得名。此句有隐含‘迎接新加坡两位诗人’之寓味(当日联吟者有两位来自新加坡的诗人李庭辉及黄松龄)。”

若无此注,就算资深的诗人也绝难明其句意而想到桃叶渡3字竟然含有“迎接”之寓味,此亦是把典实化而用之之妙也。 

笔者另一诗〈山西太原王家大院〉的颈联:“朱门自有椽千舍,贫士曾无瓦片栖”。一般照字面解释是“大户人家有很多第宅,贫士却无片瓦可供栖息”。把上句的“舍”字解作“第宅”(名词),把下句的“栖”字解作“栖息”(动词)。如此一来,上下句的对仗词性不同就犯律了。因此笔者为了使读者明了此联是合规格的,就作了下列注解:  

“舍,此处作动词,指居住。椽千舍,有千间屋供居住。”

经此一注,正确的语译就成了“大户人家有很多第宅供居住,贫士却无片瓦可以栖息”。如此“舍”与“栖”就因同词性而成对仗。倘无注解,读者就会误解此联而误判作者犯律了。 



我不惮其烦作上述举例,是希望大家在创作较深晦的近体诗时务必加上注解及语译,以达到推广与普及格律诗的效用。

    (按:“翦茗斋”为徐持庆书斋名)

反应

 

副刊

父亲送我《辞源》

   

父亲节届临,钩起父亲与我之间的一些往事回忆,同时庆幸自己有一位慈祥可敬的父亲。



记得我14、15岁时,正值叛逆年龄,对校课苟且而不认真。当父亲查问课业时,说我没有好好理解课文字义,我以《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跟父亲辩说。

父亲当时向我谆谆诱导:“彼已成家,可出此言;你尚年幼,焉可言此?虽知为学之道,对辞之音义必须锲而不舍求其确解方可成家,必欲‘甚解’可翻《辞源》。”

父亲这番话对我当头棒喝,从此铭刻在心。当日父亲随即买了一本厚厚的《辞源》给我,要我读书时好好翻查字典以求“甚解”。自此越翻字典,就越觉自己所知不足,需要更加紧进修,因此就养成了“读字典”的习惯。

父亲送我的繁体版《辞源》曾因搬家不慎失了。我欲补购,可是多年来遍寻马、新就只有简体版。后来终获补购繁体版,我在扉頁写了如下一段文字:

1995年8月16日与内子若梅、幼女婉笺同游加拿大,于温哥华唐人街三联书局购得此册。前此遍搜新马书坊皆未觅得,不意今竟于温哥华购获,是岂不亦近之“礼失求诸野”乎?



父亲送我的《辞源》后来终于寻回,我如获至宝,并因翻阅残破而请人重新装钉。我爱《辞源》,除了它确是一本好书,其实也渗进了感情因素。父亲所赠的《辞源》,扉页有他以毛笔亲写的题字,已伴我六十多年。如今父亲己故,此书就份外显得有纪念而又具温馨的价值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