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南极洲3个多月地震破3万次

(圣地亚哥18日讯)智利大学表示,南极洲从8月底以来发生3万多次地震,这异常的地震活动引起研究这片遥远、积雪覆盖大陆研究员的兴趣。

智利大学国家地震中心的科学家说,那些是在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间一条96公里宽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测得的小型地震,其中包括一次里氏6级强震。

地震中心表示,多个板块和微板块在海峡附近交会,造成频繁地震,但过去3个月却不寻常。

地震中心说:“大部分地震活动集中在这个系列地震的开端,主要在9月,每天有超过1000次地震。”

地震已变得如此频繁,以至于曾经以每年7或8毫米速度扩展的海峡,现在却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张。

国家地震中心主任巴利安托斯说:“那是增加20倍,意味着现在南设得兰群岛正以更快速度从南极半岛分离出来。”

南极半岛是地球暖化速度最快地区之一,科学家密切监控气候变化对南极冰山和冰河影响。

反应

 

国际

位于南极! 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北京2日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赋予了观测数据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的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气象科考队员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

在2007年至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携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中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进一步升级,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中国成为继其他国家之后,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

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快科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