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雪隆潮籍作家

李锦宗遗照

(前言:此稿是锦宗在病榻上念,我替他打成的。他要完成这篇稿,因为张树林给他带来一本书,他发现关于潮籍作家方面的资料有遗漏和错误,他觉得必须纠正。他现在没有胃口吃东西,人越来越虚弱了,也不能坐起来打稿。玉蓉17/6/2017)

雪隆潮州会馆几年前拨出巨款,与华社研究中心共同推行“雪隆潮州人研究计划”,由詹缘端、徐威雄和童敏薇联合执笔,写成《海滨潮乡:雪隆潮州人研究》,把雪隆潮州人过去在各领域的历史记录下来。雪隆潮州会馆会长吴俊标在〈序一〉中指出:“目的是要保留及收集潮州同乡当初在雪隆区的开埠历史,不让这些点滴跟着时间一起流失。”



分5类

《海滨潮乡》在缺乏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终于在大约3年的时间内出版成书。由此可见,这种开创性的工作,的确不容易。因此,各领域出现沧海遗珠的缺憾是所难免。在雪隆潮籍作家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本书整理出来的雪隆潮籍作家、报人和学者大约有24人,这显示执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极度缺乏。

雪隆潮籍作家大约可以分为5类人士,第一,南来作家,例如方修和张荃等人。方修生于广东潮安,1938年随母南来巴生和父亲团聚,1940年到吉隆坡,做过商行学徒,《新国民日报》校对兼见习记者。

1942年日军南侵马来亚半岛,与友人南下新加坡,加入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开办的文化青年干部训练班,接受有关抗日的文化宣传工作训练。1945年返回吉隆坡,担任吉隆坡《民声报》外勤记者。1946年担任《中华晚报》记者。过后,先后在柔佛、廖内群岛、新加坡等地担任小学教师。1951年2月,受聘为新加坡《星洲日报》任新闻编辑,后来成为新加坡公民,在新加坡去世。

张荃,广东揭阳人,7岁跟随外祖父游学京沪。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国文系毕业后,受聘于浙江甬江女子中学。曾任母校之江大学和厦门大学讲师。1946年赴台,先后应聘为台湾大学和师范大学副教授。1951年随夫陈恺南来,先后任教于麻坡中化中学、怡保霹雳女中、吉隆坡尊孔中学和马大中文系。因患溶血病在吉隆坡逝世。



第二类在雪隆地区土生土长者,例如叶健一、重山和许书芹。第三类是为了求学或工作而曾经短期居住在雪隆区,当中在学业完成后回去各自州属发展的有:林燕河、小黑、方昂、菲尔、林颉轹等人,而因为工作曾经短期在雪隆区居住者有:林惠洲、王涛等。

第四类是,在雪隆区完成大学教育后留下来工作并落地生根,他们包括陈应德、许友彬、孙彦庄、张惠思、刘树佳、叶宁等。还有大批从其他州到雪隆区谋生而定居下来者,例如钟松发、吴维凉、萧雨然、采多、陈雪风、吴志超、黄泽荣、张木钦、张树林、谦君、林清福、林雪乐、慧适、叶逢仪、庄延波、蓝天蝎、连铜、李锦宗、秦海凡、方路、陈小梅、承尘、冬竹、刘艺婉、商晚筠、鱼简、许友庄、李宗舜、张昭敏、淡灵等等。

第五类是长期或短期居留在雪隆地区,后来因为工作、学业或其他原因而移居国外或其他地方的作家,例如杨白杨、王涛、忧草、郑良树、郑辉、方成、辛桑、辛鸥、辛汉光、辛金顺、灵缤儿、张锦忠、丘庭芳等。

资料勘误

在《海滨侨乡》一书中所列出的24位雪隆潮籍作家、报人和学者中,叶啸并非潮籍而是闽籍作家。在印尼出生的黄纪达只能说是支持报业的商人。许博义也不应列为潮籍作家,他只曾学习翻译几篇马来小说。洪松坚和锺启章也只是名噪一时的报人,而林放早年从事文艺创作,后来也投入报人的行列。

反应

 

商余

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 ——《 唱随集》的出版/林玉蓉

【榕树林下】林玉蓉

过去3年因疫情肆虐而居家办工一段日子的时候,抽出时间把自己多年来涂写的小文章整理一番,总算在2022年疫情仍然肆虐期间出版了处女作——散文集《飞越子午线》。

遗憾的是,与我风雨同舟43年,可说是一生的相知、相守与相依的先夫李锦宗已经作古,没能见到他妻子的作品成书。锦宗早年就喜爱文艺创作,后来才投身于马华文学史料的搜集与撰写。在经年的潜移默化下,我也受到影响,开始涂涂写写和投稿给报章。每次写好一篇文章,锦宗必定是第一个读者,然后认真给予点评,也认真为我的写作技巧提供指导,偶尔也责备我:必须努力、多阅读、多创作,多磨练才会进步。尽管锦宗做梦也没想到我有出书的一天,我想,他更想不到的是,我还能出版一部两人的作品合成的集子《唱随集》。

资助我出版合集

多个月前,热心的美枫兄对我说,其为纪念他的父母而设立的“陈志英张元玲教育基金”要资助我和锦宗出版一部合集,列为“枫林文丛”第二辑丛书之14。在此,对美枫兄支持我和已故丈夫出版这本合集,同时也促成我俩出版合集的梦想,我仅能永怀感恩之心。

为此书找书名时,朋友说,锦宗在世时,我俩经常四处访友和搜集资料,正合语本《关尹子·三极》所谓:“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友人的这番话,让我立刻不假思索的给这本合集取名为《唱随集》。为编辑此书,收集我的文章绝对没有问题,因为我可以很快地把近期写的小文章整理出来。但锦宗逝世5年余,哪里还有新作品?

27篇未发表文稿

然而,美枫兄的好意和提供的机会,我岂可错过,赶紧去锦宗的电脑邮箱里搜寻他过去受邀撰写的文章和专栏文稿而电邮给报馆的邮件。结果挖掘到27篇他未曾收录在著作里的文稿。这些文章,足以拼凑成合集里属于锦宗部分的作品。我也发现,锦宗的这些遗稿,包含不少鲜为人知的资料,对马华文学研究者而言是颇有参考和研究的价值。锦宗遗稿中的〈海南籍作家足迹〉的篇章,是他受到雪隆海南会馆出版的会刊《海南之声》编者的邀约而写的。其实,他写过的海南籍作家不只内收的10位,应该有二三十位,然而,我翻遍了他的邮箱,都无法找到更多的相关文稿。

收录在本合集里的本人作品,多数是近年来为《南洋商报》副刊〈商余〉的专栏“榕树林下”而写的。当中的永别篇文章,是为了向多位突然病逝的电台前同事和文友抒发哀思,打开心结。很多想说的话还没说,想做的事还没做,他们就远去天国。未了的心结,人生的遗憾,必然郁结成堆,我愿低首诚挚以文章书写,弥补那些过去于万一。

本合集也附录多位作家为拙作《飞越子午线》散文集而写的读后感以及相关的文章,以作为勉励自己之用途。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