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委员通道”率先开启

全国政协委员吴伟仁(右)及陈冯富珍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新华社)

(北京3日讯)今年全国两会继续设立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之前,委员通道率先开启,来自不同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将现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开幕会之后,首场部长通道也将开启。

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在这条40多米长的通道上,全国两会期间,预计开启4到5场部长通道,将有30多位部长在这里回应媒体,其中多数部长都是中央机构改革后的新任部长。



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之前,将开启首场代表通道。

目前,两会新闻中心正在通过座谈、网络等多种途径,征集热点话题。

通道开启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全程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直播,充分展示两会开放透明,通道通往民心、道出民意的特色。

反应

 

灼见

中国机构改革:为何要动这一刀?/魏开星

还在北京进行中的中国人大与政协“两会”,今年较为外界瞩目有如下几点:一是“辞旧迎新”。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重要领导都将换上新面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都将卸任;取而代之的将是李强、赵乐际、王沪宁。

二是新人新作风。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秦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记者会,114分钟回答中外14位记者提问,展示个人风格,其直面问题、语言精炼、态度从容广受各界好评。

三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据悉,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如下几项: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组建国家数据局;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等等。

老问题未解又冒新难题

那么,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有哪些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政府机构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改革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1982、1988、1993、1998、2003、2008、2013、2018年共进行了8次改革,今年将是第九次,而距离第八次的改革也已整整过去了5年。

5年来,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均发生巨变;其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亦“今时不同往日”;特别是自2020年初开始到2022年底,冠病疫情肆虐整整3年,经济增长几乎停滞,老问题未解决又冒出新的难题。

2017年初,特朗普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中美关系自此产生质变,从“合作与竞争”转为“竞争与对抗”;美方不断地从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打压中国,动不动扬言“脱钩断链”。

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制造“以台制华”事件;在亚太地区推行“印太战略”,围堵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共及中国政府必须强化自身,调整思路,发挥潜能,迎难而上。

“组建国家数据局”,对应数字经济,加强数据管理;“重新组建科技部”,因应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打压。

(二)挤国家机构的水分。外电称此次中国机构改革是“强党弱政”,其实是强化职能部门、弱化务虚机构,是在挤国家机构的水分。

这点从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要求各主要部门一律精简人员5%,订出硬性指标,就能说明问题。还有就是转化职能,一系列关于金融证券的升格、重组、合并与精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金融管理职能,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三)减轻中央及地方政府负担,为各级财政减负。机构庞大、臃肿,令财政支出不堪重负;尤其是在冠病疫情3年里,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减少,而防疫费用等预算外支出却大增,令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内需靠社会财富再分配

从全中国31个省份中的17个省份公布2022年疫情防控支出看,资金规模从10亿元(人民币,下同)到数百亿元,其中广东以711.39亿元高居首位,浙江、北京防疫支出规模也较大,分别达435.09亿元、近300亿元。

近期,武汉等地方政府削减退休人员的医疗补助引发示威抗议,就暴露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与民众医疗、退休保障等等的尖锐矛盾。

政府再不减少开支,消除冗员,精简机构,“9个盖子就盖不住10个瓶子”;连老百姓最基本的退休保障、医疗都保证不了,更谈不上“共同富裕”了。这点反映也在“完善老龄工作体制”上。

(四)政府须有足够财力主导社会财富再分配。中国内地接下来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而扩大内需要靠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来促成;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或者说是第三次、第四次分配,政府必须掌握足够的财力,才能加以主导。

在收入增量有限的前提下,政府本身的开支必须削减;开支要削减,人头费、办公费等等首先要往下压,这就要求机构必须减少。否则,就成一句空话。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