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缅怀张木钦】 陈春福 | 江湖再无龙文鞭影——悼念张老木钦总编辑

 文|陈春福

1976年10月初,我从马六甲初到吉隆坡,踏入孟沙路南洋商报旧址。那年,我在马六甲《南洋商报》南马办事处考取助编的职位,来到吉隆坡总社报到。

印象张木钦是白脸书生,端坐在编辑主任的位子上,不疾不徐的处理着稿件。那时候,编辑部桌位是排成四方口字形,他的桌位旁开个进出口,让勤务员阿梁梁俊超走动拿稿件。他左手边坐的是黑脸大汉,后来才知道是名震江湖的文学批评家已故陈雪风陈思庆先生。 

张老于1961年进入《南洋商报》,从采访记者升到编辑主任而至总编辑。他担任编辑主任时期,部门里人才鼎盛,著名作家孟沙林明水先生当时也是红人,身兼副编辑主任兼雪隆版主任。我在张老担任编辑主任时期踏入编辑部当一名小助编,名副其实的小学徒。 

《南洋商报》自马新分家以后,在1960年代招揽大批新闻工作人员,1975年入行的我是插班生。1978年,《南洋商报》南马版迁回总社吉隆坡编印,我从古城马六甲来到大都会吉隆坡。那年头,全国版的新闻版面不多,编辑主任张老选稿发稿给全国版的编辑处理。那时候,陈思庆编马一,即是第三版,梁铨滔负责马二第四版,以此类推。我昔加末昔华中学的学长陈道忠也是《南洋商报》的编辑,当时已经是资深的新闻人员了。我初入行,是打杂的小角色。 

休息室变成观音亭

编辑部不禁烟,张老嘴边老是叼着一根,一派气定神闲,身边的陈思庆也是老烟枪,你来我往,烟雾缭绕。编辑部与采访组一墙之隔,体育组旁边有一间休息室,张老有时从编辑组走过来采访组催稿,常与陈思庆、思采赵维富等几位烟友在休息室内观棋战,几支烟枪一起吹,休息室变成观音亭! 

待到傍晚时分,只见张老悠游悠游的到排字房绕一个圈子回来编辑部,在一堆新闻稿中略略一翻看,大笔往桌上轻扔,喝茶吃饭去也!

在张老手下当学徒,小犊子在磨房里不知天高地厚,他却是不动声色,小磨绳经意间系到我的肩膀上,小犊子就这样转圈拉磨。于是,我走南闯北,每个地方版走透透,现在随时丢个地方名字问我,相信不会答错到那里去,这是日久功夫深。再后来,体育版更成了我的最爱,汉城和莫斯科两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绚丽多彩;看西科和他的桑巴梦幻大军遭意大利金童子保罗罗西踹出赛场的悲怆,再看马拉多纳靠上帝之手扬威的两届世界杯足球赛,这是我酣畅淋漓的经历与回忆! 

张老当编辑主任当时,陈思庆是编辑部的一员大将。两人都是南马麻坡人,交情也甚笃,但性情却是大相径庭,陈雪风是急性子,张老却是八风吹不动。下班后偶尔会一起小聚,在一起的还有副刊编辑加影小白兔叶永顺。龙门阵一摆开,从文学到新闻到闲杂鸡毛蒜皮小事都无所不谈。陈思庆有时兴起会扯开嗓子,比手划脚,甚至还会怒目圆睁。张老总是好整以暇,冷不防从旁杀出,不咸不淡怼上一句,陈老经常为之语塞,我们在旁都忍俊不住。 

有一阵子,编辑部兴起写书法之风,从北马调到吉隆坡工作的黄振南起风气之先,张老、伍龙福、陈思庆等都兴致勃勃,编辑部内经常墨韵飘香。我是心猿意马无法静心挥毫,几个字写得歪歪斜斜,越看越不是滋味而放弃,但张老却是沉稳如故,他的书法和硬笔字写得同样有性格。更有一段时期,我和张老居然摸上马华大厦学古诗词。这是老报人庄之明开的班,邀请一位老学究讲课,但后来不知怎的半途收档。 

特立独行纵歌天下

张老木钦用人不看资历深浅,试着觉得可以打造就成人之美。我这初生小毛驴拉磨拉得起劲,从小磨到大磨,在新闻工作上这样拉磨转圈。41年后,从小毛驴变成了老毛驴,2016年5月底离开磨房,卸下编务顾问的职位。 

与张老共事近20年,他对我很宽厚,屡屡获他提携,一路走过来,他给我扶的那一把,扶起我这不才的信心和一点的底气。 

年轻时的张木钦倜傥潇洒,真是书生意气,卓尔不群。他恃才不傲物,却是特立独行,虽不笑傲江湖,却可纵歌天下。 

近年他是老病緾身,瘦骨嶙嶙,一副仙风道骨。《南洋商报》总编辑陈汉光兄与前同事张赐兴兄经常探访张老,我总是心中一动,却又按住心痛。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我心中的张老永远是他玉树临风的年轻模样。 

这名潮州才子,带着一身文采,看尽《天上人间》的神男仙女爱情故事,《从旁杀出》来到俗世红尘,在《探花亭》和《流花亭》里流连。如今,《民族先锋之歌》嘎然而止,他也告别荷兰街口西斜的夕阳。 

此后,江湖再无龙文鞭影了! 

反应

 

言论

细水长流成海洋/陈春福

北京外国语大学(BFSU)马来研究高级访问学者教席,命名为“苏丹依布拉欣马来研究高级访问学者教席”。这是北外极大的荣耀,也是北外推动马来语教学的巨大成就。

北外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后发展为中央军委外国语学校。1954年,学校易名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外是一个平台,一个搭建民间友好的学术平台,通过教育与学术的交流,加强了马中两国教育的交流合作,也奠下极其深厚的民间情谊。

1962年,已故吴宗玉教授在北外开设马来语课程,培养出无数的外交人才。许多中国外交部人员都在这里研修马来语专业,现驻马来西亚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常珊参赞就是第五届(2000年)的毕业生。前大使馆秘书张亚琦也是北外马来语系毕业生,他们都讲得一口很溜的马来语,与我国政府部门的交流如鱼得水。

吴宗玉推动马来语教学

已故吴宗玉教授是北外推动马来语教学的先锋。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尼语专业。1987年作为翻译第一次出访马来西亚,两年后到吉隆坡参加世界马来语大会。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中国马来语教学中心。2005年,吴宗玉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中国马来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他致力推动的孔子学院,于2009年7月正式落户马来亚大学。2011年10月,获得马来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并获大马政府授予“国际马来语杰出贡献奖”。

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吉德、已故秘书长陈凯希,都是北外亲密的好朋友。马吉德担任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1998-2005)期间,大力协助北外推动马来语教学,与北外建立极其深厚的渊源。2023年,马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北京,马吉德专程安排访问北外,与马来西亚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北外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今年初,北外校长贾文键教授与北外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教授到访马来西亚,也专程到马中友好协会交流,双方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马中友好协会前任秘书长已故陈凯希,生前更与北外马来语的先锋吴宗玉教授情同莫逆。陈凯希非常赞赏吴宗玉推动马中民间学者互访的举措,深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4年,配合马中建交40周年,吴宗玉还结合马中两国的学者在北京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数百位马来学者发表150篇论文。陈凯希形容这是一个近乎不可思议的大工程。

政府推动民间扶持

今年4月,国家语文出版局董事局主席拿督斯里阿旺沙里央教授,受委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马来研究中心名誉顾问。阿旺沙里央是世界知名的马来语言学家,在马来语言的研究成就突出。他是我国首位政府公派的高级访问学者,从2008年至2011年在中国马来研究中心任教3年。2012年,阿旺沙里央受聘出任北外名誉教授,他的聘任深化北外与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马来语专业的发展,加强和提升北外马来研究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

北外的故事,正是马中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写照,政府的推动、民间的扶持,细水长流不停息,将汇成浩瀚海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