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视频】禁用氯氟烃奏效
南极臭氧层洞缩20%

(华盛顿7日讯)美国太空总署发现,南极臭氧层的破洞面积再过去10年来大缩20%。

太空总署科学家将这“归功于”氯氟烃的含量减少,并称臭氧层破洞有望在接下来数十年后“完全复原”。



领导研究的大气科学家斯特拉恩表示,众所皆知臭氧层破洞的元凶是氯氟烃化合物。

太空总署的科学家2005至2016年使用臭氧监测仪,首次以卫星图像监察南极臭氧层破洞的情况,以往他们是透过数据分析破洞情况。

斯特拉恩表示,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的南极臭氧层破洞面积,比2005年减少约20%,过去逾10年以每年约0.2%的比率缩小。

太空总署4日发布的报告说,旨在透过逐步停止耗用、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令多个签署国限制排放氯氟化合物。

不过报告指出,现时仍需进一步研究才知南极臭氧层破洞缩小,是否与氯氟烃化合物数量下降有关。



料2060年复原

据悉,氯氟烃化合物的衰变期有50至100年之久,科学家预计破洞要到2060至2080年才会完全复原,届时可能仍会有一个小洞。

反应

 

国际

位于南极! 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北京2日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赋予了观测数据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的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气象科考队员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

在2007年至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携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中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进一步升级,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中国成为继其他国家之后,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

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快科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