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无土无阳光
德科学家南极温室种菜成功

德国科学家在南极洲温室,成功在无泥土、无阳光环境下,收获大批新鲜蔬菜。(网络图)

据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报道,德国航空太空中心(German Aerospace Center,DLR)驻扎南极诺伊迈尔三号站(Neumeyer Station III)的科学家,成功在当地的温室中,于无泥土、无阳光、无农药的条件下,成功收获了第一次蔬菜。让未来在太空种植的可能再迈开一步,并有助人类解决地球在面临极端气候威胁下的粮食危机。

温室外气温最低达到摄氏零下20度,长年缺少阳光,但最终在研究员努力下,仍得到丰盛的收获。他们成功收割3.6公斤生菜、70根萝卜和18根黄瓜。其他品种的蔬菜种植,仍进行中,包括蕃茄、香草等。研究员表示,希望5月时可以每星期收割4至5公斤蔬菜。



连科学家都开玩笑,在南极看到大批鲜绿色的蔬菜,实在是奇景!(网络图)

负责种植计划的科学家扎博(Paul Zabel)表示,“今年二月份,温室曾一度遭遇诸多不可预期的问题,包含系统故障、或是强烈的风暴等,但幸运地,我们都迎刃而解。”种植项目经理舒伯特(Daniel Schubert)则指出,此番研究,让他们认识更多有关自给自足植物育种的知识,南极洲是最理想的研究地。

目前驻站的科学家共有十人,新鲜蔬果的出炉正是时候。科学站主管格普(Bernhard Gropp)打趣的说,“在南极洲大陆上,看见新鲜的沙拉实在是奇景。而且这些吃起来,就和从菜园收割下来的没两样!”

新闻来源:中时电子报

反应

 

国际

位于南极! 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北京2日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赋予了观测数据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的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气象科考队员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

在2007年至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携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中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进一步升级,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中国成为继其他国家之后,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

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快科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