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南洋文艺】《命子》董启章

迷读志:黄国雄 

“自己有3个成年的孩子,心中最大的感慨是‘蛤,什么一下子全都大了!’
他们在半夜因肚子饿闹哭的声音彷佛还在耳边回响,他们裤裆里黄泥般臭熏熏的气味依稀在空气里弥漫,怎么现在他们此刻站在你身旁你还得抬头才看到他们的双眼?昨天他们还抱着你的大腿吵着要买那个玩具……”

我读过几本董啓章的几本小说,就数这本最为朴素和贴地。

作为已婚有孩子的中年人,在阅读途中彷佛有种共鸣回响,许多对自己已过半的人生和作为父亲的微词憾惜,会在它的文字浮现,但他的书不是消极或伤感,而是种坦然接受“月也是有阴晴圆缺”的醒悟。

书写父子情感

作为父母肯定都会对自己孩子有种期望,董啓章也免不了会有这种基本人性。
在书的第一章,书写得非常散文,是他和孩子共处了十多年的生活日常描述。在文字里,读者可感觉到父子间矛盾与相容的感情、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这正是构成一辈子父子情的原素。

书的第二、三章就从写实的场景进去,一个董啓章所建设的期望梦境世界。很显然这是董啓章在他现实世界的缺憾,渴望以文字来弥补的虚构作品。

第二章描写哲学家苗卡儿与他的早夭女儿的会面对话,读起来是篇很魔幻的心灵哲学探讨课,不过也可以说是董啓章的潜在渴望,想养育一个女儿的体现。

第三章是写“人工智慧” 小儿子——花——作为董啓章真实儿子的反面,完全是他所期待自己孩子该有的性格与人生的故事。

“ 我觉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流逝的最快,那种速度不是我们和父母同处的可以相比,这大概是人的心灵对样貌的认定感,孩子的变化大,父母的变化小,也许就是这样吧。我对他们的记忆很多,但他们对我的记忆呢? 我父母还常问倒我小时候的记忆……
这大概和我们想孩子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样子,和他们想我们是他们心目中的样子的心思镜像,是所有父母孩子一辈子的交错。”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印加结绳符号》加里乌尔/黄国雄

迷读志:黄国雄 

首先要澄清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解读出整套的印加结绳,虽然结绳里关于数目的符号和它数学的操作法已经辨识成功,但是非数字性的符号还无法鉴定出其意义,所以说还没有人真的懂这套文字系统。

研究印加结绳的语言学家第一个要务,如果根据此书,其实是要辨明结绳究竟是一种记忆术工具或装置,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简单的说,记忆术是种协助记忆力的技艺,通过某种特定规则,还有工具/装置来紧记并且回忆起某些信息片段。

现在常见的记忆术装置就是“绕指缠绳”与“念珠”。

从文字的主要功能来看,即是把事件实体的记录下来,是和记忆术的企图有所重迭,之所以要辨别印加结绳是属于何者?是否能被解读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两个主要的差异

记忆术装置与文字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差异:

1.记忆术装置不是由“约定俗成”价值的符号所组成,这意味着能明白的人就只有该使用者与他已告知规则的人。

2.信息并不是记录在记忆术装置里而是已在使用者的脑海,装置只是作为种提示。

如果印加结绳是种记忆术装置,那么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印加文明遗迹发掘出来的结绳就不可能解读出来,因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禁止了结绳的使用,下令焚毁这些装置,印加结绳作为记录系统应在那时候开始消匿而不久后灭绝了。

早期研究印加结绳的人倾向于把它当作记忆术装置,尤其是殖民时代对残存印加文化作观察与记录的人。

不过在现代,即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有学者把结绳当作类似于文字的系统来研究, 不过至今都没有对于其编码与解码信息方法特别实质的结论,有的话也是片断的提议,比如说有研究者指出结绳可能类似“数字标签”(如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概念)来指示身分、住所地名、头衔等信息,但这都是相有限,过于简约的信息代表。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新的理论,即是借用现代电脑的基础“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概念来研究印加结绳,试图解析其物理与语言构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