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刘墉:视死如归反而长寿

人生处世学|刘墉(著名书法家/画家)

人死了造墓没话说,但是你知道有些人活得好好的,就给自己造墓吗?

那种为活人造的墓叫“生圹”。中国人认为造生圹非但不会早死,还能长寿,也可以说造生圹是“造福”。

古人也常早早为自己准备寿材。可能才50岁,就找人用上等木料做个棺材,每年漆一遍,20年没死就漆上20遍。

我常想这几十遍漆下去,只怕后来连盖都盖不上了。只是每次问老人,他们都说漆愈多道愈严实,遗体不容易腐烂。而且如果不是有钱人还不可能造得起这样的棺材,就算造了也没地方摆。所以能为自己早早准备“寿材”的,表示富裕。还有一点:表示对死的豁达!

有官有财的棺材

其实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有这种心态,如果有人梦见棺材,甚至自己躺在棺材里,非但不是恶兆,反而表示好运来了,八成要升官发财。棺材!棺材!既有“官”,又有“财”。

有些人甚至偶尔睡睡自己的“寿材”或“生圹”,还十分得意:你瞧我多神,活得多泰然,对于死这件事早看开了。年年睡进去,年年爬出来,老天不接我,我就长命百岁。

或许也正因为这种豁达的心态,使人能活得轻松自在。既然视死如归,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

往更深一层想,当我们总想到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就愈把握当下的生命。当我们感觉人生不过几十寒暑,到头来,尘归尘、土归土,就愈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

签个生前契约?

许多人忌谈死,连看见孩子把纸袋套在头上、把筷子插在饭上,都会想到披麻带孝和烧香祭典,认为犯了大忌。

问题是谁能不死呢?死总要来到,与其像鸵鸟把头埋进沙里,死到临头都不知道,还不如意识“那一天”而早早规划。

现代人这方面好多了,而且愈对生死豁达的人,愈能早早规划“自己的死”。

为了省老伴和儿女的心,也为了安自己的心,许多老人会早早买好“福地”,还有些人会签“生前契约”。有一天“走人”,连寿衣、寿材、墓园,乃至丧礼的大小事全由保险公司包办了。许多地方甚至由政府代理,使人民没有后顾之忧。

何必死后哀荣

丧礼跟婚礼一样耗神。问题是办婚礼,新人年轻、父母也不太老,加上喜事临门,高高兴兴办,累也没什么问题。

相对地,办丧礼时老伴如果还有,多半已经上年岁了,伤恸欲绝,有能力办吗?至于子女也多半中老了,体力差得多。为了父母的“死后哀荣”四处张摆场面,能不受伤吗?我就有朋友因为父亲过世,丧事还没办完就一病不起,丧事才完又办他的丧事了。

如果你疼爱亲人,会希望这样吗?

爱要福泽绵延,让子孙活得更好。而不是要求孩子用丧礼的场面来证明对自己的孝顺,用哭声来表示对自己的爱。

想通了这一点,您如果有能力,是不是应该早早安排后事?甚至为了让自己在最后的时刻少受点罪、少插几管子,早早就签“放弃临终抢救”的文件?

更进一步,想想我们的身体不过一副臭皮囊,火葬是被火烧成灰,土葬是在棺材里腐烂,后者并不是保存全尸,只怕被虫蛆和细菌一点点吃掉的感觉更糟糕。如果我们这个身体,到死还有些零件可用,以自己的死造福别人的生,捐出器官,不是更好吗?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许多台湾医学院的学生解剖人脑,解剖台上没有整个“大体”,只有一颗颗头颅。原来都是美国老人死后捐出来的,为了运输方便,只把头颅切下,空运到地球的另一边。

多豁达的美国老人哪!能不令人敬佩嘛!

早早面对才能无憾

生死是要看透的!因为宽广,所以厚实;因为豁达,所以泰然;因为知其不可回避,于是勇敢地面对。更因为早早面对,所以能够无憾。

最后让我讲个生圹的故事。明末清初的大思想黄宗羲,七十多岁时为自己建了生圹,死前特别叮嘱家人丧事从简:只要用担架把大体抬到墓里,一条被褥都不必加,不必棺椁、不做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儿、纸钱,一概不用。

他还说:“年纪到了,可以死了!一生没什么大善,也没什么大恶,可以死了!对先人虽然还做得不够,但也没什么亏欠,可以死了!一生的著述虽然不尽传世,比起古人名家也差不太多,可以死了!既然有这4个可以死的道理,死就算没什么痛苦了!”(语译。)

是不是正因为黄宗羲的豁达,使他活得更平和、更积极,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活到85岁,无憾而终。

反应

 

名人专栏

让妈宝学习向前走——妈宝的特质:只知有自己,不敢走出去(下篇)/刘墉

(续上期)

母亲就算心里想把最大块的食物给孩子,她也会先切一块或者咬一小口,再把其余的交给孩子。

她这招果然有奇效,孩子后来做了企业主管。

有一天从外面买回一根冰棒,撕开包装,正要放进嘴里,抬头看见妈妈,立刻把冰棒递过去:“冰棒!妈,你要不要先尝一口?”

各位别觉得这是小事,这应该是大事!因为她利用方法,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序,自己不是最大的。非但眼里有父母,有长辈,而且碰到有好东西,自然而然地想到父母。

不能面对现实

“妈宝不能走出去”,跟前面说的他不能独立也似乎是同一件事。问题是就算不能独立,孩子还是得走出去。

当他大了,高中或大学毕业了,他的同学朋友都外出打天下,甚至出国了。

人是群体的动物,他就算是妈宝, 踏不出步子,也会想跟出去。这时候常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到外面不能适应,不敢面对现实。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妈妈宠得要命,功课奇佳,也申请到了美国长春藤名校,但是进去不久,学校跟家长联系,说孩子总旷课。妈妈立刻老远赶到学校,发现儿子躺在床上,满屋满地扔满了饮料瓶、零食 袋。最后不得不跟学校请假休学,把孩子带回家,同时遵照学校的指示,看心理医生、打工,并且在家附近的学校修课,1年后重新回到学校。

出门就是冒险

妈宝硬是走出去,还有个麻烦,就是当他不得不出去打工的时候,因为在家什么都不做,连烧水,什么时候开了都不知道,结果造成危险。

我在以前的书里写过,有个留学生去餐馆打工,大厨叫他把油锅端过来。他过去双手一把将油锅端起,突然感到剧烫,怕把热油打在身上,不敢立刻放下,忍痛放下油锅,双手都受到重伤。还有个留学生去帮人装修,却连怎么抬重的 东西都不会,结果才拿几块木板,就伤了脊椎,进了医院。

由此可知,如果你是妈妈,你可以宠出个妈宝,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但你也要知道除非孩子走一步,你跟一步,或者由你带头,领着妈宝向前走。

当你不在的时候,妈宝还是得面对现实。人生大道横在他面前,他得自己走。

拖孩子走半辈子的父母,可能被孩子拖累一辈子。何况,你能跟他到几时?

(完结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