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赵磊:低成本爆红的秘诀!

如何打造自传播品牌(上篇)

喜欢的反面不是讨厌,而是冷漠。同样的,好品牌的反面不是坏品牌,而是没感觉的品牌。

现在的年轻人对很多老品牌失去了感觉,是因为这些品牌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失去了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为他们发声的话语权。

在这个意义上,新消费品牌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的飞速成长。它们通过高颜值的设计,有记忆点的名字,优质精准的内容,独特的消费场景,把消费赋予了意义,不但让消费者想得起,还让消费者忍不住, 让消费者自传播。

本期《低成本爆红的秘籍》将以3篇和大家来聊下:如何打造自传播品牌?

什么是自传播品牌?

自传播品牌,我的理解是与消费者同频的、带有自己独特个性和价值观的品牌,让用户愿意自发传播。通俗点说,就是消费者愿意为你自拍。尤其是随着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自我展示的舞台表演,消费也被新世代赋予了叙事意义,值得分享。

当你的产品或品牌成为消费者自我展现的对象,大多数品牌传播的工作,互动都由消费者自发完成。那么怎么打造自传播品牌?

我把它拆解为3个步骤:
1.品牌和产品自带传播基因。
2.选择核心传播者(细分圈层)进行扩散。
3.设计精准的传播内容及形式。

[产品自带传播基因]

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在“独异性社会”中说到:功能性货品就是平庸的。它们只是有用处,有时候是用过就作废的。后工业经济生产最多也消费得最多,不是功能性知识或信息,而是在叙事、意义、认同、情绪和感情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是审美体验,有伦理价值的货品、游戏和设计品。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自传播是顺应和满足人性,所以消费者自发自愿传播。

回归到产品上,就需要为产品注入“三性二感”传播基因。

·识别性:
有识别性才有记忆点,才是吸引消费者的卖点。可识别有很多种层面的解读,但绝大部分都是针对消费者的感官而言的——产品可视、产品可知、产品可感、产品可传、产品可演;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认知层面的——容易被感觉和理解。一言以蔽之——刷存在感。

近年以“每日”命名的产品越来越多了,这个系列除了每日坚果,每日黑巧,还有味全的每日C果汁,蒙牛的每日鲜牛奶等等。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以“每日”命名的产品?

首先,“每日”二字用得挺有场景感,它代表着高频次、价格不高、以及获取非常便捷,从价格到场景,都在围绕着“每日”展开。例如,“每日黑巧”在内容包装上强调巧克力的减压属性,围绕着这个中心,“每日黑巧”的产品研发在减糖的同时,还引入了添加“膳食纤维”的卖点。

同时每日黑巧做成小颗粒的包装,减少了单次的食用量,叠加强化不发胖的卖点。但是大部分消费者是看不到这么多的,“每日黑巧”的名字再加上其健康、营养、膳食的广告,会让大部分消费者认为这是“每日”都可以吃的健康零食。

内容品牌一体性

其次站在品牌角度,需要看到在新品牌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一些趋势,那就是内容与品牌的一体性。

一方面需要产品本身内容化,“每日黑巧”深谙的一点是,好的包装更能够服务于产品,除了要在货架上、页面上被人一眼相中,还需要承担品牌传播的功能,所以将产品、包装设计为可以内容化的“物料”。

比如品牌要求包装设计反映出产品的定位,像“极致小方”系列是走“正统”黑巧路线的,就会在设计上更理性、专业性更强,落实到包装外壳的呈现上便是以文字为主,较少使用图案。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020年8月推出的新品,因为含奶量和含糖量都有所提升,更符合“糖果”的特征,在外包装设计上也会使用更跳跃的色彩条纹搭配。一切传播转化始于消费者是否能记住你是谁?然后才是熟悉——信任——购买。

下期:对于品牌,光可识别性也不够,毕竟现在”可感知”的产品太多了。

反应

 

名人专栏

信息系统建设6步骤/赵磊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需求管理/(下篇)

众所周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是企业基础的需求,正常情况下信息系统建设有6个步骤:

1. 业务部门提出数字化项目建设需求;

2. 信息部门初步收集整理相关业务需求;

3. 论证业务需求实现的技术可行性、实现方式,然后决定到底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第三方软件来实现;

4.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如信息部门自行开发,会有产品经理和业务部门详细了解需求;

5. 组织业务部门进行详细的业务调研,并出具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情况设计实施方案;

6. 系统实施上线测试并开始运营培训。

“需求”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需求又恰恰是大部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面临的最艰难的、最典型的场景:数字化建设一旦以技术为核心,完全脱离业务,结果多半都是以烂尾结束。需求是什么?需中求解,而非需中就要!需求就是寻求方案、方法中的最优解。需求是系统性的,而非单一的满足。

需求3问题

但是在实际的数字化建设中,在需求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 业务部门需求不清、含糊、片段性; 

2. 需求不稳定、多变、朝令夕改; 

3. 内部需求意见不一致,反复推翻。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信息部门明知需求有问题提出质疑却无法反对、错误的需求照常推进、明知路错了必须一直错下去……因为这是业务部门的需求!

以上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乱象,一方面业务部门对自身的业务需求不明晰、混乱,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技术部门的信息部门只能对需求被动接受,难以要业务部门接受专业、合理的建议,这就是企业内部缺乏协同、融合力的表现。

由此可见,需求二字虽简单,但要真正的做好需求管理却很难,尤其是对信息部门的要求更高,我认为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信息部门在需求管理上要做到:引、控、定。

引,即引导;控,即控制;定,即定标准、定流程、定制度。

需求3考虑

同时信息部门应学会制定需求管理策略,不能在需求管理上打乱仗,在任何数字化项目开工建设前一定要与业务部门达成共识,同时信息部门也要学会对业务需求进行清洗、筛选,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1. 需求实现的难易及复杂程度;

2. 需求实现的时间周期;

3. 需求实现的成本;

4. 需求的轻重缓急。

综上所述,资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障,而需求则是基础,是路径。需求清,则建设准;需求乱,则建设难。需求需要技术与业务共同来完成,需要的是融合思维,而非业务部门无限的发散。同时信息部门也要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合理的控制需求范围,分步推进,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建设要贯穿整个数字化过程,科学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很重要。

同时成本意识也非常重要,要知道数字化建设“时间即成本”、“反复即成本”、“延期即成本”、“质量即成本”;如果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无成本意识,又舍不得投入,同时业务部门又没提出需求的能力,那信息部门只能干瞪眼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