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骆荣福:拨苗助长的政经计划

企业隐者|骆荣福(企业导师)

2020年3月的行动管控令1.0开始,大马的商业活动明显受到冠病事件影响, 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的薪金,被各界喧闹得不亦乐乎!很多人开始评论目前的大学生的薪金太低,甚至还比不上外劳。 

马来西亚的最低薪金制度是在90年代开始提出,当时的最低薪金是700令吉。然后在2012年4月30日,时任首相提出并在2013年正式落实,执行时的西马最低薪金是900令吉,时薪4令吉33仙,东马则是800令吉,时薪则是3令吉85仙。

最低薪金制是在1991年的第六大马计划会议中提出的政治方策,当时也视2020年宏愿为达成先进国“作为国家的奋斗目标”,牵涉出的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中的策略之一。

2020年宏愿本是一个很好的愿景,然在位者推行时却没有注意到我国的国情、民间生活习性,却狂热的推动工商业发展,并定下许多要达成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这过程中,影响最严重的是地价和屋价。

生活费瞬间提高

在90年代到2000年,屋价几乎翻涨了几倍,一般中阶的打工族肯定买不起。贫富分配的不均,国家转换成M型社会,但是公共交通设备仍没有改进。

记得那位狂爱汽车工业发展的首相,当时还一心想促成大马成为汽车工业国,也导致因公共交通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民出外只能依赖私家车代步,每个家庭为了生活所需的交通工具,都添加了好几部汽车。

当时一部约1万5000令吉的日产车,因为国产车的面世,加上汽车进口税率的提高,价格提高了许多,而自称是最低价的国产车竟要价超过2万吉以上,生活费瞬间就提高了许多。

破坏了团结堡垒

可惜,教育机构却不以教育水平是否达至国际标准、学生能力达标与否,作为国家前进的基础,却是无止尽的玩弄种族情绪,当时的英校被改制了,也无形破坏了能让全民一起学习的团结堡垒,毁掉了很多办得成绩特好的名校。

英校园改制的政策,让各族家长失去了与国际联系的远景,选择将孩子送入其他教育机构。国际学校和华文独中的如雨后春笋蓬勃起来,教育界设立固打制,另一个拔苗助长动作,也让我国教育水平逐步落后。很多身处高位的人都静俏俏的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此刻,大家是否觉察到我们身边多了很多国际学校。

现今,各界在批抨大学生的薪金太低,是否还在怀念当年那一群离校后,因为保护伞下而能领高薪的幸运儿?读大学是为什么?我想设有几个人能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选那一个科系?

华校生自强不息

记忆中,90年代极难征聘大学毕业生前来就职。犹记当初,我要征聘一位人力资源部的助理。第一次,一位应聘者接受了1800令吉的月薪。两周后,对方来电说,不能来上班,因为他得到另一份更高薪的机会。

第二次,再成功征得一位愿意接受2500令吉月薪的大学毕业生,然后两天后,又被通知他又得得一份更高薪的机会。这两人都是刚毕业的,类似情况一直延续到97年的金融风暴。

其实,需要制定最低薪金制吗?我是在70年代从一家华文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工作是非常吃力的!我想这种情形只有南大生和台湾大学生都曾面对过的困境,所以能得到一份工作,我们就会心生感激。虽然薪金是没法与那些被政府承认的外国大学生比较。但多年来,这群自强不息的华校生,努力在职场认真的拼搏,发挥出华校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是绝对优越的。

我敢说很多华校大学生都得到应得的成就,谁在乎于政府的承认否?这种“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进步是要经过一段磨练的,从天而降的成就难以维持长远和没有韧劲。

制造假象的成绩

一个国家要成为先进国,必须要按步就班,不能只为了要达标而忽视了“过程”,更重要的是不可忽略每个进行阶段中的所有失误,必要在适当时作调整,而不是事事为了达标及讨好某些群众,随意修改策略,让大部分民众无所适从。

同时,也不可忽视一群大小拿破仑“阴奉阳违”的破坏行为,为表现能达成目标,而制造出假象的成绩。

处事于正道

面对目前疫情的情况,民间生活是苦不堪言,此时还想玩弄种族、谈论教育改制、最低薪金,更可怕的以拿破仑大帝的帅气来干扰行政……如果这种邪气不调整,我国的民主将无影无踪,市场经济又如何恢复?

我曾在一家百年企业服务多年,看透了一家企业兴衰的历史过程,其成败都在于领导人的愿景及处事之道。

当领导人能处事于正,其企业历久不衰。反之,因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将会辛苦发展,而家族企业更因裙带的人事关系,常让计划无法顺利进行。企业的领导人要有远见,处事于正道,企业才能发扬光大,而国家领导人又何尝不该如此?

反应

 

名人专栏

培训明日之星 稳操胜券/骆荣福

大家都会清楚,电影界上的红牌明星,终会人老珠黄而失去其耀眼的的光辉。所以电影界,每时每刻都在吸纳新血,培训未来的明日之星。市场上,也有同样的规律! 

市场上,每一位商家都有其红牌产品,也每时每刻,都必须挑选及培育另一个、或多个有潜能的“明日之星”。

我是一个拥有危机感的人,因此,每一个新产品入场、经观察其供应的稳定性后,我都会探讨该产品的各种潜伏的能力,再从多方面来策划如何寻找其更高的利益。

我也是一个不喜欢走入低价薄利竞争(红海战策)的主义者,觉得只要货物品质好,是应该定个合理价。然而,市场有太多人一味的想抢夺别人的市场,只要知道你的货品受欢迎,便会设法寻找源头或找代替品及杀价来抢夺顾客。所以在推出“花燕片”时,我已经先准备好防范,并与燕商讨论清楚,花燕片必须全用原条燕丝组成,因为市场的白燕片是混杂了碎燕丝。

燕商提出两大考量

当时燕商就提出:

一是价格会高了;

二是加工后剩余的燕盏,他们很难脱手。

此时此刻,燃起我欲重推出罐装即食燕窝的念头。当时我并未当面说明,却一口答应包下他一整批原料,包括成品和碎货。

如此一般,在推出花燕片时,产品也让其他行家难于生产出同等质的产品,加上我们特别注册了花燕品牌,让竞争者不敢用同样的品牌。因此短短两年,我们虽然没有将花燕批给其他行家,却从行家手上抢夺了不少顾客。

研发整盏即食花燕

同一时期,我们研发出150克罐装整盏的即食花燕和即食鸡精花燕。这是一项大突破,如何生产?这是我个人的研发,我找出了让燕条能在炖煮后依然能站立在瓶内的方法,像是一盏燕窝立在瓶内。我把做法提供给燕商,让燕商依法制作了炖煮的燕料,再转交生产厂商生产。

当然此即食花燕(150克)是鹤立鸡群,当时市场只有品质略低的50克产品。以市场的150克的花燕是市场的高价品,销量不符合当时市场经济,加上我发现厂商竟偷偷拿着原料在市场寻找供应商。因此一年后就暂停了这个产品而将手上存足量的燕碎转发展成瓶装50克的尼亚燕。

产品的立名是一种艺术,这次我们没有让尼亚燕来代替几年前所出的亲情和温情牌系例,也不随波逐流的称它为冰糖燕窝,而是决定以产地让大家能在同类产品中看出差异点。结果短短一年,本被认为存积过量的原料竟被用完。

即食燕窝两大难题

燕窝这产品,在马来西亚历史很长久,洞燕一直是高价品,一般中下收入的人很难消费。而有能力消费者多习惯用干燕片、燕盏来炖食。而洞燕的质比较耐炖,香味浓。因此想把燕窝制成“即食”就面对了两大难题:

1、习惯以干燕炖食者,对品质要求高;

2、会亲自炖煮的人士有特殊的亲情之意,这类人不容易改变习惯。

而市场上多生产品质略差的即食燕,多数皆是那种以送礼比较体面而自己不舍得吃、又不了解燕窝的消费者购买。

至于收礼的人,懂得燕窝就不敢吃此类即食燕,不懂得人吃,吃到了那些杂七杂八的稳定剂和调味料的味道,就认定了即食燕窝也只不过是如此。

可是,这类即食燕窝的消费量比较大,市场却没有得到真正消费者的反馈。至于厂商?有钱赚就照生产,可怜了即食燕窝就此停顿在过年过节的销量。

大马余仁生在2000年开始已经有三四十家分店了,因此推出任何一个自我品牌的产品是根本不会因失败而亏钱的。反之我们是有足够的条件培育很多的“明日之星”,因为新产品一推出,自有一批好奇者、好新鲜的忠实粉丝来支持,只要懂得分析大数据,该收手或该进攻就能稳操胜券了。

国宝级产物市场无限

暂停生产150克的即食花燕主要是因为的市场经济不成熟,若花大力气去推动,只怕会引来更多竞争者来摸透制作方法。因此我们转攻50克的即食燕窝,从尼亚燕、花粉燕……到即食燕窝,这些产品有很多的市场战略和广告故事,无法详诉,这段时间我们可说在市场上是玩得不亦乐乎!

重要的是,当时我的执着——对即食燕窝的要求是不能添加任何化学品,同时一定要保持其原味。这一点要求也是让我到今天还不能接受其他厂家的产品。

如今,中国的开放,燕窝产品肯定拥有一片无限大的市场。从干料、瓶装即食燕、老人保建产品、美容护肤系例皆未完善的开发。燕窝是老天爷恩赐予大马的国宝级产物,盼望大马政府及燕商们都能好好的照顾这国宝级的天赐恩物。(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