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称
大桥效益或达数十兆港元

从香港大屿山远眺港珠澳大桥,主桥和香港连接线犹如两条巨龙遥相呼应。(中新社)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说,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价值远超大桥1000多亿港元(逾530亿令吉)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并会为区内经济产生几十兆港元的经济效益。

三地“1小时生活圈”



港珠澳大桥23日开幕,次日正式通车。孟凡超表示,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通车后将形成三地“1小时生活圈”的战略目标。珠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他还表示,即使投放数千亿元于大桥建设,也并非过度耗费,因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十分巨大且不可小觑的。

孟凡超还表示,支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提出的“明日大屿”计划,认为该计划将会是建设大湾区的重要举措,未来应该结合大湾区及港珠澳大桥去发展。

9月18日强台风“山竹”吹袭香港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图为港珠澳大桥香港段。(中新社)

使用寿命120年

孟凡超在谈及大桥的设计充分考虑天灾影响时指出,港珠澳大桥上月经历强台风“山竹”的吹袭后,主体桥梁、海底隧道没有受损。大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所在位置的风浪流影响,能承受每秒100米以上的风速,而当时桥面测到“山竹”风速是每秒50米左右。



孟凡超还提到,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主体结构均使用当今最具耐久性的建筑材料,并且将会使用自动化检测和养护仪器,全覆盖大桥各部分,以作月检和年检。

他形容,维修保养工作没有难度,不会出现天价维修费。

对于大桥选址位于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水域,孟凡超强调,施工期间已经避免大量施工人员、船舶和机器下海作业,因此减少了对白海豚的伤害。

孟凡超认为,大桥通车后,会更有利于白海豚的保护。

“积木”搭成大桥工程

技术领跑世界

香港特区立法会工程界功能界别议员卢伟国认为,港珠澳大桥表明中国桥隧工程技术已领跑世界。

连接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海的全球最长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设计寿命长达120年,具有16级台风的抗风能力、岛隧工程等。

他说,大桥可承受时速432公里的风力,远远超过目前香港曾经历过的所有台风,包括最近的台风“山竹”。

卢伟国透露,在人工岛设计阶段,早已对高低海潮都有严密计算,以“可抵抗百年一遇的风浪”为要求。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人工岛。(中新社)

综合大楼建造的高度控制是人工岛建造的另一个技术难点。人工岛邻近机场的地理位置,对建筑物及建筑设备均产生高度限制。他说,于是工程队伍采用预制的方法,“将庞大天花板的一个个部件运到人工岛,再拼起来。”

事实上,他提到的这种“搭积木”式的预制方法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建造全程。填海所用的钢圆筒便是在上海完成制造,直径22米、高50多米的逾百个钢圆筒经由水路运至香港,于海中逐一竖立,深插入海床面以下约30米处,由无至有,形成人工岛。

“搭积木”的另一典型案例,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世界首例海底深埋沉管隧道。于水下近50米处建造的沉管隧道全长6.7公里,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重量达8万吨,排水量超过一艘航母,达7万5000吨。

卢伟国当时在工地上见到的沉管,高度约达十层楼。

40项创新540项专利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分部设计师、海底隧道设计分项负责人林巍曾撰文以一串数字介绍岛隧工程7年的建造历程——共开展140项试验,历经28次台风侵袭,也遭遇7次如河口羽、异常波等危机,最终化险为夷,拥有40项创新和540项专利。

反应

 

国际

港珠澳大桥旅游 下月中旬试运营

(香港25日讯)港珠澳大桥旅游试运营将在12月中旬开通,届时中港澳3地居民将可参团游览大桥。

中国南方网报道,港珠澳大桥开通后,中港澳3地居民将可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发游览大桥,每趟全程游览用时约2小时20分钟。

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政委林美红2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试运营阶段,大桥旅游将对两类人士开放,一是持有效身分证的中国居民;二是已入境中国且持有效来往通行证的香港、澳门居民。

游客在游览全程中,需随身携带规定证件以备检查。

林美红表示,大桥旅游不属于出境游,游客须整团、原路、按时返回旅游检查厅,游览结束后如需前往香港、澳门,需经口岸通关大厅按程序办理出入境手续。

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彭甦表示,试运营期间,旅游线路限定为珠海公路口岸出发往返蓝海豚岛,根据查验单位的监管要求,旅游活动采用预约组团、团进团出的管理模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