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到底是谁在笑了?

【一丝思诗】韵乐

一名男教师在课堂上发表性侵论被女同学揭发,受害者表示自己曾找辅导老师表达不舒服,但老师为了息事宁人竟说,“因为你是女生,所以会较情绪化和敏感,而对于男生来说这仅仅是个玩笑”。

于是她到警局报案,结果引起社会哗然,她因此遭到男同学的强暴威胁与霸凌,总警长面对媒体时,也用了“玩笑”来传述这起案件。

掀起轩然大波

这事随后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大家响应“让学校成为安全的地方” 运动(#MakeSchoolASaferPlace)的同时,也有部分网民指责女同学,认为她反应太激烈,破坏了学校的名誉,甚至对她的身材与行为进行人身攻击,这当中也不乏女性的参与。

针对这起事件我看到几个可供讨论的点:

●作为教育者或公众人物,对于性别议题不敏感,随意把强暴当玩笑;

●大众对性别教育意识薄弱,就算不舒服也照单全收,当作玩笑何必认真;

●媒体与大众将焦点放在吹箫人,导致她遭受威胁,反而没有检讨体制和加害者;

●教育部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极低,迟迟未对多起事件(包括月经检查)做出反应或包庇涉案人,导致教育单位频频出现性别歧视与性骚扰事件,情况让人担忧;

●为什么说性侵笑话时,男同学会笑、女同学不笑反而觉得受辱呢?

言论逻辑 匪夷所思

当政府探讨设立性骚扰法案和性别平等法案之际,公正党某上议院却建议政府应立法保护男性免于受到女性诱惑而最终犯下强暴等罪行。这样的言论逻辑让人匪夷所思,但也确实部分人看到性骚扰法案对男性的“不平等待遇”,认为男性都是潜在的犯罪者。

“这种论述的前提,是因为他们没看到对性别来说,原本就存在倾斜不平等的状态,而位于优待的那一方通常是感觉不到自己拥有特权的,但如果弱势方争取平等时,就会感觉自己的权益被剥削的零和战局。举例来说,处在特权方的男性不必担心穿着如何而引起骚扰。”针对这一连串是是而非的课题,在最近参与的《善良的歧视主义》书本导读会中,大家针对性骚扰对性别的歧视、逆向歧视与双重歧视言论有激烈的讨论。

在这个交织的社会身分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处于弱势。当我们努力让这世界迈向公平正义,教导两性平等尊重等价值观,却有许多无知丶父权思维根深蒂固丶以嘲讽弱者幸灾乐祸丶助纣为虐丶嗜人血馒头者继续以权力与话术颠倒是非。当歧视变成普遍,难道就该妥协?

反应

 

商余

时代革命教我的事/韵乐

【一丝思诗】韵乐

4月初看了一部关于香港反送中的纪录片《时代革命》,友人纷纷在网络发表看法与观后感,而我却久久无法抽离,皆因太多的情感与思绪被唤起,当初的激昂与斗志或是被这两年所发生的无常与无耐所淡化还是压抑了。

直到那熟悉的影像画面从手机屏幕切换到大荧幕上,一幕幕回播与梳理着2019年的香港,从百万民众上街抗议政府修例的集会运动,逐渐演变成暴力的警民流血冲突,重新连接起当时的氛围……

紧贴着各个社群媒体,关注最新的香港局势与直播报道,无论是每日港府记者会或是每天傍晚的集会都不放过。听着记者用急迫的语气重复说着自身位置,哪个地方发生暴动、哪个地方又有民众受困等,从晃动的画面辨识得出,那是从小从港剧或港产电影中出现过的场景,身历其境般地感受那股紧张的气息。

表明立场 划清界限

美国诗人佛洛斯特说过:“年轻时我不敢当一个激进派,因为怕年老时变成一个保守派。”当时的自己,对不公不义的港警与港府的行为实感愤怒,也对当地的年轻人感到悲哀,以至情绪过分激昂,甚至与周遭不同阵线的亲友表明立场,划清界限。

亲历过国家改朝换代与社会变革,自然把希望投射在港人身上。

坚韧追求自由与和平

对于他们面对恐怖强权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以及上善若水般的变通能力深感佩服,从2014年雨伞革命酝酿到2019的时代革命,无论是充满创意与设计感的文宣内容,到连侬墙上的标语讯息、抑或是充满港式幽默讽刺的歌曲或口号,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反映出港人追求自由与和平的意志与坚韧。

我秉着呼吸地看完片子,回想起自己曾因支持香港而买了飞往当地的机票,无奈因冠病疫情施虐而作罢,也许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过往的香港了,但以港人“Be Water”的态度,就算散到世界各地还是会片地开花,而留下来的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保持愤怒”,如抗争者和这部导演所说的,给了我最深的警示,因为我怕有一天会成为“深思熟虑”的沉默者,将安稳生活当作挡箭牌,把看化一切当作年纪渐长的座右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