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吸引华侨回国创业
中国设侨梦苑助圆梦

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王晓萍(右)5月23日为长沙“侨梦苑”揭牌;中国目前共有9处旨在吸引华侨回国创业,并助他们圆梦的产业区。(中新社)

中国各地正在开设产业区“侨梦苑”,吸引华侨回国创业并助他们圆梦。

“侨梦苑”是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国内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精华地带设立。目前全国各地共有9处“侨梦苑”。



这种产业区是发挥侨务优势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万侨创新行动”的重要平台。

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侨乡行”日前采访团赴长沙、南京两地“侨梦苑”,报道华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作出的贡献。

沈洋从澳洲回国后,入驻南京“侨梦苑”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他说:“‘侨梦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牵线搭桥,我更方便地找到了合作伙伴。”

“我的企业1月开始起步,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谈合作、了解情况。我相信在‘侨梦苑’的政策支持下,未来一定能干出一片天地。”

湖南华腾制药公司董事长邓泽平带着技术回国,并在长沙高新区开设公司。



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志红表示,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当地推出了加快“侨梦苑”建设的若干政策。

“本区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人民币(约6221万令吉),设立“侨梦苑”专项资金,对华侨的创业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本区并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助推‘万侨创新’。”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王晓萍5月23日在长沙“侨梦苑”揭牌仪式上表示:“‘侨梦苑’承载的是‘中国梦’,也代表了海外侨胞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梦想。我希望‘侨梦苑’正如其名,成为华侨创业圆梦的福地。”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左)视察浙江“侨梦苑”期间,于上星期三在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与海外高科技人才深入交流。 (中新社)

中侨办主任视察侨梦苑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7日至11日前往浙江省,视察当地的“侨梦苑”。 

中新社报道,裘一行人参访中意余姚生态园、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等,并与多名从事高科技生产的侨商深入交流。 

据报道,她在谈及“侨梦苑”建设工作时表示,产业区要走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路子;发展要团队式,协同式和保姆式推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 

“海归是中国引进国外人才的第一主力。中国提出创新的战略,引进人才方面,海外的华侨是条‘捷径’。” 

“我们想用这样一个有感召力、温情的地方,来呼唤海外游子回国创新创业。‘侨梦苑’就是打造侨商产业聚集区和海外华侨创新创业的基地。” 

裘强调,“侨梦苑”不是一个地域概念,也不是对侨商简单的“聚集”,而是一个为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提供各种支援的高端创业创新平台。 

裘援平表示,“侨梦苑”已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集聚力、创新力和推动力。“首先是设在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布局中的精华地带,其次是具备了浓郁的为侨服务特色。” 

“正因为“侨梦苑”有着其它各类园区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希望,“侨梦苑”能落户并推动地方经济转型。”

三化三式助侨梦苑更好落户

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表示,“侨梦苑”建设的下一步要考虑“三化”和“三式”。 

中新社报道,为了让“侨梦苑”能更好地落户地方,裘对产业区未来发展建设,提出了“三化”和“三式”的具体要求。 

“三化”包括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裘强调,只有一定的产业聚焦,打造出具有专业性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区,才能吸引高层次海外华侨,真正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式”即团队式的创业,协同式融合发展,保姆式服务。裘强调:“只有缺什么,我们努力做到补什么,才能让‘侨梦苑’达到各种优势。” 

裘表示,未来“侨梦苑”将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反应

 

言论

从侨到桥:谈陈嘉庚陈六使兴学办校/安焕然博士

陈嘉庚和陈六使是同属福建同宗族亲戚关系。在经济事业上,陈嘉庚提携陈六使,而陈嘉庚也曾在事业上获得陈六使的经济支援。

在教育事业上,两人都是儒商君子企业家,热衷于兴办教育。一般公认,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其办学精神实受陈嘉庚的影响,惟两人对教育的认知、行举和办学理念有共同点亦有差异之处,各有轻重和偏向。

虽言陈嘉庚是个“爱(中)国华侨”,但其兴学办校的精神典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深深影响新马本地华人社会热诚兴办教育的传承,陈嘉庚兴学播下的种苖是深深扎根茁壮于马来西亚的。

带起华社办校精神

诚如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廖文辉所指出的:“陈嘉庚的精神典范一直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力量重要的活水源头。”

华教族魂林连玉也曾在其《风雨十八年》说:志不在发财,一生为国为民族谋福利寻出路的陈嘉庚,其倾家兴学的精神在新马华人社会有巨大影响力,二次大战前后的兴学热潮,可以说是陈嘉庚带动起来的。

新马华社(特别是分家后的马来西亚华社)谈陈嘉庚,大抵亦皆以“毁家兴学”、“倾资兴学”来概括其办学精神。也因而,大马民间办学,言必及筹款捐献,热心华教。

当然,陈嘉庚办学也是有其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只看到他“倾资”的部分,而忽略其他办学教育理念的贯彻。

事实上,这种既豪爽捐资又带有教育理念办学的传统,亦扎根于新马华教之土壤。1950年代南洋大学之创办,创办人陈六使的登高一呼,带头豪气认捐500万,更是掀起新马华社兴办大学之高潮。

陈嘉庚和陈六使都是赤诚兴学办校之人。陈嘉庚在中国创办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六使则是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大学。间中有其“双陈”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传承和扎根,也有因时局的改变,在办学认知上出现不同的对比。

务实办学一脉相承

陈嘉庚是“爱(中)国华侨”,而陈六使则视新马是其第一故乡,要发展建设,要在当地创办大学。那是一种在地,从华“侨”到搭“桥”的转化。但不管是在何处办大学,其为国为民兴学办校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惟当年在筹办南大之时,陈六使的言论多聚焦于南洋大学创办的意义及其招生和教学媒介语等事而已,想来在创校筹款和办学实际的运作上,陈六使更在乎前者。至于校务的实际运作则交给校方(主要是校长)来管理和筹划。

惟就“双陈”的办学渊源与传承,相信陈六使也是认同陈嘉庚与时俱进,注重实用精神,“双陈”的务实办学理应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创办大学的捐资方面,陈嘉庚的“独资”的确明显,陈六使则是以认捐500万带头造势,掀动新马华社众人之力来“众筹”办学,具有群众基础。但不能说陈嘉庚没有此意识。

事实上陈嘉庚在兴办厦大时,把主要的楼层取名为“群贤楼”,即是带有其义涵。陈嘉庚认为厦大不是他一个人出钱办成的。而且陈嘉庚在世之时也不愿把厦大建筑楼层以他个人之名字命名。此乃“为公不好名”的一代儒商所秉持之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