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市道低迷,各寻出路/胡逸山博士

谈了一阵子的小民经济,主要还是看到本地以至世上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先毋论发达国家)在贫富、城乡之间的鸿沟,看来是拉得越来越远了。

而这在近月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肆虐期间,更为彰显了出来。好一些打工仔、自由业者,生活状况可谓是“手停口停”。

许多中小企业也不遑多让,还得撑起本来就已不景的小盘生意来出粮给员工们,也一样直呼呜呼哀哉!

不过,就如常听到的“有危机就有转机”的说法,也有个别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在行动管制令期间,生意翻了半倍的!

如据闻一些炒的菜肴特别可口美味的餐厅或摊档,在行管令期间接到许许多多的送餐要求,生意蒸蒸日上,好到送餐的呼车服务员都应接不暇!

一些顾客甚至叫多一份餐点来“返送”予的确劳苦功高、也算是在疫情前线服务的呼车送餐员们!

这一方面当然反映出人性美好的一面,在大难临头时刻得以展现出来,体恤他人的辛勤,分享成果等。

但另一方面也还是反映出上述贫富鸿沟,即便在紧急时刻,富有还是不错的。

善用科技自救

无论如何,现代通讯科技以及物流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在当时大家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上到网络平台去兜售产品、服务等的企业,当然就比拒绝上网的同业们占了一定的优势。

但话又得说回来,好一些位处比较偏远的个人与企业,不是不想上网去招徕生意,而是面对好像之前所述的必须爬树爬屋顶才能接收更好更快通信讯号的问题。

所以兜了一大圈,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欠缺完善的课题,也还是一直缠绕发展中国家的梦魔!

利率还要再降低

再过两个月左右,之前暂时无需缴还的房贷车贷等,原则上就要重启缴还的责任了。届时,中小企业与平民百姓的多项开销,当然也就再次更为沉重了。

许多方面已经开始绘声绘影,说到时会看到多家企业的倒闭、许多个人因应付不了债务而宣告破产等,令人不寒而栗。

国家银行宣布再次降低贷款利率至又一历史新低,这当然很好,但坦白说,在这连美国这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央行(美联储)都已把利率降到零的当下,这还是不够的,需要更大力度地把利率降到更低,而且不只要鼓励,可能还要明令金融机构要积极贷款予中小企业。

然而如此做,再加上再度延长暂时无需缴还贷款的期限,即便只是譬如说三个月,则金融机构也会高呼吃不消,只有出、没得进!

若要求政府补贴这些措施,政府目前看来又无多余的钱可放。

要增加政府开销就必须在国会里通过,但如此的议案,根据议会传统,也等于是对现任政府的信任与否的动议。

在朝野两派议员数目相当的当下,政府为求自保,当然不急于通过涉及财政的议案,此所以才发生如日前财政部长都已发表预算案大纲、但预算案却比往年更为推后的年底才在国会提出。

看来这社会经济寒冬,再加上政局纷争,也还是难以抵御的。

反应

 

国际

美国会结束冠病调查 支持中国实验室泄漏论

(华盛顿3日讯)美国国会议员2日结束对冠病疫情为期2年的调查,支持这种病毒可能从中国实验室泄漏出来的理论。这场大流行病在美国夺走110万条人命。

据外媒报道,共和党控制的美国联邦众议院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特别小组委员会(House Select Subcommittee on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发布一份520页的报告,内容涵盖联邦和州级的应对措施,以及疫情起源和疫苗接种行动等。

委员会主席温斯特拉普(Brad Wenstrup)在致国会的信函中表示:“这将有助美国和全球预测下一次大流行,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保护我们自己免受下一次大流行的影响,并希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

美国联邦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科学家对冠病最有可能的起源得出不同结论,且尚未达成共识。

大多数人认为病毒是在中国从动物传给人类,但美国情报分析去年指出,病毒也有可能经过基因改造,从中国武汉市一个病毒学实验室流出,而首起人类确诊病例就出现在这座城市。

这个国会小组在召开25次会议、进行超过30次纪录访谈及审阅超过100万页文件后,认同了病毒可能是从中国实验室泄漏出来的理论。

相关调查包括与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为期2天的闭门访问,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全球陷入混乱,福奇成了全美最信任的抗疫专家。

福奇今年6月现身国会听证会时,愤怒否认掩盖冠病疫情起源,他主张实验室研究的蝙蝠病毒“在分子上不可能”演变成导致大流行的病毒。

但国会小组的报告称,冠病病毒SARS-CoV-2“很可能是因为实验室或研究相关事故而出现”。

这项调查指出,封锁措施“弊大于利”,且强制戴口罩“对控制冠病的传播无效”,这与其他研究显示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确实能降低传播率的结果相互矛盾。

此外,人身距离指南也受到批评,尽管旅行限制被认为挽救了人命。

这项调查还发现,前总统特朗普的公共资助冠病疫苗研发计划“神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取得“巨大成功”,但关闭学校将对美国儿童产生“持久影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