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商家拒收现金惹民怨
中国央行出手整治了

中国央行出手整治拒收现金的乱象。(网络照)

(北京5日讯)微信钱包、支付宝等手机支付方式改变中国民众的消费行为,商家拒收现金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整治乱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已处理拒收现金行为602起,以约谈、政策宣传和批评教育整改,整治焦点集中在政务和公共服务、水电煤缴费、新零售、交通类、餐饮业、景区等人口密集和涉外场所。



中国央行7月发布公告,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况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

中新网报道,7月至12月是中国央行整治拒收现金工作的集中整治期,部分商户撤下不收现金的招牌,主动张贴“欢迎使用现金”字样,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现金服务水平,维护人民币现金的法定地位。

盒马鲜生开设现金通道

不过,新零售行业是整治拒收现金工作的重点,也是有难点。此前,消费者投诉在盒马鲜生消费必须使用其APP,现金无法使用;接到投诉后,中国央行上海总部要求其立刻整改。目前,盒马鲜生所有门店都开设了现金通道,并张贴了清晰的现金支付标识指引牌。

此外,整治工作中也发现,部分拒收现金的投诉是因为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因为支付使用的面额、纸硬币等未达成一致而产生的,并非商户拒收现金。



反应

 

言论

坚持现金付款的商家/江振鸿

非现金的电子支付交易系统于疫情后,在我国爆炸性增长。

电子支付交易,可谓对各方都有利。

业者方面,通过电子支付交易,钱的进出流向“清清楚楚”,有迹可循,再也不怕那些手脚不干不净的员工,也不用害怕收档结束营业关门前,或把辛苦一天的营收送往银行存款途中,引来歹徒的觊觎,一整天的生意白做。

对于员工尤其是收银员而言,客户使用电子支付交易,恐怕更受欢迎,因为除了省却收钱找换零钱的麻烦,更是避免收银员因为找错零钱,而得赔偿予其雇主。

对于消费者而言,非现金电子支付交易的益处,更是不在话下。

电子支付有助理财

除了不必带太多现金在身的安全性,电子支付系统包括电子钱包及信用卡更是可以提供使用者的消费流向,有助于理财和自我消费审查及检讨,不会在月尾时出现“钱都去哪儿了”的疑问。

但是全球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的最新调查显示,仍有 45%的马来西亚人,尤其是老年人,依然完全依赖现金交易。

这是可以被理解的。

操作复杂的电子钱包,对于一些教育程度不高的长者确是一大挑战。

例如,一些电子钱包,付款时得自行填入付款的数额。

即使是用惯电子钱包的我,每当使用电子钱包进行交易时,尚且战战兢兢,害怕按错付款数额多出了个零,更何况这些长者。

目前,完全不接受现金交易的商家业者正处于上升的趋式,可以预见这些长者即将面临的挑战。

近期内,我就已遇见数起手中只有现金的长者被不接受现金交易的商家“拒于门外”(当然拒于门外的肯定是商家员工,如果业者本身恐怕是不会有生意不做)。

与此同时,尚有一些抗拒电子支付交易的商家正“负隅顽抗”。

日前网上流传一则新闻,一名要求现金付款的商家与没带现金的顾客起了冲突。

无现金应多元包容

因此,既然在政治时局上,我们要求多元及包容,所以在追求无现金社会上,是否也可以多元及包容,在要求电子支付交易之余,也可以灵活处理,提供现金交易的选项,方便那些没有电子钱包的民众?

至于仍坚持现金付款,不愿提供电子支付交易选项的那些商家,最终吃亏的恐怕将是自己,因为在政府的提倡和鼓励之下,使用电子支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