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南极不再雪白 “绿地”蔓延专家忧

(南极20日讯)全球暖化持续加剧,原应该是一片雪白极地的南极,不仅染上大面积腥红色,近期转变成为绿色,“绿地”持续蔓延让专家看了相当忧心,因为此情况代表雪地中的藻类因温度升高,甦醒后迅速繁殖,恐加快融冰速度,加剧暖化现象并陷入恶性循环。

位于乌克兰的国立南极研究中心(National Antarctic Scientific Centre)通过官方社群平台透露,去年南极雪地染上一片腥红色,今年则有大面积区块已转为绿色,红绿交迭色彩鲜艳,看在专家眼中却是无限忧虑。因为会产生此现象是因气温升高,雪中的藻类甦醒后快速繁殖,幼期因叶绿素呈现绿色,成熟后则会因含虾红素而呈现橘红色,白雪地被覆盖上颜色后,影响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将导致冰雪融化速度加快

英国南极调查局(the British Antarctic Survey)及剑桥大学共同于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指出,团队花费6年观察,已在南极发现至少1679丛藻类,面积足足达195万平方公尺,远从太空用肉眼便可见到南极出现一片“绿地”,目前仍在持续观察及计算藻类分布与极地温度上升、雪地反射率等关系数据。

新闻来源:TVBS

反应

 

国际

位于南极! 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北京2日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赋予了观测数据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的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气象科考队员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

在2007年至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携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中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进一步升级,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中国成为继其他国家之后,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

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快科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