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女人维持美貌该花多少钱?/萧伊妗

我的一位友人很喜欢小孩子,她说自己的理想是拥有4个小孩。但是如果要那么多小孩,要会生也得会教育,他们两夫妻其中有一人必须辞职顾孩子。

她说如果她得放弃事业,那么她会要求丈夫得至少每个月给她5000令吉的家用。我问她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她不置可否,但隐约认为这个数目足够让她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个人的外观上。

毕竟女为悦己者容,谁不想把自己保养得漂漂亮亮,维护我们女人的尊严,而不被嫌弃为“黄脸婆”呢?

她这个想法是很符合当全职妈妈的心声。为什么女人选择留在家照顾孩子那就得“牺牲”自己的美貌呢?尤其是在消费方面,曾经就看过有一位女网民笑言,什么东西都可以节省,就是美容保养品不能。

这世间所有的美貌都和金钱有关。男人们以为的天生丽质,身材出众都全靠女人辛苦保养。所以有些人张口闭口投诉女人爱花钱,其实是他们不理解女人们到底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让我来细细算一算一个女人到底在维持美貌上花了多少钱?(声明:以下并不是我的消费例子)

易冲动消费

算起来如果每个女人都消费以上的项目,要自己承担一切还真的不容易。

平均每个月在保持美貌的路上要至少花费1600令吉,这还未包括其他基本开销,更不用说还有其他如为健康而吃的保健品,衣服首饰,除了要在外养眼还要静修内在的心灵的瑜伽课程等。

要知道单单在护肤品方面,女人也会因为肤质不合适而把保养品丢弃一旁。这些费用都不是标准的,但凡头发长度不同,假睫毛的数量不同也会被被征收不同的费用。

随着女性自我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提升,这让她们更勇于满足自我需求,为自我愉悦而消费。女人的钱普遍被认为好赚。也因此很多促销和市场攻略都悄悄地针对女性。

他们的策略不知不觉让女性买更多而囤货,买来试试看觉得不好用又丢弃一旁。

女人的兴奋与购买欲望很容易在消费预算上超标,进而让自己之后产生内疚和后悔自己的冲动。

给女性的3个建议

为免在各种各样的促销中迷失自己,我这里有3个给女性的消费建议:

1.做好美容预算

先列清楚有哪些美容产品是绝对不能减少的,有哪些是可以放弃的。分清楚自己的需要还是想要,并坚持把预算花在需要上。

至于想要新尝试的美容产品,也该问自己多久可以买一次?因为有可能它不适合你的肤质,最后也可能产生浪费。

2.下单前先冷静

美容/医美院最常用的策略:特别促销!在上美容院前,谨记并问自己,你的个人美容预算是否已超标?

在面对美容师的推荐,先问对方促销截止日期是几时,能拖一天就拖一天。这可让你理性地想想你是否有必要马上签下配套。

3.做到货比三家

几个月花一次的项目如纹眉、嫁接睫毛和美甲服务等除了需比较师傅的功夫以外也要比较价钱。

坚持先试对方的服务再选择配套。这样能减少面对劣等服务的几率。

新产品如有小样就选择小样,先尝试再决定买全套产品绝不会错。

每个女人都有自己保养的方式和预算,根据能力理智消费是不二法则。我想如果这些消费能让女人活得更漂亮更自信,那么终究值得为自己的外貌和内涵买单!

反应

 

名家专栏

【视频】盲盒Labubu风潮来袭,是在割谁的韭菜?/萧伊妗

Labubu是由一位出生在香港,现为比利时籍的艺术家龙家声在2015年所创造。Labubu玩偶有着可爱清纯的大眼,长长的耳朵和顽皮的微笑,它其实是一只是受到北欧神话的启发所创造的精灵。

在这个系列中不只有Labubu,还有Zimomo、Mokoko 和Tycoco,其他的延申家族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2019年时,龙家声与中国的玩具公司泡泡马特 (Pop Mart) 签订了独家授权合约。 泡泡马特是一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玩具制造商,主要生产盲盒玩具。

在Labubu出名以前,泡泡马特已有很多在双十一时卖到售罄的商品。销售榜一是Molly,接下来才到最近很夯的Labubu。

明星效应

根据最新资料,泡泡马特2023年收入63亿人民币,净利超过10亿人民币,主要消费者来自于90后和00后。

刚开始时,Labubu的价位是100多令吉,随着明星效应,现在在二手市场可以炒高至200多令吉。在泰国更是夸张,自从泰国籍的韩国组合Black Pink成员Lisa在社交帐号展示了她Labubu收集后,Labubu 更是水涨船高。

单日营业额可以突破1000万人民币,创造了泡泡马特海外门店单日销售最高纪录。

如果你与我一样是80后,或更早一代的人,一定对这些流行嗤之以鼻,或许还会觉得莫名其妙。然而泡泡马特的创办人王宁同样出生在80后,他却有不一样的商业触觉。

盲盒的原身为80年代就风靡日本传到东南亚的扭蛋机。再早期一点,这些商品就像是是60-80年代的Tikam。本来是小众情怀,花小钱可以买惊喜。然而,在影视动漫周边的带动下,收藏者的强烈喜好已淡化扭蛋机与盲盒是投机的韭菜盒子的事实。

贫穷本质

更有人称,生活经济压力大,买一个盲盒,带给自己一些小确幸,何乐不为?这与撰写《贫穷的本质》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的作者所提出的,穷人即使再穷,也会买花钱买一些看似不重要但可以让自己感到开心的物品一致。

打开盲盒前,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那种款式,在拆封后才“揭开谜底”,商家还会推出具有收藏价值的“隐藏款”。像赌博一样让人们上瘾,人们会因为第一次开箱的经历,而再次购买盲盒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商家发现了“盲盒”的套路,现在已延申至文具和饮食业。

很多受访的大人们都坚称自己不买名牌,买几百块的盲盒算是“降级消费”,其实对理财没有冲突。我想,只要是你能理性消费,不至于买手办或者盲盒而欠债当投机,其实都还行。

但是,如果你身为家长,你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小孩的思想还未成熟,朋友之间会有比较,抽到热门款的盲盒会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由于盲盒是随机的,拆盲盒的结果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会反复激活多巴胺,小朋友很容易因此上瘾,这些盲盒已被证实助长孩子们有投机的心理,会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破解盲盒成瘾

作为家长,我个人认为有几种破解方式:

1)不要让孩子有收集的心态

为了防止年幼的孩子对这些商品上瘾,我们可以先理解扭蛋和盲盒商家在利用消费者要收集一整套的心理。这比普通买东西本身更对荷包有杀伤力,因为谁也不知道会扭到什么,好奇心拽着人一步步上了扭蛋机的瘾。

2)让孩子明白这些手办的原价与真实价值

在日本旅行时,商场其实有卖一些与扭蛋和盲盒里同样玩具,然而经过盲盒包装后的价格几乎与无包装的玩具贵约20-30%。让孩子明白商家的套路有利与孩子理性消费。

3)减低物质攀比的心态

有时候孩子为了社交,会不自觉地跟随朋友圈买一些其实自己没有很喜欢的物品。

再大一点的孩子也喜欢立人设,展现自己新潮的一面。这尤其发生于不善于沟通的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帮孩子找出他们的优点,并让孩子建立自信,降低孩子依赖物质来社交。孩子们可以利用手工品,笑话输出等成为孩子们的话题以达到同样的社交的目的。

总得来说,对于没兴趣收集潮品的人来说,盲盒割都是韭菜。潮品达人则认为小庆幸买开心和关注理智消费还是值得的,最重要是不要让自己上瘾影响自己的理财计划就可以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