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李桑:坚持的话,机会50/50

我们诞生在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时间点上。当时我也曾想:在这入不敷出的时候,人们还会有旅行心情?看来,这是我创业旅程中的第三个危机关口,但兵来将挡吧! 

2020年10月,各行各业已经被冠病疫情整得七歪八倒不成人形,接踵而来的却是行动管控令2.0。

某日早晨在与几位旅友偶遇寒喧无奈之余,其中一位说:逆境之下,巴刹角头竟然有家名叫“赞记海南冰”茶室悄然开张营业。据说,老板是4位年轻家族成员。请注意,他们的新尝试不是选择时下流行的西式Café,而是传统咖啡店,够胆量吧!我也迫不及待一试究竟。当真意外的是,一家普通咖啡店竟然还得排队轮候才能入座,门庭若市。好不容易坐下等到餐饮送上,诶,传统咖啡奶茶面包果真是好好味。 

我借机向老板之一询问下谁,她坦率地说:兄弟姐妹认为管控令1.0虽然让我们卡住了一阵子,但进入复苏期了,我们只好按计划开张营业。

放弃投资将归零 

有开始就有50%希望,不是吗?假若现在放弃,等于前期投资完全归零。而且经营传统咖啡店、咖啡饮料+面包必须下足料,这样客人才会上瘾,自然再回头。毫无疑问,赞记的开始,有职人风范。她,必胜! 

对照25年以前、现在与将来,我认为创业者的心态姿势与经营哲理,本质几乎相同,不管是什么生意,只要坚持,就有一线存活机会。

险象环生事迹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著名建筑师CC身上。复苏管控令期间,一场私人餐聚上,CC向我描述他在金融危机险象环生的事迹。

当时,许多建筑工程不得不半途而废,不少购买者也弃单而逃,公司欠下银行400万贷款即将到期……就差那小步事业会瞬间破产。但CC向股东建议说:反正手上仅有10万现金,不足于填补贷款利息,不如押下一片在万挠的30英亩地段(当时地主也受金融危机牵累,急得贱价脱售)?结果,这一招让CC反败为胜,不仅物业蒸蒸日上,甚至扩展到中国,成了大亨。

冠病难关当前,CC给我的建言是:危机关头,先给自己套上氧气筒,再去救他人。因此,我也决定,咱们先来个逆水行舟吧! 

各自展现强项

1998年7月,熟悉日本旅游路线的许桑学成归来,加入蘋果大家庭,我们如虎添翼。这也意味着1998至2002年,我们4位约30岁的董事股东,完美凝聚,各自展现了强项。当然,我也成为大家口中的老大,是啊!压力山大!

周生与周良成功打造蘋果泰国包机团之后,香港团与中国团也开始气势如虹,锐不可当!小周再趁胜追击,打铁趁热推出了蘋果美欧澳团。当然,金融危机期间,欧美澳线的高兑率,实在考验着我们。

1997年秋冬,我与家人跟着自家蘋果的美国西海岸团,走了趟第一次英语系国家之旅。随团旅导(TM)是经验老道的雷门林,他对美国了如指掌,是一匹识途老马。我则随同学习,为将来成为欧美澳线旅导而铺路。

踏足欧洲48国 

这让我想起日本幕府末期一段影响深远的小事件:幕学者福泽谕吉、伊藤博文、井山馨等人怀着“将来的新日本,应该导入欧美制度”的前提思维之下,第一次到欧美取经。他们以自费方式抵达欧洲,就像刘姥姥进城,对一切都新鲜好奇,当然收获满满。

而我,自1997年第一次出游西洋国算起,25年以后的今天,我已成功踏足欧洲48个国家,还陆续在增加中,我有很努力前行吧? 

对,每一次的危机也许是个好转机。当然,前提是你必须随时装备好自己,再坦然也积极面对。

不是说了吗?山不转河转,至少有50%的成功机会率,一步一脚印!

反应

 

名人专栏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