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李桑:我,“一生懸命”

公司5楼是接待外宾的重要玄关,设计氛围宛如和式艺术坊,就连造访的日本人也不约而同惊叹不已。入口处,悬挂着一块引人入胜的板牌,淋漓尽致垂书着:“一生懸命”。

这是私交甚笃的日本三重县美彬温泉旅庄将人,中川广一社长为我量身打造的勉励寄语。他强调说,这句话标志着匠人匠精神的缩影。

不屈不挠 不言放弃 

2014年,公司大楼新迁之际,他专程从关西远道飞来为我挂上,真是性情中人,更是文人 。“一生懸命”是和制汉语,读音是Isshōkenmei(いっしょけんめい)。从字面上可以边读边猜出其中含义,那是一生坚持拼搏生活,积极人生的意思。事实上,我也觉得这“一生懸命”贴切道出我的过往历程:不屈不挠、不轻言放弃,执一兼且坚持不懈。 

虽然,这只是我事业版图里的一段小插曲,然而,每当公司有宾客到访时,我们家蘋果人总是不厌其烦,很认真地述说这“一生懸命”牌匾的来龙去脉。有时候总会有人提问起:它又怎会被挂在这呢?!此时此刻,重提留学日本、向东学习、居留日本的那段回味无穷的往事;其实这与往后大家所认定“蘋果旅遊=日本至尊”的真正来源不无关系……点点滴滴汇集成海,这些故事总是让宾客听得津津有味。 

晴天雨天 加倍努力

至于我,每次踏入办公室前,我也总是会不经意地看它一眼,心里随着默念一声“Isshōkenmei”,似乎下意识在嘱咐我(们):不管晴天雨天,天天都得加倍努力,鞠躬尽瘁! 

我同意,事业上的近乎一切步调都能与“勉强日本”(日文“勉强”的意思是学习)精密连系在一起。事实上,是日本生活的养分潜移默化我的成长,我也摸透了“日本人”的里外! 

1990年,我在日本打工兼游学,前后历时五年多。当时的兑换率是日币100圆=马币2.90令吉(现在是3.97,增加了37%),那正是日本全面性进入产业复苏的黄金时代。日本人急需大量留学生到来缴交学费,也间接补助扩充教育产业经济。一方面,日本人也渐渐不愿意呆在所谓日语5K:“肮脏、危险、农业、低薪、无聊”的领域里工作。所以,在建筑工地、旅馆后勤与牧农场里都能发现一些来自马泰印尼的“黑工”。这虽然说明当时的日本产业正在灰色地带游走着,不过大家皆大欢喜。

赚点生活费 

我因为持有留学生身分,因此每周能合法工作20个小时,每小时700日圆,借以赚点生活费。我清晨派报纸,白天上学,傍晚在中华料理店洗碗打时工;同时,还有牛乳工厂流水作业,厨房助理等等,能扛的我都一并扛上了。到了暑假冬休,我跟着垃圾车收集垃圾,也认识了垃圾分类学问。其余我做过的临工还包括:景区导览员、初级翻译员、导游等工作;都是为了每年近4万令吉学费而四季努力不休。 

庆幸的是,在每一份临时工作所遇到的人们,都一一赋予我既新鲜又振奋的社会学习。其中,我更领悟到日本人在二战战败后,是怎么如此迅速地重新挺胸站起来?没有什么是偶然的,日本人的态度,积极,细腻与问责制才是他们必然的“公开武器”!

日本人擅学习模仿 

我曾因为此事,特别请教大学指导老师栗林纯夫教授。栗林教授很谨慎地回答说:日本人擅于学习、模仿,改良西方的专业与文明。这过程同时也养成了日本人与西方,特别是与欧洲列位强国相近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这也进一步改良成日本人专有的“日本精神”——专心、认真、拼搏、执着。虽然如此,他们也因为太过劳碌,而往往牺牲生活乐趣享受。我满头雾水地追问:所谓“日本精神”,难道是“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吗?! 

不过,日本人做事时化成的拼命三郎,以及勇于认错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导入企业管理文化里。

归国立马创业

1996年,从日本大学毕业后,正式归国的我,立马创业。从一开始,我就奠定“日本旅游专卖店”的方向,“一生懸命”誓要把日本的吃喝玩乐购给彻底“出卖”!

日复一日,我与日本生意伙伴们的往来频繁,渐渐也形成相濡以沫,日本人的积极与问责态度,让蘋果日本团的品质逐渐提升,更见主题与深度。接下来,我们也成功打开了史无前例的大马包机直飞北海道旅游,但这已是后话。

在公司内,我适度地导入日本管理实践哲学,随手拈来有:改善、变革、温度、弯腰、信念、OMOTENASHI等等,让人欣慰的是,这些也随着强化了同事们“以蘋果人为荣”(Proud to be Apple-nian)的凝集力量。 

从家乡永平新港小学,一直到东京国际大学期间,我一直都是边上学边打临工,每一阶段是始终如一的拼搏坚持!并,奉“在外靠朋友”为社会信念。

作为自营业者、老板、导游、领队、作者、公众人物,我依然不屈不挠,一生懸命!而我的故事,会从这里开始,再延伸、继续……

我开唛啦,你来听!

反应

 

名人专栏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