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5月,阿妈的日子

5月,康乃馨的季节,抛开含蓄,高调说母爱,甚至尽情泛滥。

香港独立记者陈晓蕾的人物专访集《阿妈》,从名人的母亲到小市民,38位母亲,38个母亲与孩子的故事,有平凡,也有不平凡,却非一味煽情歌颂母爱的伟大。



《阿妈》不关于社会课题,而是关于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

书名:《阿妈》

作者:陈晓蕾

出版:三联书店



顾名思义,《阿妈》说的是母亲的故事,既平凡,也不平凡,比如一个小市民的母亲,如何号召其他母亲声援罢工的码头工人。

平凡,因为每个人都有阿妈,不平凡,只是名人母亲这个身分,比如邓达智、王馨平、曲婉婷、谷德昭、蔡澜、阿基师、陈芷菁、刘雅丽……再来就是选择这个角色之后,如何诠释及演绎出不同的亲情故事,

商业手法骑劫了母亲节,一个感恩的日子越来越流于表面的消费形式,美其名说,孩子心意,一个孝字,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于是,母亲节成了歌功颂德、极尽煽情,用消费堆砌孝心的模式。

陈晓蕾不是随波逐流的风格,人物专访对她而言是挑战,尤其母亲和孩子之间,更是说不完的故事,却不能是写不完的文字。

彼此相爱也彼此伤害

每一个母亲,都是从女儿的角色开始,到转换成妈妈的角色,母亲和孩子之间,有一言难尽的纠结关系,彼此相爱,也彼此伤害。

有些母亲与孩子是知心密友,有些是隔世仇人。当孩子的,不能选择是否出世,也不能选择母亲是谁,但是要不要当母亲,却是自己的选择,东方社会的母亲,比西方社会的母亲,多了许多辛苦和枷锁。

所以,陈晓蕾在自我介绍专栏的第一句话“敢做记者,不敢做阿妈”,深深触动了许多女儿和母亲的心,也点出同一个主角不同角色的转换上,所经过的挣扎和未知的以后,那百转千折的心情,忐忑、忧虑、纠结、痛与乐、哀与愁……诚如日本凑佳苗的畅销小说《母性》当中提到“会生孩子并不自动让女人成为一位母亲”的说法。

“天性”是社会冠于女人的称号,但究竟有多少女人懂得何谓“阿妈”,以及如何做好一个“阿妈”?

香港独立记者陈晓蕾擅长调查报道,其实人物专访写来一样委婉动人,近年投入生死教育和临终关怀等社会课题探讨。

不浮夸煽情歌颂母爱

38位受访母亲,有着共同的角色,但却发展出不同的故事,有名人有凡人,陈晓蕾由始至终没有以浮夸煽情的手法歌颂母爱的伟大,而是态度中肯,手法多元,包括父母子女角度切换,很真实地带出商业和媒体之外,关于母亲和孩子的情况,有火花与温馨,有笑有泪。

我们总是被公式化地灌输,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无不是的阿妈,所有母亲都希望子女健康快乐,只是教育方式异曲同工,影响也回然不同,回到现实却看到许多“不符合逻辑和认知的阿妈”,新闻报道里更不乏虐待孩子、抛弃孩子、杀害孩子,或是子女与母亲相杀的例子,让人心寒,也让人疑惑。

母爱并非必然,也不是每个母亲都将孩子摆在第一位,从此没有自己、没有人生,永远坐在家里等孩子回家探望,等孩子回家吃饭的“伟大而孤单”形象。所以,《阿妈》有伟大的母亲,也有难过的;子。比如王馨平的故事,就让人感慨她那缺乏安全感的成长过程。

陈晓蕾以一个记者的角度采访和书写受访阿妈,没有让自己融入“女儿”的角色当中,却真真切切地带出“怎样的阿妈,怎样的你”——一就朝着妈妈想要你走的方向去,不然就逆风而行,向左向右,都暗地里被她影响着。

没受访者照片 只用文字记载

全书最特别的是,杂志或报章人物反专访,必然是文字配相片,如今更要有视频短片,但《阿妈》几乎没有一张受访者的个人照或合照,只有文字记载,要的就是让你专心阅读故事,不要被照片和视频短片分了心。

短片看完就算,终究是别人的故事,好好地逐字逐句读故事,有想象空间,有感受的延伸,比起影像更能触动内心,好好地回想自己的母亲,或者,写下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小小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